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这片曾经繁荣的工业摇篮与黑土地,如今却频频被提及在面临着人口的大量外流。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加之内蒙古的东四盟市,构成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里,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城市曾是工业的象征,农田延绵的景象也是对中国粮仓的最好注解。
“金九银十”曾是对这片丰饶之地的颂歌,然而时至今日,东北地区的人口从2010年的1亿1千多万,降至2022年末的1亿零805万,减少了1307万,比例超过了十分之一。
这一数字,尽管引人注目,却也需要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
相较之下,俄罗斯的外东北地区,也就是俄罗斯远东的一部分,人口稀少得多。
这里的广阔空间,从黑龙江以北到外兴安岭以南,再从乌苏里江东到包括库页岛在内的辽阔区域,总人口不过440万。
这一数字,与东北地区的人口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
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人烟稀少,与东北地区的热闹和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尽管面临下降,但仍旧比俄罗斯外东北地区要高出许多。
两地的人口密度之差,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是两地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东北地区的人口,虽有流失,但它的根基依旧深厚,历史的底蕴与工业的遗产,都预示着这片土地的复苏潜力。
穿越时空的历史长河,我们抵达俄罗斯的外东北地区。
这片遥远的土地,历史上曾是中俄边界的争议地,如今成为俄罗斯远东的一部分。
从哈巴罗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名字对许多人来说或许遥不可及,但它们却是探索俄罗斯外东北的关键所在。
这一广阔的区域,包括了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楚科特卡自治区、堪察加边疆区、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和萨哈林州五个行政单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俄罗斯远东的版图。
在这些行政单位中,人口稀疏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据最新统计,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大约只有440万,远低于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
这里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中国东北地区,显得更为缓慢。
若说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是“人潮涌动”,那么俄罗斯外东北则更像是“星星之火”。
尽管如此,这片土地并非毫无生气。
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座位于海参崴的城市,尽管人口只有不到60万,却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另一方面,哈巴罗夫斯克,虽然人口不过约55万,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经济潜力巨大。
将视线回转至中国东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
东北的城市化水平已经非常高。
以哈尔滨为例,这座城市以其“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城区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俄罗斯外东北地区的总和。
长春、沈阳和大连等都市,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东北与外东北的对比与展望在人口规模和密度上,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外东北形成了鲜明对照。
东北地区虽然面临人口流失,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密度,这是其经济活力和粮食生产重要性的有力证明。
这里不仅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是中国粮食仓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外东北则更像是一片广袤的“沉睡之地”。
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稀少,经济活力相对有限。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了振兴远东,不断实施政策吸引人口回流,但其人口大多仍向西移动,向欧洲部分地区回流,这反映出了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
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现象,其中不乏为了追求更好教育、就业机会的年轻一代。
这一趋势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深思,如何留住人才、吸引回流成为了地方发展的关键课题。
未来,东北地区可能需要依托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充分利用黑土地的农业潜力,同时创新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人才,以期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活力的复苏。
在展望未来时,我们可借鉴一句中国古话:“风调雨顺”,意味着自然条件的优越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但对于东北和外东北而言,更应该是“人定胜天”,通过人的努力和智慧,去适应和改变环境,发挥每片土地的独特优势,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论及东北地区的明天,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期待这片曾经辉煌一时的土地,能够焕发出新的光芒。
东北想复苏,就算现在砸巨额投资,也得几十年历经几代才有起色,和南方比就是地平线以下的生活,在这里耗着没有前途,南迁是大趋势,等什么时候重塑东北再说吧,能动的都走了
东北差的是气候。修条路,盖个楼,南方能全年施工,东北得歇五六个月。华北都能种小麦和玉米两季,东北只能种一季。以东北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在全球也算得上高寒地区,却聚居了1亿多人口,已经算是奇迹。有人会说俄罗斯和加拿大,他们加一起才多少人,而且俄罗斯人口主要在欧洲地区,加拿大人口主要在靠南的几个城市。从全球来看,人类的经济活动都在向温暖的地区转移,东北要逆势而行,很难。
说东北只缺个出海口的人,大部分不懂地理,只是人云即云,东三省大部分地区到渤海的距离比图们江近的多,而且到渤海有成熟和完善的路上运输通道。
东北,就差一个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