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雍正王朝》中,转折最大的一幕莫过于“八王议政”,直至今天重温依然津津有味。
谁才是猎物?谁才是猎人?谁是墙头草?谁是有意而为之?谁在装傻......
每一个人的表现,都称得上是该剧的高光镜头。

剧中,张廷玉一人单挑一群王爷,字字珠玑、句句有理,为雍正翻盘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作为人精中的人精,张廷玉为何敢这么做,他难道不怕失败后被八爷党清算?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01
先来看看八王议政的紧张时刻。
老八、老九、老十和四位旗主王爷咄咄逼人时,王文昭站了出来,结果被老九骂成了“狗”。
刚想再说话,一口白沫就吐了出来,直接出局,被人抬走。
雍正四下观望,居然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说话,心中那叫一个悲凉。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响起:
“皇上,臣有话要说 。”
雍正低头一看,居然是老油条张廷玉,心想“你终于来救场了”。
得到雍正的准许,张廷玉开始说话,转头看向老九。
你刚才是不是骂王文昭是满人的狗了,还不让他说话,现在我来说,总可以了吧。
老九没说话,等于是默认,毕竟他再是皇亲国戚,也不敢硬刚未来配享太庙的人。

打蛇就要打七寸,老八他们口口声声说“八王议政”是祖制,张廷玉直接推翻这个理论。
从来没有什么八王议政。
理由是什么?靠着多年的知识储备,张廷玉CPU都快干冒烟了,总结下来就一段话:
因为“八王议政”从来就没有事权统一,而且容易引起人的篡权夺位之心。
我世祖章皇帝当时一揽上三旗之权,归于天子;
圣祖仁皇帝又将旗营、汉军营统编入兵部,由国家统一提调,都是这个原因。
解释一下,你(老八等人)说八王议政是祖制,你说八王议政好。
为什么顺治要揽权,为什么康熙要把军权归于兵部?难道祖辈们都错了吗?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八王分权过大,容易造成国家动荡。
很显然,张廷玉这是在说老八他们要篡权、要造反,一句话说的朝堂鸦雀无声。
02
八王议政的牵头人是谁?自然是老八,是各位旗主王爷,反驳他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随后张廷玉反问老八:
八爷,您是参加过编纂《八旗通志》的,该不会不知道吧?
这个《八旗通志》记录了满清的发展史,有没有八王议政,里面必然有一定的记载。
张廷玉为何敢这样问?因为他也是这本书的总编之一,有着绝对的解释权。
你说有八王议证,拿出来你的证据,我的证据就是《八旗通志》里面没有记载。
人家说的有条有理,证据很充分,你还怎么刚。
说服了老八,张廷玉转身把矛头对准四位旗主王爷。
如果八旗各方为政,定会同室操戈、祸起萧墙,不但无今日之大治,诸王旗主王爷岂能安会盛京。
言外之意,你们今天能够好吃好喝地活着,都要感谢祖宗没有实施八王议政。

老八一听“坏了”,一旦四位旗主王爷决心动摇,今天的逼宫就要失败,立刻让张廷玉闭嘴。
你说完了吗?
占据上风的张廷玉哪里肯闭嘴,直接反驳:
没有说完。
老八等人要恢复八王议政的理由之一,是老四这个皇帝做的不行,必须要拿出有力的证据反驳。
康熙活着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啥?
就是整顿吏治、改革痹症,吏治是一件大事,若是不好好整顿,那么大清朝就完了。
康熙也想整顿,只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所以想要找一位整顿吏治的储君,以完成自己的心愿。
先把条件摆好,接下来就是张廷玉的拍马屁时刻。
自我当今皇上御极以来,秉承先帝遗愿,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推行新政是有目共睹啊!
说完这句话还不忘PUA一下老八:
八爷,您说是吗......这些眼前发生的事,您不会不知道!别人反对新政,八爷您是最最不应该反对新政的。
不得不说,张廷玉这一话是真绝,直接把锅甩给了老八。

老八听后脑袋直接懵了,他可没有张廷玉那样的CPU,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接,最后只能转变话题。
你口口声声赋税赋税,朝廷的钱就是再多,失去了人心又有什么用呢......你是怕恢复了“八王议政”的祖制,而失去了你军机要臣的职位,是不是?
张廷玉二话没说,直接反制:
八爷,咱俩同时弃官不做,归隐山林如何......只怕我张廷玉舍得走,八爷您舍不得走哇!
和张廷玉斗,老八还是太嫩了,他可是“听脚步就能辨别出康熙”的人。
老八想说什么,估计还没开口,张廷玉提前一分钟就知道了。
这一场辩论赛,张廷玉以一敌多大获全胜。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旦老八等人政变成功,张廷玉首当其冲就要被处理掉,他不怕吗?
怕?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不知道全局。

八王议政还没开始,张廷玉就已经站在上帝视角,提前预知了结果,还怕个嘚。
03
老八他们想要逼宫,手里必须要有兵权,唯一可以依靠的兵权,就是关外的铁帽子王。
这一群人可是老八的心腹。
关外的兵如何进入关内?只有打着雍正“整顿旗务”的名义,顺带把兵带进来。
雍正可是从九子夺嫡中走过来的人,难道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自然是知道的。

不过他还是允许了,为什么?在和老十三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奉天那边的铁帽子王,一向都是八哥负责联系......臣弟有点担心呐。(老十三)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它。(雍正)
由此可见,所有的危机雍正都已经预料到,八王议政不过是引君入瓮的计策。
如果有时间不妨重温一下这个片段,整个过程雍正都只针对老八一个人,而没有逼迫旗主王爷。
就是想让他漏出狐狸尾巴,如此才有正当的名义“挤了它”。
雍正做的这件事情很周密,可再周密也逃不过张廷玉的眼睛。

铁帽子王进京,他立刻找到雍正说明其中厉害,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兵变。
皇上,听说几位旗主王爷,都带了本旗的兵马,这是怎么回事啊?
你看雍正是怎么回答的:
这是请了旨,朕同意的!他们的意思啊,既然要整顿啊,就连旗营兵一起整顿,因此就从关外派了一些骑射娴熟的旗兵,来帮助训练关内的旗营兵。
张廷玉还是有些担心,想要继续说,老四直接转移话题。
普通人或许猜不透雍正在想什么,但张廷玉绝对能。
也就不再提此事了,而是顺着老四的话说其它的事情......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张廷玉为何会对八王议政的事情那么熟悉?说得头头是道。
有没有可能,他已经预知到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提前在家里备好课,好在雍正面前好表现一下。
不曾想押题居然押中了,心中那叫一个激动。

康熙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最起码还瘫软在椅子上,八王议政现场,连汗都没流。
害怕?根本不可能。
这一次不拿下“配享太庙”的荣誉,都对不起这么多天的熬夜复习......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