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西南解放,一支游击队拦住解放军:我们是红军在等周恩来命令

长征壮举 红军分兵谋
1949年,解放军挥师南下,即将解放西南地区之际,一支装扮成农民的武装力量拦住了解放大军的去路。这支队伍自称要见周恩来,道出了一段尘封12年的红军往事。原来,他们正是1935年由周恩来亲自委派、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而留守川南的400余名红军战士。12年间,他们经历了叛徒的背叛、战友的牺牲,队伍一度只剩下不足20人,却始终不离不弃,坚守在川滇这片热土上。最终,当这支成长为上千人的游击队遇见解放军时,周恩来含泪接见了这些昔日战友,为这段漫长的等待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1935年的春天,红军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遵义会议虽然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中央红军的处境依然危机重重。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像一张大网,正在不断收紧。土城之战和与川军的激战让红军损失惨重,兵力已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人。
这个时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继续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还是另寻出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数十万国民党军正在四面围剿,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难以实现。
毛泽东运筹帷幄,决定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让红军主力多次横渡赤水河,把国民党军队耍得团团转。但这还不够,要彻底甩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还需要更高明的战术。

军委的同志们想出了一个妙计:派出一支小股部队向南行动,制造红军主力南下的假象。这样一来,就能把国民党的注意力吸引到川南地区。
这个计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红军主力只剩三万人,每个团都缺兵少将,谁愿意往外分兵?毛泽东和彭德怀带头表率,一个拿出中央警卫团的百来号人,一个从红三军团抽调三百多人。
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有了番号:川南游击队。这支队伍虽然只有四百多人,但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毛泽东任命红三军团的徐策担任队长,这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勇将。
1935年2月中旬,在扎西的一个小山坡上,周恩来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向川南游击队的全体指战员宣布了这个特殊任务。他嘱咐大家,要在川南地区活动,吸引敌人注意力,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周恩来还特别叮嘱: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但一定要坚持到底。他承诺,等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后,会立即通知游击队归建。但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二年。
(文章结束)

吸引追兵 成就遵义奇功
川南游击队踏上征程后不久,就在川滇交界地带遇到了一支地方武装力量。这支武装自称是当地的一支土匪队伍,由一位名叫王涛逸的头目带领。
王涛逸向游击队透露,他曾经也是一名红军战士,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队伍。他带领的这支二百多人的队伍,都渴望能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王涛逸是当地人,对泸县一带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徐策经过考虑,决定接纳这支队伍,并任命王涛逸为游击纵队司令员,自己兼任政委。
川南游击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在川南地区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制造红军主力向西推进的假象,而真正的红军主力则悄然向东转移。
游击队的战术很简单:专挑软柿子捏。他们避开国民党正规军,专门打击地方守备队和反动民团。这些地方武装队伍战斗力低下,纪律涣散,在游击队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一连串的胜利让川南游击队的名声在当地传开。地方守备队和民团被打得节节败退,纷纷向上级求援。川军总部收到消息后,误以为这就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
川军调集了几个团的兵力,准备对川南游击队展开围剿。这个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将领薛岳的注意。他判断红军主力仍在川南,意图渡江北上。
就这样,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被调往川南地区。遵义的防守力量因此大大削弱。毛泽东抓住这个战机,率领红军主力奇袭遵义。
这一战,红军一举歼灭国民党两个师、八个团,俘虏数千人。蒋介石接到这个消息,气得拍案而起。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部署的围剿计划,竟然被一支小小的游击队搅得粉碎。
但是,川南游击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川军的围剿让他们陷入了艰难的处境,活动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游击队不得不退入深山,在崇山峻岭中寻找生存空间。
(文章结束)

叛徒作祟 游击队遭劫
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王涛逸反常地独自坐在营地角落,面色凝重。有战士上前询问,他只是摆摆手,支开了所有关心他的人。
事情的真相是王涛逸收到了妻子安某的一封来信。这封信不是寻常的家书,而是一封迫于压力写就的劝降信。
原来,安某也是一名地下党员,却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捕。她被关押在泸州监狱,身陷囹圄。泸州专员打探到她和王涛逸的关系后,立即向上级汇报。
消息传到四川省主席刘湘那里。刘湘看中了这个机会,派人给安某传话:只要她能说服丈夫投诚,不仅她能获得自由,夫妻二人还能获得高官厚禄。

安某和王涛逸都曾是地下党的老同志,二人正是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结合。但是在川南地区政治形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他们的革命意志开始动摇。
王涛逸加入川南游击队后,安某本可以跟随队伍一起战斗。但她害怕游击队的艰苦生活,选择留在城里躲藏。这个决定最终导致她暴露身份,被国民党抓捕。
王涛逸在收到妻子的信后,在革命理想和个人利益之间徘徊了数日。最终,他选择了背叛。他暗中写信给国民党,将川南游击队的所有情报都泄露了出去。
国民党得到情报后,立即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圈套。他们派兵在游击队必经之路上设伏,准备一网打尽。王涛逸在战斗中趁乱杀害了徐策司令员,给游击队造成了重创。
战斗打响后,游击队战士们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幸存的战士们被打散,四处逃窜。这场战斗让川南游击队元气大伤,一度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
这场变故给游击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王涛逸的叛变暴露出了游击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盲目性,也暴露出了对敌人的轻敌心理。

游击队遭受重创后,余泽鸿挺身而出。作为游击队的副书记,他开始着手收拢散落的队伍。幸存的战士们陆续回到队伍中,但总人数已经不足当初的一半。
在这个关键时刻,余泽鸿果断提出整顿队伍的主张。从此以后,游击队严格审查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员,绝不允许类似的悲剧重演。
(文章结束)
十二载守望 终盼解放时
在余泽鸿的带领下,川南游击队重整旗鼓,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斗争。他们在川滇边界地区打击土豪劣绅,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
游击队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山地战和游击战的精髓。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敌人疲于奔命。

然而,在一次打击地方恶势力的战斗中,余泽鸿中弹牺牲。这个打击让游击队再次陷入低谷,队伍一度只剩下不到二十人。
国民党军队认为这支游击队已经不足为惧,逐渐放松了警惕。这反而给了游击队喘息和发展的机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积蓄力量,发展地下工作。
游击队依靠群众的支持,在川滇地区广泛开展统战工作。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和觉悟农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不知不觉间,游击队已经发展到上千人的规模。
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吹响,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南地区进军。一天,一支解放军部队在行军途中,突然被一群手持武器的农民模样的人拦住去路。
解放军战士立即警惕起来,因为他们曾经遭遇过国民党军队假扮农民的伏击。一位解放军战士上前盘问,这些"农民"却报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番号。
他们自称是当年周恩来同志派来执行特殊任务的川南游击队,一直在等待组织的命令。这些"农民"急切地询问周恩来的下落,希望能见到这位十二年前给他们下达任务的长官。

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周恩来那里。当周恩来听说这支被他认为已经牺牲的游击队居然还在坚持战斗,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赶来看望这些老战友。
周恩来见到这支游击队时,眼中含着泪水。他们中有的人已经白发苍苍,有的人伤痕累累,但所有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周恩来当场宣布川南游击队正式归建人民解放军。这支从四百多人发展到上千人的队伍,用十二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革命者的英雄赞歌。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个场景深深震撼:一支小小的游击队,靠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战斗十二年之久。这不仅是一个游击队的传奇,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