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秦观的词,往往是些凄离婉曲,伤心人之伤心语,不加雕琢,却是用语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只是他的悲伤仅仅是凄婉还不够,伤心流血,似乎这个人就从来没快乐过,他的心也好像已经千疮百孔,每一首词都是一声声凄厉的却又不能痛快而出的哀嚎。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 ·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在写景,这也是秦少游的一贯风气。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王国维言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孤馆”、“春寒”、“杜鹃之声”、“斜阳之暮”都已经营造了悲苦之境。而“孤馆”又是“关闭”,“春寒”才更寒。
下阕以记事为主。驿站有梅花寄来,鱼雁有托书信。这些被牵挂而起的愁恨层层叠叠无法细数。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东坡绝爱“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这句,表面上似乎流露着自己对贬谪的不满,似乎又隐含着人生的无常,人生总是充满变数。郴江本事绕着郴山的,怎么就改变了初衷呢,其实自己是知道答案的,但又明知故问,不愿意面对。是悲苦,也是一种期许,期许解脱。
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顿觉知己的灵感犀心,遂扇面以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