最无解的“阳谋”是什么样?
或许你可以看看我们的登月计划。
这个计划让美国一个头两个大,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
这是为什么?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2030年完成登月计划2023年5月份,我国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计划2030年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不仅仅有计划,我们还做了充足的准备
根据公开信息,整个登月任务将采用“双发射”方案:一共要用两枚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一枚发射月面着陆器,一枚发射载人飞船。

在运载火箭方面,作为此次任务的“主力军”,长征十号的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目前已经完成了1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多次试车试验,同时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和YF-75E氢氧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车等关键测试也相继完成。
按照计划,这款新型运载火箭将在2027年迎来首飞,为2030年的登月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在载人飞船方面,新一代“梦舟”飞船的研制也取得重要进展。
这款飞船不仅可以搭载3名航天员,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近地轨道和深空任务的双重能力。
目前,“梦舟”已经完成了综合空投试验等一系列关键性验证。

“揽月”着陆器是此次任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款着陆器配备了先进的自主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起飞,其主要任务是将两名航天员安全送达月球表面并确保其顺利返回。
目前,着陆器已进入全面测试阶段,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预期。

除了核心装备外,登月任务还需要大量配套设施的支持。
在月面活动装备方面,航天员出舱服、月球车等设备正在加紧研制;在地面设施方面,发射场、测控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在同步建设完善。
此次登月计划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载人登月这个目标本身。

从短期来看,成功登月将打破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太空事务中的话语权。
从长远角度看,登月任务将为我国积累宝贵的深空探测经验。
通过验证极端环境防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为未来更具挑战性的火星探测任务,乃至星际移民计划打下基础。

就在我们为之欢呼的时候,远在太平洋对面的美国脸都要绿了。
作为曾经的“太空霸主”,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免感到压力倍增。
同时,在他们心里,也在纠结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就是,要不要跟进我们的载人登月。
如果选择跟进,美国首先要应对的是巨大的资源压力。
在当前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增加航天预算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更为棘手的是,美国的政党之争严重影响了航天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回顾历史,奥巴马政府取消了耗资900亿美元的“星座计划”,特朗普上台后又重启了“阿尔忒弥斯”计划,而现任总统拜登的支持率不足更加剧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这种政策摇摆的直接后果已经显现。据NASA最新报告显示,原定于2024年的登月计划因预算不足被迫推迟。

与中国依托举国体制推进航天事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过度依赖私营企业的技术路线暴露出明显短板。
比如说SpaceX的Starship火箭,其多次试射失败不仅影响了登月计划的进度,也引发了外界对这种商业化模式可靠性的质疑。
若选择不跟进,美国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战略困境。

首先是声誉危机:如果中国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美国自1969年阿波罗计划以来苦心经营的“太空霸主”地位将遭受重创。
而且,这可能会让各方对美国登月真实性产生质疑。
其次是月球资源争夺战的被动局面。月球不仅是科研基地,更是战略资源的宝库。

其中蕴藏的氦-3被认为是理想的核聚变燃料,而丰富的稀土资源则是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如果中国通过实地勘探和开发率先确立优势地位,美国主导的《阿尔忒弥斯协定》框架将难以发挥实质性约束作用。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太空治理规则的重塑。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和平利用太空”理念,并通过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寻求多边合作。

这种包容性的国际合作模式若得到广泛响应,将动摇美国长期以来试图单独主导的太空秩序。届时,美国将不得不在"孤立中国"和"妥协共治"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两难困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反映了美国在太空领域的传统优势正在被中国的快速发展所挑战。
中国依托强大的工业体系、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务实的国际合作态度,正在重塑太空竞争的规则和格局。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的应对策略将直接影响未来太空竞争的走向。
在这场新的太空竞赛中,时间一定站在了积极行动者一边。
美国若继续在犹豫和观望中消耗时日,很可能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最终在太空新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失去话语权。

也许有人会问,美国早在1969年不就已经实现了载人登月吗?现在再来一次又有什么难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当时的背景是冷战时期,为了超过对方,美苏两国都下了狠心。
1961年,肯尼迪总统以政治宣言的形式提出了"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目标。

这一宏伟计划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对抗的产物,其目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展示美国的技术实力和制度优越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美国政府将登月视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投入了巨额资金。在阿波罗计划的巅峰时期,NASA的预算占到了联邦预算的4.31%,按照现在的价值计算,相当于约930亿美元。

这种投入力度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相比之下,如今NASA的预算占联邦预算的比例已经不足0.5%。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60年代大不相同。在缺乏明确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很难像当年那样调动全国资源,投入巨额资金到太空探索项目中。
这种政治决心的缺失,成为了美国重返月球面临的首要挑战。

还有就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简单地复制50年前的登月方案既不经济也缺乏前瞻性。
阿波罗计划采用的月球轨道交会方案虽然成功实现了登月目标,但存在明显的技术局限性。
每次任务的成本高昂,按现在的价值估算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两个航母舰队的造价。
而且,这种方案只能支持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停留数日,无法满足现代航天任务的需求。

现代航天的目标已经从简单的“登陆”转向建立长期月球基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以大幅降低往返月球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解决长期生存所需的各种技术难题,如辐射防护、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等。这些都是阿波罗时代未曾深入探索的领域。

此外,现代航天任务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将人类送上月球,还要思考如何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这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技术创新,需要更长期的规划和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美国航天界仍在努力推进新一代登月计划。

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就是希望在借鉴阿波罗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更先进、更可持续的月球探索技术。
然而,这个计划的进展也受到了预算限制和技术挑战的影响。
总的来说,重现“阿波罗辉煌”对当今的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这个阳谋,未来美国该如何应对呢?就让我们一起观望吧!
结语1.列国鉴·美国|记者观察:美国载人登月的困境与迷思——新华社,2025年1月27日发布

2.白玉京:登月,一场美国不忍心丢弃的“豪赌”——观察者网,2024年10月30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