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孙子辈里,孔继宁是老大,而且听说他还是唯一一个和外公见过面的人。
孔继宁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外公的影响和教育,等他长大成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总能隐约看到毛主席的风采。
大家总以为,身为伟人的后代,这身份能带来不少好处,简直就是件让人自豪又光彩的事儿。
不过孔继宁自己讲,这对他来说,挺有压力的。
他为啥会这么说呢?
【孔继宁的童年】
孔继宁小时候,心里头外公是最厉害的人物,而外婆呢,就是最亲近的人。
他降生的那一年,毛主席眼看就要迈过七十岁的大关了。
老人乐呵呵地讲:“继宁一来,我这70岁的老头子,直接晋级成爷爷啦!”
他生日在10月27号,跟“十月革命”的俄历纪念日就差那么两天。
我的名字“继宁”是爷爷孔从洲和外公毛主席一块儿给起的。他们两人商量后,定下了这个名字给我。
意思是,希望他能把列宁的事业继续下去。
实际上,毛主席对小孩子们喜爱得很。
他虽然话不多,但心里那份爱却一直很深沉。
他老来有个习惯,会把孩子们的属相记在小本本上,隔三差五就拿出来念叨念叨。
他会一直保留着儿女们的衣服,时不时拿出来仔细看看。
大家都知道,毛岸英的离世对毛主席来说,真的是个巨大的打击。
听到那不好的消息,他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眼睛盯着窗外干枯的柳条,嘴里念叨着:
以前栽下的柳树,如今在汉水之南长得枝繁叶茂。
如今望见树叶飘零,心里头真是难过,就像是在江边的潭水旁感到的那份凄凉。
树木都这般模样了,人又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其实,他不只是一个失去了儿子的年迈父亲,头发都已斑白,他还是整个国家的领导人。
他把伤心事儿都深深埋在心底,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这事儿反而越来越让人难以忘怀。
毛主席心里的那些愁绪,因为孙辈的降临和新生命的欢笑,渐渐变得平缓了。
他对继宁有着特别的疼爱,就像很多老人都会偏爱隔辈的孩子那样。他对继宁的喜爱,超出了寻常。
毛主席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会抱抱小继宁,亲亲他。
孔继宁呢,长得壮实可爱,打小就不怎么爱闹腾,特别招人稀罕。
孔继宁在七八岁之前,经常和外公待在一起。
但那时候他还年幼,记忆里只剩些朦朦胧胧的片段。
他记事起,跟外公见面的机会就少得屈指可数。
因为那时候环境比较特殊,毛主席的孩子们不能经常跑到中南海去看望他。
孔继宁心里头老惦记着见外公,于是就跟爸妈商量了个法子,说要是自己能戴上红领巾,就得让他俩带着去中南海逛逛。
等他兴高采烈地升入一年级时,爸妈按照之前的约定带他去中南海,结果不巧,正好赶上毛主席在开会。
那时候,他们全家有幸和周总理共进了一顿晚餐。
那天,孔继宁空手而回,心里挺不是滋味。
后来的日子里,他基本上没怎么见到外公,对外公的记忆也就越来越模糊了。
大多数时候,他把外公看成是一个让人十分佩服的大英雄。
相反,他对外婆贺子珍的感情特别深。
孔继宁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外婆一块过的。
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故事,真的让人挺感慨的。
她和毛主席一起携手共度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她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困苦的阶段,也一同走过了革命道路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日子。然而,就在一切苦难都过去,生活逐渐变得安稳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分开。
贺子珍性情倔强,毛主席再怎么劝,也留不住她,最后她独自去了苏联。
在那里,他碰到了战争,孩子也没了,被限制了自由,心里还得了抑郁症。
等她改变主意的时候,毛主席旁边已经有了新伴。
她和毛主席一共有6个孩子,但最后只有李敏一个被幸运地保住了。
在贺子珍孤寂的晚年时光里,还好有女儿和外孙孔继宁陪伴在侧,他们就像两座桥梁,连接着她和毛主席的过往,也是她晚年生活中难得的几抹亮色和快乐所在。
孔继宁在刚出生半年左右,就被送到了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那里。
后来,他每年都会去外婆家住上一阵子。
在孔继宁的印象里,他外婆特别喜欢抽烟,而且老是皱着眉头,一脸愁容。
不过,每次他和外婆合影,外婆总是满脸笑容。
等孔继宁年纪稍大一些,他才晓得外婆在长征途中经历过轰炸,身体里一直留着好几块弹片,再也取不出来了。
这些金属物件因此挤到了大脑神经。
贺子珍长年累月都在承受着巨大的苦楚,难以摆脱。
孔继宁慢慢变得乖巧听话起来,就这样变了个人似的。
他暗暗下决心,绝对不让外婆再为他担忧一丝一毫,而且经常琢磨着怎么逗乐老人家。
有次,孔继宁掏出了外婆从苏联给他弄来的那套西装穿上。
然后,他随手拿了根绑窗帘的绳子,往脖子上一绕就当领带了,模仿着西哈努克亲王的样子,快步走到她跟前。
瞅见这搞笑的场景,贺子珍立马就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他心里头的乌云全都被吹散了。
孔继宁年纪渐长后,知道了更多关于外公外婆那些不凡的经历和他们在军队中的风采,心里头那股子骄傲劲儿是越来越足了。
他的外婆,那可是个铁骨铮铮的女中豪杰,外公呢,也是历经风雨、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毛家人的背景开始成了他的累赘。
说实话,作为伟人的后代,肩上的担子可重了,一点都不好过。你得明白,继承这样的光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得时刻准备着,面对各种期待和压力。伟人的后代,听起来风光,但实际上,背后的付出和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说,成为伟人的后代,真的一点儿都不轻松。
【伟人后代的负担】
“做人要低调谦逊”是毛主席给儿女的一个关键叮嘱。
这位大人物一辈子都很简朴,他绝不会让自己的地位给家里人带来半点不一样的待遇。
李敏从小就受到毛主席的教导,让她对谁也别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中学注册那天,在需要填写家长姓名的位置,她写的都是帮忙报名的工作人员的名字。
工作之前,老爸又特意提醒她,千万别泄露自己的身份。
打那以后,李敏就没再向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
当然,家里人是不会在工作上给她开任何绿灯的。
1959年,李敏和孔令华结婚时,办得那叫一个简单,就摆了三张桌子凑一起当酒席,吃的也都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毛主席送的礼物就是一幅自己亲手抄写的《卜算子·咏梅》词。
有了儿子继宁没多久,夫妻俩就决定搬出中南海那个大院子,不再依靠父亲毛主席的照顾,开始独立生活。
那时候,李敏真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了普通人。
出门逛街或者去公园里溜达,都不会有人把她给认出来。
孔继宁深受毛家一贯保持的谦逊作风影响。
他打小就从妈妈那儿听到最多的教诲,就是要低调做人,凭真本事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别仗着自己是哪家的后代就飘飘然,忘了自己几斤几两。
孔继宁小时候上学那会儿,为人特别朴实,不张扬。
李敏和孔令华为了避免让人知道他们的身份,很少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不过,慢慢地,同学们开始疏远孔继宁,下课玩耍时也不太愿意让他加入。
不过孔继宁很快就释怀了这事儿,没纠结太久。
他仍旧低调地当着那个不起眼的学生,愈发努力地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
不过,事情早晚会露馅的。
这个独特的身份迟早会被大家知道。
1976年那会儿,孔继宁正在上中学,结果他外公,就是毛主席,离开了人世。
学校之前不知道他的身份,直到他因为需要回家参加葬礼而请假,大家这才晓得原来他是毛主席的外孙。
打那以后,孔继宁在学校里可是出了名了。
同学们现在对他的态度大变,都躲得远远的,不再像往常一样相处。
就连他那几个朋友,跟他打交道时也都带着点谨慎。
不管他干啥,不管他做得有多出色,现在大家伙儿盯着的,已经不是他到底有多能耐,而是他的身份背景了。
毛主席的外孙这个身份,其实就像一把有两面刃的刀。一方面,这个身份能带来不少和瞩目,让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期望。毕竟,作为伟大领袖的后代,人们自然会对其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说,毛主席的外孙这个身份,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当你表现出色时,人家会冲着你的名头夸你,觉得你的优秀是应该的,甚至期望你能更上一层楼。
要是你没做好,那批评可就翻倍了。
然而,孔继宁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他觉得,这虽说是个压力,但也算是股推动自己的力量。
到现在,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心里多了一份不能给家里人丢脸的责任感,同时,他也想通过不断努力,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出色表现。
之后,他决定去当兵了。
他成功进入了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在学校里成绩特别好,拿了不少奖状。
毕业后,孔继宁就直接去了总参谋部工作。
由于工作表现十分突出,他又被安排去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使馆当帮手。
孔继宁能抓住这些机会,全都是靠他自己的真本事,一点都没靠家里的帮助,这让大家心里都感到特别安稳和自豪。
在国外那段日子,他基本上就是个陌生人,没人知道他。
这样一来,那些闲言碎语就都消失了,成了他难得拥有的悠闲时刻。
不过,就在孔继宁工作越来越顺手的时候,他家里却碰上了麻烦事。
1997年的时候,李敏得了个大病,得去做手术。
孔继宁为了能照料李敏,只好选择从北京部队转业回来。
没想到,妈妈那边的事儿还没整明白,仅仅隔了两年,爸爸就因为太累了,突然离我们而去,因病去世。
那段时间,他过得特别不容易,算是他人生里挺坎坷的一段时期。
他因为这个原因,又翻出了外公的好多书,想在里头找点安慰和解决办法,结果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年纪慢慢大了,才体会到那些大人物到底有多聪明,多有吸引力。
孔继宁打定主意,要把自己投身到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走一条主打红色文化的创业路子。
【弘扬父辈精神】
2000年的时候,孔继宁和李敏一块儿搞了个研究机构,专门研究民族精神和中国的发展,起名叫“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他们打算利用文化产业来推广毛主席的理念,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
孔继宁逐渐走进了媒体的视野,被大众所熟知。
不过就算这样,他还是很低调。
说起毛主席,孔继宁很少会直接叫他“外公”。
他从来不会去故意显摆自己的地位。
记者在访问他时,注意到他手里拿的烟,还是那种大概四块钱一盒的中南海。
打火机就是那种很常见的,用完就扔的一次性类型。
大伙想尽各种办法,就希望能从他那儿探听到点宫里的事儿,可最后啥也没捞着。
孔继宁给人的感觉,简直就像个平平常常、文质彬彬的生意人。
他对媒体讲过这样一番心里话:
身为毛主席的外孙,这身份有时候让我感觉压力山大,但话说回来,它也是我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让我能更深入地钻研毛主席的思想。
我参过军,也种过地。
说实在的,我跟你没啥两样,我也喜欢蹬自行车,跟大伙儿一起挤公交,说到底,我就是个平平常常的人。
通过深入钻研,他对毛主席的认识变得更为透彻。
特别心疼那些伟人在晚年时的孤单。
孔继宁觉得,外公这辈子都在为国家和百姓操心,但自己却没怎么过上那种和和美美的家庭生活,到了晚年更是这样。
他除了读书,个人生活挺单调,没啥花样。
同时,孔继宁也找到了一种新方式来传播红色精神。
2003年的时候,孔东梅妹子当上了电视剧《毛主席和他的家人》的主持人,这部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挺热烈的反响。
孔继宁因此得到了灵感,心里萌生了要拍一部纪录片的念头。
《孔继宁带来了好多作品,像《贺子珍的故事》、《老爸老妈的战争年代》还有《我经历的长征路》这些》。
他拍的电影讲究的就是既全面又实在,展现革命老前辈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的一面。
为了这个目的,拍摄过程中,孔继宁会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好好感受那段历史一点点浮现在眼前的感觉。
这个过程让他对先辈们的尊敬一点点变得更深了。
拍《父》那阵子,他真的被粟裕那种不远千里追寻党的执着给震到了,还有许光达,人家明明可以要更高的军衔,却主动要求降,对名利看得那么淡,这让他特别受触动。
不只是毛主席,在党的号召下,有许许多多出色的中华儿女告别了家乡和亲人。
他们心里头就想着追求那光明大道,铁了心要实现拯救国家的梦想,哪怕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会退缩半步。
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建起了一座座永远屹立不倒的纪念碑。
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打动人心的经历,每个名字都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孔继宁真切感受到了英雄父亲那一辈给人树立的好榜样。
它能激发国民的斗志、提升国民的整体水平,只要我们接着前人的路继续往前走,就能像先辈一样,在祖国呼唤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很明显,孔继宁身为毛主席的后代,并没有从他那里继承到任何金钱财物。
不过老人家给他传下的精神财富,那可是无穷无尽,永远也用不完的。
不只是孔继宁,伟人的孩子们基本上都各有各的出息。
孔东梅和她哥哥走的是一样的路,选择了从商。她自己开了家文化公司,主要是推广那些红色经典作品。
老公陈东升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夫妻俩一直记得最初的心,经常通过捐款来帮助社会。
王效芝,他是李讷的儿子,同样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个挺成功的生意人。
以前,他有过在基层打拼的经历,上的是职高,还当过饭店的小二。
全都是为了践行姥爷“为大家服务”的理念,他是我们这一代里最不张扬的那一个。
毛新宇,他是毛主席的亲孙子,毛岸青的儿子,跟其他人不同,他是家里后辈中唯一一个选择走政治道路的孩子。
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变得更严格了。
毛新宇在深入钻研并取得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士学位后,就直接加入了军队。
之后,他进了军事科学院的大门,开始把伟人的那些理念用到实际工作中。
2010年的时候,毛新宇在解放军里升了官,成了少将。
他是解放军里最年轻的少将,同时也是毛家后代里唯一一个获得少将军衔的人。
【结语】
孔继宁讲道,“老一辈的那些荣耀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咱们现在年轻人该铭记的。”
英雄不问出处,孩子们得自己争气。
这份荣耀得靠咱们自己拼出来。
铭记过往,往前走,这才是真正传承咱们中华民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