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内战持续升级,中国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缅北局势的动荡,又会对中国的出海口产生多大影响?大选期间频繁放狠话,阿根廷总统为何突然对中国态度软化?对华示好后立即访美,反复横跳的背后,米莱又有什么目的?
中国在缅北冲突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缅北的冲突爆发已经持续了一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三支地方民族武装势力势如破竹,夺取了多个缅甸军政府的重要据点,在外界最为关注的果敢地区,果敢同盟军甚至已经打到了果敢的主要城市老街,并已经围困老街多天,整个战局都向着地方民主武装逐渐胜利的方向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意外事件,导致缅北冲突被一些有心的势力和中国扯上了联系。
在11月24日时,缅甸媒体《缅甸环球新光报》就报道称,有一支从中国进入缅甸的货车车队在缅北的木姐镇周边的贸易区遭受当地民族武装袭击,100多辆货车被烧毁;在26日时,更是传出了同盟军占领木姐镇周围边境贸易区的消息,而这一贸易区主要流通来自中国的机械、电气、农机等消费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民族武装势力的占领意味着中缅之间的正常贸易已经受到了缅北冲突影响。
同时,中国一侧在近期也有所动作,中国南部军区就自25日起在中缅边境中方一侧举行了一场实战化演训活动。这些不同寻常的信息让一些外媒将缅北冲突与中国联系了起来,纷纷开始分析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

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在11月27日就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在其中分析中国军队会不会“越界打击缅北犯罪集团”,文中认为,在此前多年时间里,缅北犯罪集团对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中国国内的舆论也希望缅北电诈窝点被彻底铲除,所以不排除中方会介入到冲突之中,以支持某一方的方式来实现打击犯罪集团的目标。
文中还列举了果敢同盟军中突然出现大量先进装备的现状,并暗示这些装备与中国方面有关,甚至直接宣称中方“默许”果敢同盟军进攻缅甸军政府。
路透社11月25日的一篇报道则宣称,当前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出现了紧张状况,并同样将中国的军演与缅甸的车队袭击事件并列分析,暗示中国在缅甸乱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类似的报道在各大外媒尤其是西方媒体中数不胜数,这些媒体刊载的分析评论大多数都是以西方的外交尺度来衡量当前缅北冲突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试图从中国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他们想要的某种“地缘政治信号”,以印证中方支持缅甸地方武装,或者干涉别国内政的,并借此挑拨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
但实际上,这场缅北冲突与中国之间并无太大关系,中国在其中也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国家,中国不会对任何外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涉。

在南部战区演习前发布的通报中也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中方这次所举行的边境演练只是年度演练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检验战区部队快速机动、边境封锁、火力打击能力,虽然演练时间恰好撞上缅北冲突,有震慑缅甸武装力量,警告其不要让冲突蔓延向中国的作用,但完全没有干涉缅甸内政、影响缅甸战局的目的。
至于缅甸民族武装力量在缅甸境内推进如此顺利,最大的原因也不是获得外部支持,而是缅甸军政府手下的某些武装力量在多年经营违法犯罪活动、参与暴利产业的过程中腐化十分严重,整体作战能力本就低下,而这些民族武装力量在山中蛰伏游击多年,作战意志十分顽强,战局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并不令人惊讶。

缅甸民族武装力量手中突然出现的先进武器就更好解释了,缅甸地区本来就局势混乱,是全球武器黑市的重要流通与中转节点之一,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武器装备被各大黑市商人供应给当地割据武装力量,这些蛰伏多年的民族武装力量只要在如此长时间里积攒起足够的资金,自然有渠道获得大量先进装备。
但我们也不能说这场缅北之战完全与中国无关,至少冲突的结果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缅北冲突对中国的影响,在于印度洋出海口缅甸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可能在几年前中缅铁路热度正盛时很多人就已经有所了解,作为一个与中国接壤而且临近印度洋的国家,缅甸可以与中国通过铁路联通印度洋,让前往中国的商船避免途经马六甲海峡,直接从缅甸西南或者南部卸货,而后再通过铁路进入中国云南境内。

这条路线是当前中国绕过马六甲海峡的主要战略备选路线中最短的一条,也是最为便利的一条。此前备受关注的泰国克拉运河项目,最终转化为了铁路-港口联运模式,其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都非常之高,而缅甸的印度洋出海口上岸后就直接转为陆运,不必再二次转运,可以有效节约物流与时间成本。
但由于缅甸国内局势动荡,中缅铁路一直都在拖延之中,这个最佳印度洋出海口也一直无法为中国所用,此次缅北冲突更是涉及到了中缅边境的重要口岸,一旦这些口岸脱离缅甸军政府的控制,受到缅甸内部政治斗争的长期影响,中缅之间的海陆联运贸易合作必然会受此牵连,继续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所以与其分析中方举行演练是为了在地缘政治层面干涉缅甸局势并控制缅甸,还不如说中国是在向缅甸各方势力释放稳定与和平的信号,表明中方希望维持中缅边境和平,继续与缅甸推进双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态度。
这种信号传递只是在告诉缅甸各方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并不违反中国一直以来的不干涉原则,也不会影响缅甸国内的政治进程,缅北的问题终究是要缅甸人自己来解决,最终是谁获得胜利对中国并不重要,中国一直以来所重视的只有做好自身,以及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信任国家的政治原则与外交判断,坚决抵制外部别有用心的地缘政治分析与论调,我们相信在缅北的冲突结束之后,中缅之间仍旧能够维持好传统伙伴关系,继续推动双方的互利合作。
阿根廷对中国态度软化,原因是什么?聊完缅甸,我们来关注阿根廷与中国的关系。

在阿根廷极右翼总统米莱上任之后,外界普遍认为阿根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巨大转折,因为米莱在竞选期间就曾承诺,要改变阿根廷与中国的友好状态,断绝阿根廷与中国的合作,转而与美国、以色列加强关系。
在今年8月份接受美国彭博社采访时,米莱甚至附和鼓吹一些西方国家与政客长期散播的涉华谣言,将中国称为一个“刺客国家”,来形容中国“时常损害别国利益”,并明确表示阿根廷不愿意与中国进行合作。
除此之外,他还曾经表示会拒绝加入有中国存在的金砖组织,而阿根廷在今年的金砖峰会上已经获得了金砖成员国资格,即将在2024年1月1日生效,这让外界对阿根廷和中国的关系充满担忧。

但在他上台之后,情况却出现了变化,阿根廷似乎没有如同预想中的一样与中国立即断绝关系,在竞选阶段对华极端强硬的米莱,赢得选举后开始改变态度,继续维持阿根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在米莱成功当选后,中方对他发来胜选祝贺时,米莱就以非常友善的态度进行了回应,他感谢了来自中国的祝贺,并对中国致以问候。
同时,米莱还公开否定了与中国断绝关系的想法,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接见一群企业高管时,就直接对其表明:“你们想和中国人做生意吗?继续做你想做的。”
而后,阿根廷政府内部又传出了正在考虑如何加入金砖的消息,表明阿根廷不想象米莱竞选时所承诺的一样直接退出金砖,而是要留住自己的金砖席位。阿根廷TN新闻电视台在25日时就援引米莱党内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米兰团队正在积极讨论之中,而专家们认为,加入金砖国家是机遇而非风险。

但这种极端的转变并没有令外界感到惊讶,因为在全球的政治圈子中,政客为了拉选票而对选民做出天花乱坠的承诺,在胜选后又回归现实利益的案例数不胜数,米莱无非是就任后需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而已。
曾经采访米莱的美国媒体彭博社在11月25日的一篇报道中就分析认为,米莱语气软化,显示阿根廷在很多方面需要中国,当前中国是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通过与中国进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合作以及推动阿根廷加入金砖机制,阿根廷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两国在锂电和太阳能发电、太空站、核电、港口等多个领域展开了诸多合作。

彭博社认为,如果不想失去这些既得利益,让阿根廷彻底陷入绝境,米莱就需要维持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有明在23日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也表示,阿根廷经济想要走出困境,离不开中国的帮助,想要切断和中国的关系并不现实,是自寻绝路。
这一切论点与分析都证明,阿根廷并不会像米莱竞选时所说的一样,走上一条完全脱离外部合作的无政府自由主义道路,而是会维持一些既有的外部合作,继续利用外部力量来帮助改善阿根廷的经济困境。
除了在中国,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了巴西身上,米莱成功当选之后,对待巴西的态度也出现了明显的软化。在11月26日时,米兰的首席外交顾问蒙迪诺就与巴西外交部长举行会晤,谈到此前巴西计划在米莱上任后搁置与阿根廷的关系时,蒙迪诺急切地强调,阿根廷与巴西是“兄弟国家”,两国的伙伴关系还将继续下去;同时,阿根廷总统卢拉也已经受邀参加米莱的就职典礼。

很显然,疯狂的米莱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疯狂,在很多事情上,他仍旧保有一个政客的基本理性,我们也期待米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维持这种理性,继续发展阿根廷与中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带着阿根廷走出经济泥潭,恢复国家的发展进步。
米莱访美透露出了诸多信息虽然米莱的外交态度在上任后有所软化,但是他亲美的倾向却一直都没有改变,在上任之后,米莱立即就着手前往美国访问。

据法新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爆料报道称,米莱已经在11月26日时启程前往美国进行访问,他在此程中计划会见美国财政部官员以及国际贷款官员,与他随行的几名团队成员中还包含了可能出任内阁财政官员的财务事务顾问卡普托。
由于米莱尚未就职,此次访问的性质是一次私人访问,访问内容预计不会对公众大量披露,但是仅从米莱此前的种种态度以及此次的访问名单中,我们就能猜测出,他如此急于前往美国,正是为了给他的全面美元化政策拉取美国支持,同时获得更多贷款缓解阿根廷当前的债务危机。
但这趟行程米莱很可能拿不到他想要的足够支持,由于阿根廷现在外汇空虚,手头并没有足够的美元来满足整个阿根廷市场全面美元化的需求,所以米莱需要的美元金额十分庞大,以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来看,不论是为阿根廷提供贷款,还是直接协助阿根廷进行美元化,都是非常不现实的。
但美国大概率不会让米莱白来一趟,这样一个已经确定加入金砖机制的国家突然转头全面亲美,对美国来说拥有相当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即便美国当前深陷俄乌与巴以冲突这两个“援助黑洞”,也可能会调拨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米莱。

若美国后续能够配合为米来提供更加充裕的外部贷款支持,则米莱在实施“休克疗法”的同时进行全面美元化的目标完全可以通过缓慢进展的形式实现。
但在阿根廷的烂摊子面前,美国也只是米莱施政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环,即便美国愿意帮助米莱,他想完全在阿根廷实践自己的无政府主义也还面临着很多未知,至少阿根廷国内的反弹就还完全无法预期,米莱政府究竟能走到何种地步?还需要我们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