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U17 男足在亚洲杯小组赛两连败提前出局的消息,让不少球迷又一次感到痛心。这场比赛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是场上 11 人的失误,更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从球员体能突然垮掉到战术单调乏味,从教练团队的 "水土不服" 到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这些问题就像连环扣,一环扣一环,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咱先说说体能这事儿。对阵乌兹别克斯坦时,中国队在 70 分钟后突然像被抽走骨头似的,防守漏洞百出。数据显示跑动距离比人家少了 1.2 公里,冲刺次数只有人家的六成。上一场打沙特也是这样,后半段直接被人家压着打。日本队在世界杯上可是场均跑 11.8 公里的主儿,咱这差距就像小学生跟大学生掰手腕。更让人着急的是,咱们集训时连热身赛都赢不了自家更小年龄的队伍,人家乌兹别克斯坦的主力球员好多都在欧洲联赛练级,这起跑线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再看看青训体系。日本的 U12 小球员每周练五次,每次都有对抗训练,咱们的孩子每周才练三次,强度还跟不上。日本教练把技术和体能当两条腿走路,咱们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 "停球 - 观察 - 传球" 的慢节奏,突然让他们像人家那样一脚出球,就像让习惯骑自行车的人突然开赛车,能不出事儿吗?乌兹别克斯坦全国有 300 所足球学校,每年砸 2.3 亿美元,咱们全国 U17 注册球员才 600 多人,连人家零头都不到。这就好比人家在大草原上选千里马,咱们只能在小院子里挑毛驴。
说说教练组的问题。日本教练上村健一带来的高强度训练,就像给习惯了慢跑的人突然上跑步机,队员们根本适应不了。他想改队员们的踢球习惯,可十年养成的动作哪是说改就能改的?就像让左撇子突然用右手写字,不别扭才怪。前国脚杨旭说得实在:"日本教练适合从小培养,咱们的孩子已经过了最佳时期了。"
政策落实也有不少难处。足协计划建省级青训中心,可钱到位的没多少,教练也不够用。陕西建个中心需要 2.5 亿,实际只拿到三成。全国持证教练才 1.5 万,大多还集中在大城市。不过也有好的例子,西安交大和企业合作搞体教融合,每年投 6000 万建场地,培养又会踢球又能学习的孩子。要是这种模式能推广,说不定能给青训带来新希望。
中国足球要想翻身,得从根子上改。得让更多孩子踢上球,提高训练质量,多给孩子们比赛机会。这次输球不应该只是骂几句就算了,得当成改革的动力。要是管理者能真正重视青训,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买天价外援,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培养出自己的球星。大家觉得咱们该怎么改才能让孩子们踢出像样的足球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