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974)界限是规则,界限也是障碍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4-15 01:01:4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试卷阅读Ⅱ中写到“界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界限,界限是规则,使“行有所止,言有所界”;界限也是障碍,阻碍人的交往,限制人的思想。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读写一体化作文题目,审题难度不大。考生需要理解“界限”在材料中的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规则,如法律法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约束人们的言行,让我们在行事和言语上有所节制,保障社会秩序与和谐。另一方面,它作为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偏见、误解、身份差异等造成的隔阂;在思想层面,可能是传统观念、既有认知局限等束缚思维的拓展。

【参考立意】①界限无处不在

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③思想心灵不应设边界④既要坚守原则,也要敢于突破

【参考范文】

人生需要界限

界限是什么?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界限是个人成长的需要,界限是家庭幸福的需要,界限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人生需要界限。

界限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要有个度,否则就会失去平衡。比如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会影响他人的阅读;在公共场所吸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在公园随意攀折花木,会影响他人欣赏美景。这些行为都是没有界限的表现。

界限是规则,是底线,不可逾越。比如法律就是一条界限,越过这条界限就会受到惩罚;做人做事也要有底线,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守住底线,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

界限感让人际关系更和谐。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人和人的关系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越界。再好的感情,一旦没了界限,没了分寸,离崩塌也就不远了。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保持刚刚好的距离,熟不逾矩。

界限感让人学会拒绝。毕淑敏说:“拒绝就是一种权利,你那么好说话,又有谁能体谅你?其实当你学会拒绝之后,并不会招来那么多的厌恶和反感。”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结果让自己疲惫不堪。其实真正的善良,是先学会爱自己。对触碰底线的事,敢于说不;对消耗自己的人,勇敢远离。

界限感让人更加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规矩,自我约束,自我较劲。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拥有它,便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刺股后发奋读书,刻苦努力之下终成大器。可见自律的力量之大。

界限感让人更有尊严。古人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自重的意识,就没有人尊重他。一个人的自尊自重,就是懂得洁身自好,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界限感让人更自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一个人若是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就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反之,那些活得有边界感的人,往往更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从不轻易妥协。他们始终遵从内心而活,自然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困扰。

界限感让人更自信。一个有界限感的人,往往更有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也知道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他们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和左右,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总之,人生需要界限。有了界限才有秩序和稳定,有了界限才有自由和幸福。

于界限间寻平衡,于方圆中筑和谐

界限,如影随形于现实生活,它是规则,划定言行的边际,让人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它亦是障碍,横亘于人际交往与思想拓展之路,束缚手脚。如何看待并处理界限,关乎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我们需于界限间探寻平衡,在方圆中构筑和谐。

界限是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法律,作为最具强制力的界限,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从交通法规规范出行秩序,到刑法惩治犯罪行为,法律的界限让社会生活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道德,虽无强制力,却以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言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道德准则,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界限。若人人都能坚守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社会将如精密运转的机器,有条不紊,和谐美好。在校园中,校规校纪同样是界限,它规范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课堂纪律,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考试规则,维护了教育公平。遵守这些界限,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

然而,界限有时也会成为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过度的自我保护界限可能会让人筑起心墙,难以与他人真诚沟通、建立亲密关系。例如,有些人因害怕受到伤害,在与他人交往时总是保持距离,不愿敞开心扉,久而久之,身边朋友寥寥,陷入孤独的境地。在思想领域,陈旧的观念、传统的认知模式也可能成为界限,限制人们的思维创新与突破。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威成为思想的禁锢界限,哥白尼提出 “日心说” 却遭受迫害,正是因为他的学说打破了当时教会所设定的思想界限。在现代社会,若我们被既有经验和观念束缚,不愿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同样会阻碍个人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面对界限这把双刃剑,我们应秉持辩证的态度,寻求平衡之道。一方面,我们要敬畏规则,坚守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底线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弘扬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边界,不过分干涉他人生活,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突破阻碍发展的界限。在思想上,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积极汲取新知识、新观念,拓展思维的边界。在人际交往中,放下戒备,真诚待人,主动打破心墙,与他人建立起温暖而真挚的联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界限是规矩,为我们的行为划定方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突破阻碍的界限,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在界限的规则与障碍间找到平衡,既守好心中的规矩,又勇敢地突破束缚,于方圆中构筑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环境。

《界限:规则与突破》

“界限”,这个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它犹如一个神秘的标尺,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是规则的化身,让人们的行为和言论有所约束;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障碍,限制了人际交往和思想的发展。面对界限,我们应如何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界限作为规则存在时,无疑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意味着人们在行动和言语上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在考试中不作弊,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维护;在工作中按流程办事,是确保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这些界限的存在,让社会运转有序,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倘若没有了这样的界限,社会将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随意发声,公共场所将会变成嘈杂的闹市;如果商业活动失去了诚信这一界限,市场就会被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充斥。

然而,界限有时也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人们的交往和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强调身份地位、贫富差距等界限,会使人们之间产生隔阂。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某些人会因为对方的职业或者经济状况而对其另眼相看,这种基于界限形成的歧视态度,无疑是对平等交往的破坏。从思想层面来看,传统的观念、既定的模式往往也成为束缚人们思维创新的界限。历史上哥白尼敢于冲破地心说的束缚提出日心说,就是对当时科学界思想界限的巨大挑战。如果总是被旧有的界限所禁锢,人类社会就无法取得进步。

在我看来,对待界限应该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要遵守必要的界限,因为它们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要勇于突破那些不合理、限制发展的界限。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遵循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遇到那些因性别、年龄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公平界限时,我们要勇敢地说“不”,用实际行动去打破它们。

总之,界限既是规则也是障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和对待它。只有正确把握界限的双重属性,才能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个人和社会向前发展。让我们在界限的框架内自由舞蹈,在突破界限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破界之思,守界之行

在生活的广袤舞台上,“界限”如影随形。它似无形却有力的绳索,有时是规范行为的准则,让社会有序运转;有时又如高耸的藩篱,阻碍着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我们既要在界限内坚守规则,亦需适时打破界限,探寻更广阔的天地。

界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个人成长的护城河。法律,是社会最鲜明的界限,它划定了善恶的边界,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若无人遵守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失去保障。在学校里,校规校纪是界限,它规范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正是这些界限的存在,让我们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茁壮成长。它们如同灯塔,在茫茫人海中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明白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然而,若一味固守界限,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便会成为阻碍进步的枷锁。在人际交往中,过度的界限感可能会让人变得冷漠疏离。我们害怕跨越那道无形的线,担心被拒绝、被误解,于是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错失了许多真挚的友谊和温暖的陪伴。在思想领域,界限更是创新的天敌。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若只满足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去突破已有的认知界限,科学又怎能进步?哥白尼冲破“地心说”的界限,提出“日心说”,为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爱因斯坦打破经典力学的界限,创立相对论,引领物理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这些敢于破界的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界限中寻求平衡呢?一方面,我们要心怀敬畏,坚守底线。对于法律、道德等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们要严格遵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界限。在学习中,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不断创新。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打开心扉,主动跨越那道看似难以逾越的界限,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界限是规则,亦是枷锁。我们应在界限内坚守规则,在规则之上寻求突破。以破界之思,拓宽视野,激发创新;以守界之行,维护秩序,保障发展。让我们在界限的边界上,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