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级巡视背景:直击系统性沉疴,寻求治理突围
2025 年 4 月,二十届中央第五轮巡视组首次对省会城市昆明开展提级巡视。这一突破层级限制的监督行动,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系统性腐败的治理步入新阶段。
昆明作为西部重要节点城市,在近 18 年间,四任市委书记、市长接连落马。腐败链条广泛贯穿土地开发、工程建设、国企改革等核心领域。比如,滇池周边地块曾被低价转让给开发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超 50 亿元;长水机场改扩建等 4800 亿级重大项目中,违规操作现象频繁发生。
此次巡视采用 “常规 + 提级 + 联动” 模式,旨在穿透地方利益壁垒,重构工程领域治理秩序。

二、聚焦四大工程领域顽疾:从表面整改迈向根源治理
巡视组将重点锁定以下四大突出问题:
1、长期烂尾楼与工程款拖欠:昆明启动烂尾楼监管资金挪用专项调查,并约谈住建部门整改保障房分配乱象。穿透式审计发现,主城区商业用地溢价率异常,高达 187%,这暴露出土地出让环节存在 “影子交易”。
2、违规转包分包与资质挂靠:针对 “三无” 企业出借资质、围标串标问题,巡视组建立官员关联企业数据库,目前已锁定 32 名处级以上干部亲属持股企业。此前,某城中村改造项目因转包导致质量失控,房价翻倍但配套设施却未兑现。
3、违法建设与生态治理短板:滇池保护工程投入 120 亿元的环湖截污工程,实际完成率不足 60%,湿地退化面积占比达 30%。巡视组通过对 2018 - 2024 年土地出让数据的全量比对,将严查 “边治理边破坏” 的现象。
4、国企改革漏洞与决策失范:在核查 23 家国企发现的 1099 个问题中,“三重一大” 决策制度形同虚设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官渡区原区委书记擅自变更 12 宗土地用途,造成 5 亿元国资流失,该案例被列为典型。

三、创新监督手段:技术赋能,打破 “熟人社会” 壁垒
巡视组运用三大技术工具突破地方保护网:
1、穿透式审计: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追踪工程款流向,识别虚构工程量、虚增成本等行为。在某市政道路项目中,审计发现 30% 工程款流入关联企业空壳账户。
2、关联图谱分析:构建涵盖 2.6 万条数据的政商关系图谱,精准定位利益输送节点。比如,某国企高管通过亲属控股公司承接 80% 分包业务。
3、双反馈机制:既向昆明市委通报问题,又向云南省委移交 “一把手” 监管责任线索,形成 “省级统筹 + 市级落实” 的整改闭环。

四、制度重构预期:从运动式整治转向长效治理
此次巡视被视为云南工程行业转型的契机,有望催生以下三大制度变革:
1、工程款支付保障机制:借鉴甘肃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经验,拟建立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将企业履约情况纳入招投标评分体系,从源头上遏制拖欠问题。
2、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推广建筑业 BIM 信息技术和装配式工艺,实现从土地出让、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目前,该体系已在杭州等联动巡视城市试点。
3、生态治理立法突破:针对滇池治理短板,推动环湖湿地保护立法,明确植被覆盖率 81% 的硬性指标,并将生态审计纳入官员考核。

五、行业转型展望:在破立之间重塑市场秩序
昆明市委提出 “边巡边改” 原则,已启动 26 条经济稳进提质措施,其中万亿级产业布局计划降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当前占比超 30%)。专家预测,巡视整改将推动三个转变:从 “权责模糊” 转变为 “清单式监管”,从 “运动式执法” 转变为 “常态化治理”,从 “GDP 导向” 转变为 “民生本位”。随着巡视成果转化为制度红利,2025 年或许将成为云南工程市场规范发展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