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于这一段记载很多地方总是含糊其辞,也许是故意,也许是李二故意为之混淆后人。李世民的军事政治能力和见识当朝无人出其右者,盖世的军功使其威望权势似乎顺理成章。如同曹魏时期的司马懿,诸葛亮打来,除了司马懿谁都抵挡不住,曹丕曹睿明知道司马懿野心勃勃但不用他国家就要被诸葛亮灭掉。
李渊也并非庸才,他何尝不知司马懿如何夺权的?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不用李世民,其他人上去就被打成狗吃屎,当时唐朝根基不稳威胁众多,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被打灭亡也不用李二吗?而且和司马懿不同的是,李渊觉得李二好歹是自己的亲儿子,即使李二夺权了也是他们李家的天下。李二在长安各处皇宫大内的经营夺权,确实很有道理,如同司马懿说的,磨剑用了几年挥剑只是一朝。
李世民在长安城内外这么多动作,甚至有些动作可以说是明目张胆,而且朝野上下都噤若寒蝉,如果说李渊一点都不知道基本是不可能的。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在军中和朝野中的威望和势力已经无法改变和动摇,李渊心中早已经接受这个既定的事实,也有可能是他担心如果李世民叛出长安,从洛阳举大军攻到长安谁人能抵挡呢?且不说天策府猛将如云,最大的bug则是李世民,谁会是他的对手?
到时打的尸骨遍地血流成河,两者皆伤损失的可都是他们李家的江山,而且结果十有八九还可能是李世民取胜。与其那样打的大唐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还不如作壁上观默许其行,李渊也是无奈中的选择啊。李建成其实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为人贤良,名正言顺嫡长子,日后成为守成之君成就应该不在宋仁宗明孝宗之下,可就是有那么一个能力在华夏历史上都可保三争一的弟弟,被卷入皇权内部斗争几无任何还手之力。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这三人组和朱元璋-朱允文(朱标)-朱棣三人组放在一起对比很有意思。哪怕双方真的等到李渊去世,李建成会容忍一个手里有兵,身边有人才,自己又有能力的人存在?而且李建成比李世民大的多,哪怕他不怕李世民,他的儿子呢?对于李世民来说,高长恭宇文宪什么下场他不知道?他十几年冲锋陷阵,好几次面临危险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随时可能让人一刀砍了的位置?李渊的做法就是自私到了极点。不要说是个人,哪怕是个工具用完之后也要擦一擦吧。
推一步来说,实在不想废太子,也不是没有办法。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北齐的领土归他,这样至少让他觉得老爹还是给我留了一份,不管多与少。我们现在都是事后诸葛,其实我很能理解李渊的想法,一是传统嫡子继承家业爵位,李渊也是前面哥哥死了了才轮到他,在法理上李大当太子占了先天优势:二是李建成和他政治理念更相同,你看每次打不起就跑的逃跑主义路线都是一致的。
第三,李渊应该是更认同于李大的性格脾气更适合当个守成的二代目君主,李二去当护国神兽的护国将军更合适,毕竟李大在长安跟着李渊这么多年,李渊是看到李大的处理政事的能力的,而李二当皇帝之前就是靠战绩亮瞎大家的眼,会让人以为李二是个武将,毕竟当皇帝和当统帅还是不一样的,老李是想发挥两个儿子的闪光点,那能想到李二打仗砍敌人行,当皇帝治理国家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