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栖鸭,这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起 “番鸭”“瘤头鸭”,很多人就眼熟了 —— 它们脸上长着红色的 “肉瘤”,雄鸭的肉瘤尤其夸张,像戴了副滑稽的红色面具,辨识度极高。作为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鸭类,它们体型比普通家鸭壮实,羽毛以黑白两色为主,也有纯黑或斑驳花色,尾部细长,走路时昂首挺胸,自带 “傲娇” 气质。
这家伙是鸭科里的 “非主流”:不像普通鸭子爱扎堆玩水,更喜欢在陆地上溜达,爪子锋利,能轻松爬上树栖息,妥妥的 “树栖鸭”。它们的喙短而宽,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杂草、昆虫、鱼虾甚至小青蛙都不放过,连农田里的害虫也照单全收,堪称 “农田清道夫”。不过叫声却很 “反差萌”,雄鸭只会发出沙哑的 “嘶嘶” 声,雌鸭则像害羞的小姑娘,“咕咕” 声轻得像耳语。
17 世纪,疣鼻栖鸭被欧洲殖民者带到全球,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养殖记录,如今南方很多省份的农户家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肉质紧实有嚼劲,瘦肉率高,是做盐水鸭、酱鸭的好食材;母鸭产蛋量虽不如普通家鸭,但蛋个大味香,蛋壳还能做手工艺品。更有意思的是,这些 “歪鸭” 和本土家鸭杂交后,诞生了不会孵蛋的 “骡鸭”,生产力更强,成了养殖业的 “混血明星”。
在野外,疣鼻栖鸭偶尔会 “离家出走”,但由于适应能力强,在广东、福建的一些湿地能看到它们和野生水鸟混群活动。不过它们性格霸道,雄鸭会为了领地打架,翅膀一扇能把对手拍得趔趄,堪称 “鸭界狠角色”。下次去农村或动物园,留意那些长着红色 “肉瘤”、走路带风的鸭子,说不定就是疣鼻栖鸭 —— 这个自带 “表情包” 的家伙,总能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感叹大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