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为什么要定都长安,更始分封诸王背后的站队又是什么?

高旭评历史 2025-04-08 06:42:32

王莽之死正式宣告新朝灭亡,其头颅被快递到了宛城。

刘玄收到后还饶有兴致的说到:如果王莽不窃取帝位,其功当与霍光一样。宠姬韩夫人说你别装逼:王莽如果不是这样,陛下怎能得到他头呢?(若不如是,帝焉得之乎?)

论起开国的难度和艰辛,刘玄实在是太安逸,太舒服了。刘邦、曹操、李世民,哪个开国皇帝不是亲自带队打下一场场硬仗。

刘玄有什么功绩呢?

败甄阜、严尤没有你;

功宛城也没有你;

昆阳大战更不见你的踪迹。

只会躲在后方坐收胜利的皇帝,试问有几人会心服?

但他的运气也是真的好,寥寥数战就将强大的新莽政权给打趴下,之后更是捷报频传。

就在新莽覆灭的次月,奋威大将军刘信在汝南攻灭刘望,斩杀新莽名将严尤和陈茂。

同月,王匡攻下洛阳。

天下形势已经日趋明朗,更始光复汉室似乎已成定局。

在强大的压力下,曾经的关东最强战力赤眉也表示了臣服。面对刘玄的招降,樊崇立刻表示归附,带着二十多名高层前往洛阳(更始遣使降赤眉。樊崇等闻汉室复兴,即留其兵,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

樊崇不仅没有带兵前往,还把所有骨干都带来了,面对如此诚意,刘玄又会给出怎样的回报?

不久,更大的面子也来了。

刘永跑到洛阳求见刘玄,请求恢复他的王国爵位(更始即位,永先诣洛阳,绍封为梁王,都睢阳)

相比刘玄,刘永才是正儿八经的王爷,西汉梁孝王刘武的第八代孙。其父刘立因与外戚卫氏(王莽政敌)往来密切,被王莽处死,刘永这一支因此失去了继承梁王封爵的资格(传国至父立。元始中,立与平帝外 家卫氏交通,为王莽所诛。)

血统比你纯正,爵位比你高得多,偏偏姿态放的极低,认你为共主,这让刘玄如何不喜,一冲动,直接恢复其梁王资格,刘永也成为更始政权最早分封的诸侯王。

赤眉、刘永的降服,标志着更始政权已经从名义上一统中原。

但是南方还有益州、襄阳、江东、北方的陇右、并州、河北尚未归降,按照正常节奏,刘玄你得再接再厉,继续打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更始内部根本无心于外事,从上至下都为一件事吵开了:定都!

围绕长安还是洛阳,玄汉内部分为了两派:

支持长安的人认为长安是西汉的旧都,迁都长安才能从形式上证明咱们玄汉继承西汉正统,毕竟兴兵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不回长安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更何况关中有“四塞之国”的称号(它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这些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足以抵御外部强敌。

支持洛阳的人理由也很充分,东周四百年王气之所在。长安有四塞,洛阳也有八关(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合称“八关都邑”)

此外洛阳处于天下之中,运输便利,相比长安可以给朝廷提供更稳定的物资保障。

当然这些都是台面上的理由,真正相争的原因源自刘玄的小心思。

洛阳离南阳太近,绿林大佬和南阳豪族在这里根深蒂固,早已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迁都长安,利于刘玄摆脱对方的控制。

这才是迁都背后的真正原因。

最终,刘玄以皇帝的名义压制了所有反对声,强行做出迁都命令。

更始二年(24年)二月,更始朝廷迁都长安。

结果刚到长安,众人就嚷嚷着要分封诸王。高层里唯有朱鲔不同意,认为高祖刘邦有约,非刘氏宗室不能封王(李松与棘阳人赵萌说更始,宜悉王诸功臣。朱鲔争之,以为高祖约,非刘氏不王)

当时的情况下,说这种话是极其得罪人的,朱鲔还是说了,关键他还不是装样子,即便后来刘玄硬塞给他一个胶东王,仍被其婉拒:臣非刘宗,不敢干典。

然而朱鲔的反对没起到任何作用,迁都已经人心骚动,再不封王更始内部就要出现大分裂!

刘玄最终选择了妥协,搞了一次大分封。

先看宗室封王名单:

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

看上去很复杂,其实都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代。

刘赐、刘信叔侄之前介绍过,刘祉为人恭敬节俭,遵守法度,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真正厉害的是汉中王刘嘉,他后面还有颇重的戏份。

接下来是异姓诸侯王:

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廷尉大将军王常为邓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申屠建为平氏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大司空陈牧为阴平王,骠骑大将军宋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这里展开几句,老读者都知道咱们这个系列的特点,新朋友有时候会问,为什么文字里面穿插了那么多图?

按照史料直接罗列诸王的确简单、快捷,但是画一个图是不是更直观、清晰。

其中你还能读出一些更多的政治意味,比如之前不怎么出现的三个人:宋佻、尹尊、胡殷。

其中宋佻是新野人氏,刘演举事后,宋佻在聚集五百壮士响应,也算起义的元勋。

尹尊、胡殷可能就是刘玄提拔的亲信(胡殷后来背叛刘玄,与王匡、张卬等人密谋劫持更始帝。尹尊骨头很硬,即便刘玄已死,仍不投降光武,刘秀的诸将军商议,认为 “郾县最强,南阳郡宛县次之”)

这么一看,原先势单力孤的刘玄现在的力量是不是强大了许多?加上平林兵被打压、下江兵遭漠视,他自觉足以压制曾经不可一世的新市兵,别忘了里面还有一个亲刘玄的朱鲔。

如果刘玄励精图治,慢慢收拢绿林大佬的兵权,未尝不是一个中兴之主,只可惜他的志向与刘秀相差甚远(这也正当初绿林大佬选他做皇帝的原因),坐稳帝位的刘玄逐渐沉迷在酒色之中,日夜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

群臣有事想上奏于他,更始帝常常因喝醉了酒而不能接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令侍中坐在帷帐内答话。诸将听出来答话的不是更始帝的声音,出来后都抱怨说:现在成败还不可知,为何放纵成这个样子!

这就是刘玄的真正底色!

皇帝不管事,政务谁来处理呢?

丞相李松、右大司马赵萌。

李松,西平王李通从弟,南阳宛县豪强代表。

赵萌名声不显,之前也未尝得闻他有什么功绩。他能主政靠的是外戚这个身份,仗着女儿受刘玄宠爱,赵萌在朝廷作威作福(赵萌也是南阳人,可见刘玄对绿林的猜忌和防范有多强,他信任的只有南阳豪族)

有人上书指责赵萌专权,刘玄大怒,拔剑相击,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讲赵萌的坏话。

这是开国该有的风范嘛?

朝廷还有忠义之士,军帅将军李淑上书规劝:方今贼寇始诛,王化未行,百官有司宜慎其任。夫三公上应台宿,九卿下括河海,故天工人其代之。陛下定业,虽因下江、平林之势,斯盖临时济用,不可施之既安。宜厘改制度,更延英俊,因才授爵,以匡王国。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陈,尚书显官皆出庸伍,资亭长、贼捕之用,而当辅佐纲维之任。唯名与器,圣人所重。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海内望此,有以窥度汉祚。臣非有憎疾以求进也,但为陛下惜此举厝。败材伤锦,所宜至虑。惟割既往廖妄之失,思隆周文济济之美。

李淑说的很直白,刘玄能成就帝业,靠的的确是下江兵、平林兵的势力,这些人可以给予高官厚禄养着,但不是授予重权。

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额?改革现有制度,广泛招揽杰出的人才(就是多多提拔咱们豪族自己人),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爵位和官职,以此来匡正和治理国家。

如果还是这样瞎胡搞,汉室江山不稳啊!

毫无反省的刘玄,反而将李淑逮捕入狱。

这让对刘玄还抱有幻想的有识之士彻底心寒,自是,关中离心,四方怨叛。诸将出征,各自专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所从。

当时李松、赵萌专制于长安;

李轶、朱鲔镇抚关东;

下江兵王常兼理南阳太守事务,自行生杀赏罚大权;

新市兵王匡、张卬在三辅横行(二人贪图钱财,所封授的官爵,都是一些小人商人,还有伙夫厨师之流,许多人穿着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或者穿着妇女的大襟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

刘信被封为汝王,独断豫章郡。

大家各玩各的,互不相干。

这就是提前封王的弊端,你不封王还好,大家至少还能凝聚在一起,劲往一处使。现在每个诸侯王都只关心自己的一摊,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

眼看更始政权如此糜烂,那些刚依附的、还在观望的、本就有野心的都开始蠢蠢欲动,本有一统迹象的天下很快又乱了!

1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