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款优秀的耳塞,我们最看重的当然是它的声音表现;在此基础上,如果它还拥有亮眼的外观、丰富的功能,那它无疑能让我们耳目一新。
去年,拓品旗下耳机产品系列ArpegEar推出首款入耳监听耳机——Hane羽。这款耳塞近期登陆了国砖吧众测活动,烧友们得以深度体验它的实力。

参加众测活动的烧友对Hane羽进行了详细的试听体验并作出分享。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对这款耳塞的评价如何吧。
@ 山里的王老师:
很多时候一提起“监听声”,部分烧友便会兴味索然,但其实监听二字体现的只是专业音频工作者对于耳机高保真、宽频响范围、低音染和舒适耐用的诉求而已。“监听声”未必都是“冷”或“枯燥”的,换句话说“监听声”本身亦有素质高下、风格之别,有一些监听耳机在胜任工作之余也能在音乐欣赏上有所建树。
以声音素质来讲,搭载了10mm DLC动圈单元、THD总谐波失真小于0.05%、拥有5Hz-35kHz频响范围的羽完全能够胜任监听工作的需求:它的解析力足以呈现声音中细小的变化、各声音元素还原自然、三频能量分布均衡不偏废、声场横向宽阔不拥挤。而如果站在音乐欣赏的角度,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和录音良好的小编制乐器演奏来说,羽都能凭借这种素质把音乐中的点滴细节还原,呈现出较为充实的听觉体验。
当然在监听用途之外,耳塞在用于音乐欣赏时还要考量素质之外的因素。羽的声音走的是中性自然的路子,基本没有什么音染,但也并非不加修饰的直白。它的低频有添加量感,但是并不算热情;它的高频段有比较显著的打磨,顺滑但亮度稍暗——这两处较为克制的调音大抵是为兼顾监听工作所需,但是对于音乐欣赏只能算是喜忧参半。用战双帕弥什的原声《碧落幽山寺》为例,这首歌曲前段主要用了笛、瑶琴两种乐器,去描摹山风弥漫的避世清幽之境,而中后段随着低频乐器鼓的加入,编曲也逐步变得复杂,高潮处疾风暴雨般的齐声奏鸣象征着烽烟燃烧下的兵刃交加。像这类通过演奏乐器的多元化与节奏变化表达主旨的乐曲,默认状态下的羽表现得就有些平铺直叙。此时的羽,可以说是一个什么都可以听的稳妥调音,但也难听出兴奋的感觉。
但是羽还有四组调音开关。在长久听过默认状态下的羽之后,欲求不满的我对这四组调音开关萌生了使用的兴趣。很多耳塞的说明书属于不用读系列,而羽的还真要多读几遍:1号与2号关乎低频,正正相加;3号与4号关乎高频,负正相抵。在记住了调整逻辑后,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默认调音之上进行针对性调节了。
我对低频细节要求多于量感,喜欢明亮顺滑高频的清淡口味。以我用飞傲M15S中增益驱动羽的听感而言,调节之前的声音虽然四平八稳,齿音也打磨得好,但是通透度还达不到我的要求。所以我选择让羽停留在单独打开4号开关的状态,因为其他三枚开关的调节方向与喜好相悖,完全忽略。如此一来,羽就化作了一枚更趋近于我听音观的耳塞,我已无所谓它有多少组拨片开关,多少种调音方案了。在刚开始了解羽的PTC技术时我还有些困惑,心说明明是整体抬升整体频段的调音方式,怎么能叫作精密音调控制呢。真正上手才发现若是有着明确听音喜好的用户,只要进行一次调节就能够把羽调整到最适耳的状态了。
不过我还是将几种预设一一听了,并且将听感整理如下:
1、单独打开1号或2号开关时,低频量感都有增强但是差异并不明显。2号开关的低频下潜较1号显著,且已经能感受到低频对中高频的掩蔽效应,三频走向由相对均衡变为偏向下盘。
2、同时打开1号和2号开关时,低频量感显著增加,并伴随泛音的增加,低频速度变慢,高频几乎淹没,中频变得遥远。
3、单独打开3号开关时,高频较默认状态暗淡,声音走向中下盘。聆听《百鸟朝凤》时唢呐声不像欢快的鸟鸣了,人声的位置也会变得稍远。
4、单独打开4号开关时,高频变得清亮爽气,凝实感强,听感通透。而且这个模式下高频增强得比较克制,并不会带来显著的齿音问题,至少梁静茹的歌曲测试是可以顺利通过的。但是遇到王菲《Eyesonme》这样的齿音神曲,打开4号开关就不如默认状态顺耳耐听了。
5. 如果偏爱单独打开4号开关的听感,又喜欢听《Eyesonme》这种难度的歌曲,不妨退而求其次同时打开3号开关,实测压制齿音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当然除了预设的6种模式之外,理论上羽还有另外10种调音。虽没有时间一一测试,但我能明确的是负责低频的开关与负责高频的开关间存在更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如四个开关全开的羽绝不是ProMax状态,反而因为强烈的低频掩蔽效应变成了人声遥远的HuFi耳塞。所以有志于遍尝调音的玩家,还是要一一测试耳听为实。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83727460
@ 等待逆袭的坏坏:
羽在未开启任何调音拨杆时,声音会让人感觉有些“淡”,有种很贴近监听的走向。在官方提供的频响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羽的声音整体波动不大,下潜没有很深,中频较为舒展,高频缓慢提升,而在实际聆听中,我觉得这款耳机的实际听感还蛮符合它的频响曲线。所以,购买这款耳机的烧友一定会通过调音拨杆来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梦中情声”。
我觉得羽在未开启任何调音拨杆时,声音有一定参考性,对前端的声音有很准确的反馈。我习惯先用基础模式来搭配手头的器材,然后再通过调整拨杆来获得想要的声音。拓品官方在调音拨杆的使用方法上,已经给出了使用指南,1&2开关负责低音增强,3&4可增强高音,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开发想要的声音。
我比较看重塞子的通透性,所以会经常把3&4设为开的状态,1&2只会开启一个,或者不开启。高频增强时,羽的声音会变得相对清晰,细节方面有准确的表达,适合长时间聆听。4挡开启时,中频与高频会有一个明显增强效果,人声口型更容易感知,在聆听流行乐时,器乐的围绕感更强一些,定位更精准。我在1&2挡开启时,能感受到羽的混响有相当可闻的改变,低频的力度有明显增强,同时没影响到中频的细腻度。
我在尝试不同调音拨杆带来的声音变化时,试图寻找一个适合我固定的调音方式,如果日常听歌,我会打开羽1、3、4开关,如果是在试听其他不熟悉的器材时,我会先关闭全部开关,再打开3、4,重复听一首歌曲。
羽对前端的反馈较为敏感,而且对驱动力有一定要求,所以在搭配播放器时,我建议给它配一个力气大的砖头。驱动力充足的状态下,羽的声音会很饱满,无论我们将它调整到何种声音模式,这款耳机都会展现出极佳的声音状态。在这里,我得吐槽一下,羽的调音拨杆需要一些小工具才能拨动,不过它的腔体比较小,还要放下四个调音拨杆,也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431218757
@ 葡萄菠萝蜜:
羽在4种开关的情况下就有了16种调音组合,包括了几个比较经典的低频模式、两头翘模式。在默认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下的羽,就很符合拓品一直以来对于声音的理念,以声音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中正为主,就连耳塞都是我们熟悉的拓品味道。
在过去,想要体验一款器材的音色表现,往往需要借助更偏向于监听风格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更多地被视为工具,难以让人真正享受音乐。而“羽”成为了我的常用音色检测器材。在关闭开关的状态下,它的整体声音表现平顺均衡,素质卓越且表达准确中正。声音的位置感十分精准,即便是在大编制曲目中,也能清晰感受到各个器材的细微变化。低频方面,它表现得清晰干脆,回弹速度快且量感均匀。中频人声虽然平直,但还原度极高,细致入微的变化都能准确呈现。高频部分虽略显暗沉,但延展性却毫不逊色。
当单独打开控制低频的开关1时,整体声音的变化虽不特别显著,但相较于均衡模式,低频部分显得更有力量感,鼓声的扩散范围也略大一些。这种变化虽不算巨大,但足以让人明显感知到。而当单独打开开关2时,变化则尤为明显:鼓击变得更加有力且凶猛,直击心房,同时氛围感也大幅提升。对于流行乐而言,这种变化尤为有益,能够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原本中正的“羽”变得更具氛围。不过,同时打开开关1和2的组合我并不太推荐,它更适合那些钟爱DJ或鼓乐的发烧友。虽然这种组合在耐听程度上稍显不足,但对于需要有力低频的曲目来说,却是个不错的选择。
开关34是比较有意思的,同时开会一定程度抑制3-7kHz的频率,在实际听感方面会相较于均衡模式更加的耐听,单独开4则对于乐器方面影响比较大,使用上124的搭配就会让羽偏向于乐器歌曲,对于人声歌曲就很不合适。而单独打开3则会让高频显得极其无力,甚至可有可无的一种状态,所以更多情况下并不会单独打开,更多是搭配上开关4进行使用。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413998576
@ 远航的加菲猫:
我挑选了一首节奏感强烈的电子乐,当音乐响起,Hane羽耳机的低频表现瞬间让我沉浸其中。那震撼的鼓点,下潜深度超乎想象,每一次敲击都仿佛能直抵心底,量感饱满且回弹速度恰到好处,营造出了极具感染力的氛围感,让我仿佛置身于电音狂欢现场。与同价位的一些竞品相比,它的低频频段衔接更加自然成熟,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鼓手,稳稳地掌控着节奏的韵律。
为了进一步探究它在不同前端下的表现,我先后使用了HIFIMAN EF500和钰龙DA11两款前端设备播放同一首低频曲目。在HIFIMAN EF500的驱动下,低频的力量感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鼓点的每一次冲击都更加雄浑有力,像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礁石;而切换到钰龙DA11时,低频则展现出了更为细腻的质感,在保持力量的同时,细节更加丰富,我能清晰地捕捉到鼓面震动的余音,仿佛能看到鼓皮的微微颤动,这为喜欢不同风格低频表现的用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对于中频人声的测试,我选择了经典的摇滚、民谣和古典演唱曲目。当播放摇滚歌曲时,耳机将主唱狂野不羁的嗓音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嘶吼中的每一丝沙哑、每一份激情都被精准还原,仿佛主唱就站在我面前尽情释放能量;民谣歌手质朴的嗓音则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通过Hane羽耳机,我能真切感受到歌手在琴弦拨动间倾诉的故事,情感表达细腻入微,毫无音染,还原度极高;聆听古典歌唱家的演唱时,那典雅高贵的音色、婉转悠扬的唱腔,如同天籁之音在耳边流淌,耳机将人声的饱满度完美呈现,让我沉浸在音乐的艺术殿堂之中。
在模拟复杂音乐场景,播放交响乐与人声合唱作品时,Hane羽耳机的中频解析力更是让我惊叹。各个声部的人声、不同乐器的演奏交织在一起,它却能清晰地区分每一个声音元素,就像一位专业的音乐指挥家,有条不紊地将各个声部的细节一一呈现,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多元魅力。
弦乐演奏是检验高频表现的绝佳素材。当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响起,Hane羽耳机展现出了出色的高频延展性,每一个颤音都如同闪烁的星光,清晰明亮,通透感十足,仿佛能让我看到琴弦的微微颤动。同样,在不同前端设备下测试高频表现时,我发现使用飞傲M11Pro+紫珊ADV胆放组合时,高频的亮度有所提升,细节呈现更加丰富,弦乐的音色更加华丽;而切换到山灵H5时,高频则相对柔和一些,更侧重于声音的温润感,为追求不同高频听感的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搭配可能性。
Hane羽耳机配备的四开关PTC调音电路堪称其一大亮点。这四个开关,每一个都对频响有着精确的影响,在实际试听中,不同开关组合带来的声音变化令人陶醉。听古典乐时,我打开2、3、4号开关,瞬间营造出了宏大声场,弦乐的悠扬、管乐的激昂交织在一起,仿佛将我带入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感受交响乐的震撼;听流行乐时,开启1和4号开关,低频的节奏感与高频的明亮度相得益彰,让歌曲更加带劲,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跳跃着活力;听爵士乐,微微调节1、3号开关,突出慵懒随性的韵味,萨克斯风的醇厚音色与钢琴的灵动音符完美融合。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62256398
@ poluozero:
Hane羽对于前端设备的调音十分敏感,不同类型的设备,都能非常直观地通过Hane羽给反应出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Hane羽本身是非常中性的风格,尤其是在默认开关全关的情况下,声底会非常直白。
这反而增加了更换不同的前端时,Hane羽调整不同的配置来与之适应相配的乐趣。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通过Hane羽,你能很直观地感受到ESS、AKM、CS等不同厂家DAC对于声音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会依次说说我用来配搭Hane羽的几套前端,以及耳机本身不同设置下的声音风格变化。
首先是ONIX的Alpha音频小尾巴,它的调音风格比较成熟、醇厚,Hane羽即便在全关的状态下也能获得很温润的声线。Hane羽本身的高频虽然比较明亮,但在前端有足够控制力的情况下并不算刺激,反而有着很好的线条感以及信息量,并且通透纯净。至于低频部分,因为Alpha本身给得也比较足,因此即便Hane羽不额外加增益的情况下,也依旧很饱满,氛围感绝对能拉得起来。当然,因应不同的乐曲风格类型,Hane羽可能还需要做一些细微的调整。例如一些清丽女声的作品,把3号和4号开关都打开,会获得更加空灵的味道,同时对齿音的压制也让听感更丝滑些。而如果是小提琴的演奏,例如帕格尼尼的《魔鬼的颤音》,则可以考虑只打开4号开关,然后根据个人口味通过1号和2号开关来适当增加一点低频去平衡,就能变得更加抓耳。
Hane羽的声场算不上十分巨大,同时结像会比较靠前,即便在audirect Team1这类ESS声底的大推力便携前端上,声场的规模也并没有扩张得很大,反而始终保持相对凝聚、但也不算拥挤的状态。Hane羽本身虽然并没有提供4.4平衡接口的线材,但一方面可以通过换线来解决,另一方面在ESS这类大开大合式的声音风格驱动下,其解析力和分离度也丝毫不差。甚至在我看来,适当压一点频响曲线两头,不进行低频增益,并打开3号开关进一步削减高频,反而会更持久耐听许多。
在飞傲Q15上,AKM的甜美温润风格瞬间让Hane羽也变得柔情似水了。其实Hane羽在刚到手时,声音还是有点紧绷,显得不够松弛。不过这也是DLC单元的特性,需要假以时日,细火慢炖让单元煲上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进入状态。
既然是监听耳机,我也试了拿工作用的外置声卡推效果如何。不过我没有拓品E2X2,所以拿的是普瑞声纳的AudioBox iOne来试一下。不过这其实是很典型的工作监听场景,而Hane羽在默认状态下极其中性的声音确实很适合。尤其是在不削减高频的情况下,它对于录音时的齿音、气音反馈足够清晰,同时足够的解析力也能够在录音监听时更早发现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73614739
@ JasonZhang:
Hane的定位是监听耳塞,往往我们会觉得监听耳机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有参考性的调音,但有趣的是拓品为它加入了不同挡位的增益开关,这就为这款耳机赋予了不同的性格,让它不仅仅是一个监听耳塞,也可以兼顾更多口味偏好。4个开关分别对于低频和高频进行针对性的调节,我个人比较喜欢仅关闭开关2的声音,低频+2dB,在提升高频的同时针对3~7kHz段做削减,兼顾耐听性。
首先说说不同开关组合下Hane的声音表现。在默认开关全关的状态下其实我并不满意它的声音表现,就监听而言这可能是比较接近哈曼曲线的一个调音,DLC单元呈现出不错的动态响应速度,但整体听起来比较“寡淡”,缺少一些鲜活感和动圈的宽松感,高频的表现相对比较生硬拘束。需要肯定的是,Hane的每一挡调节都是可以比较清晰地感知到的,并且单个开关的调节基本不会影响到其他频段的表现。我首先尝试了不同等级的低频增益,+4dB和+6dB的组合对我来说会有点过了,多少会有点低频肥厚的感觉,+2dB能够在量感和宽松度方面有较好的平衡。而同时打开开关3、4不仅能提升一点高频的亮度,又能恰到好处地压住齿音。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Hane账面上80Ω的阻抗和115dB/Vrms的灵敏度看起来很好推,但实际单端口下M6 Ultra中增益居然需要调到17左右才能有正常的声压(作为对比,DITA ES是11,Advar是13),或许它还适合大力出奇迹。
Hane在耐听度上很不错,它的声底是比较厚实的,没有很强的线条感,相比原套,清泉套能让声音更加干净、减少一定的混响,同时又能保证低频的打击感。用Hane来听acg,面对复杂编曲和电子器乐时解析能力完全足够,也有同价位不错的分离度。Hane对于器乐的表现我觉得会优于人声,中频有密度但是会有点凹,在口型细节方面会稍显模糊,但对于齿音的压制比较舒服,完全没有刺挠的感觉。

原文链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22482284921019
@ 月落天霜:
对于Hane羽的四个调音开关,我也参考了相关资料。开关1、2都是用来增强低频的,尝试过同时打开这两个开关,低频量感增加太多且人声变得较为压抑;开关3打开是高频衰减,开关4打开是高频增强,3、4一起打开的话能有效弱化齿音,我测试了一些齿音较为明显的歌手的曲目,确实有奇效,之后我也是默认开启了开关3、4,如此设置,能够得到较为柔化、耐听的听感,对于我主听的流行曲目还是相当友好的。
就以开启3、4调音开关的Hane羽来讲,声音的整体表现依然是偏中性的,调音开关不会去影响到耳塞的素质,也不会带偏声音的风格。这枚DLC复合振膜动圈单元,素质颇高,给出的声音有着充足的信息量,瞬态、动态表现非常出色,高频延伸优秀,人声细腻,整体较为通透,从风格来讲确实有偏向于监听的意思。只不过,Hane羽的监听表现有别于常规的监听向耳机,而是有着不错的乐感,如同我之前听过的A50Ⅲ与D50Ⅲ西装套来说,都是不缺乏我们常说的“音乐味”,完全没有那种干冷的感觉,而是细腻中带一丝温润,直白下隐现动感,甚至听流行女声的时候还能感受到一丝甘洌与清甜,所谓一脉相承,当如是。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96079898
@ 请你喝冬瓜茶:
Hane羽是一个比较吃推力的耳机(阻抗为80欧,灵敏度为115db),而且拨动开关阻抗也会发生变化。
羽的声音基底个人感觉会素一些,三频均衡,声音平顺偏监听,可以说羽是一副很好揭示前端属性和能力的塞子,所以在搭配MC01时听感意外地不错。在把1和3开关开启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流行向通吃的声音。MC01本身声音比较热情,这点跟羽的监听声底(开关全关)是比较搭配的,也可以中和一下,但是实际上久听也会发现MC01下羽的高频会有些碎,分离度有些打不开,小尾巴在驱动上可能有些吃力。
而在节奏音频V6驱动下,老实说开关全关的羽的表现会稍微有点平淡,但是在123开关开启的情况下,声音就非常丝滑了,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状态的羽,1234全开的情况下比较适合声音过于中性的机器,而只开123则很适合流行味道的增强,V6的横向老实说不太能听大编制,但是高频的表现也会比MC01好一些,少了一些毛躁感。
到了R6PRO MAX上,我相信羽已经被完全驱动开来了,我也做了最多的开关测试,因为羽在R6PRO MAX上的声音极其稳定,这也跟我开头时说的一样,羽很好地揭示了R6PRO MAX的声底,这是一个中性偏通透的声底,而羽的高频表现可以说是优秀的。开关方面我建议日常使用可以将1常开,特别是搭配高价位的机器,1的开关表现非常明显。

原文链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20854811082904
@ 发烧汗宝宝:
拓品Hane羽搭配Burson Audio Playmate 2台式解码+麦景图MHA200台式真空电子管耳放,这样的搭配阵容似乎有点老牛拖小车的大材小用之嫌疑,当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手头正好有这么一套相对比较高端的推力巨大的天花板级别的解码耳放系统,而Hane又是那么吃推力的一条动圈,索性把Hane内置的调音开关全部拨至ON开启位置。首先低音有着很好的控制力,它有着足够的冲击力和存在感,这点在聆听蔡琴《出塞曲》和《谢幕曲》较为明显;在调音增益模式下中频的失真度也控制得很好,中频密度和厚度不会太过分,中音听起来很清晰,细节丰富,引人入胜,要比用播放器直推创造出更大的感知空间。总而言之,如此搭配出来的蔡琴标志性的中频嗓音流畅而成熟。
下面来谈下高音表现,高音的清晰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升华,且具备一定的精准度和一定延伸的光泽感,因为它们能够提供Hane足够的空气感,听感更美、更开放,较好地保留了每个音符该有的密度,所以听起来既不会觉得软弱无力,也不会刺耳。在这套数万元级别的解码耳放组合下Hane在声场方面的表现得到了扩展和挖掘,声场比例控制得不错,且宽度要大于深度,并能够保证良好的形体感,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组织有序和较好乐器分离度的舞台。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97258570
@ kinglzr:
调音开关的可玩性让Hane“羽”耳机在众多耳机产品中脱颖而出。四组调音开关内嵌耳机背面,内嵌式设计需要配合卡针进行调节,既考虑了功能性,又兼顾了美观性,让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参与调音的乐趣。
调音开关一度只在旗舰机耳塞上才能得见其芳容,允许用户对耳塞的风格进行调整,如今Hane一次性给予用户四组开关,在千元内耳塞中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通过调音排列组合,无论是听古典乐、流行乐还是爵士乐,都能通过不同的开关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声音风貌。其1号和2号开关分别控制低频增益,通过组合可提供从+2dB到+6dB的三档变化。用户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和个人偏好调整低频的量感和质感。例如单开启1号或2号开关可以循序增强低频量感,使声音整体氛围更加浓厚,而不会让风格过于偏向低频,适合泛流行音乐的演绎,双开之后会带来更为澎湃纵深的低频下潜。
高频调整方面,Hane“羽”耳机同样不遑多让。其3号和4号开关用于控制高频段的增益和衰减,可针对3~7kHz段次高频的齿音做削减。这种精确的高频控制让用户可以根据音乐的细节和自身的听感偏好调整耳机的高频表现。例如,开启3号开关可以抑制高频的亮度,对倾向古典韵味的老烧更适合开启4号开关提升高频亮度,使声音更加透亮,适合聆听以小提琴为主的小编制曲目。
调音开关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调音选项,而且每个开关的变化都相当鲜明。用户即使不进行精细比对,也能轻易辨识出当前设置的程度。这种设计让用户能够轻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声音风格,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聆听体验。个性化调音逻辑清晰,组合后的调音方向符合大众对不同风格的个性化需求。

原文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9378928096
对于拓品Hane羽耳机,烧友们都有什么看法,或者有哪些想要了解的信息呢?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