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叙事,常常从南海边那个历史性的“圈”开始。深圳,这个昔日地图上不起眼的小渔村,其经济发展的轨迹堪称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案例。现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所承载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约13.8亿元人民币。
若将这一数字与1980年特区成立之初的基数相比,其增长幅度超过了一万倍。将视野扩展至全国,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影响力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凸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中国在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持续稳固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制造业和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出口方面,2022年的总额达到了3.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关键领域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积极和重要的角色。
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在过去的连续十五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了30%。回顾历史,汉代的“文景之治”曾被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描绘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展现了一幅国家富足、府库充盈的景象。
在当代中国,这种“富足”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太仓”或许可以理解为庞大的数据中心与云存储,而那“贯朽不可校”的财富流转,则更多地体现在由移动支付技术支撑的、遍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数字经济洪流之中,其规模和效率远非昔日铜钱所能比拟。
从“飞天梦”到“芯”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探索天空的梦想,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寄托了古人对宇宙的无限遐想。千年之后,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从舷窗外凝视那颗孕育了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时,古老的飞天梦想终于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转化为可以触摸的现实。
科技进步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上九天揽月”的壮志豪情中,也扎根于“下五洋捉鳖”的深耕细作,以及广袤田畴间的精耕细作。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稻作区域,曾留下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影。据报道,这位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在83岁高龄时,仍亲赴此地观察指导“万亩方”示范工程中超级杂交稻的长势。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能够利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接近全球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即便在晚年,他心中依然怀揣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理想。他所带领的团队在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品种已在山东青岛等地的盐碱地试验田块成功种植并获得测产丰收,为利用边际性土地资源开辟了新的可能。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同样引人注目。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她的实验室里,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仍在不断深入和迭代。
她的团队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物,正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医疗援助项目等途径,被送往饱受疟疾困扰的非洲地区,为当地人民带去健康的希望。科技实力还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0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时,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乘坐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紧急奔赴抗疫前线。依托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移动通信技术,他能够在高速运行的车厢内开设临时办公室,通过网络即时查阅、分析来自全国各地的疫情数据和病例报告,为中央决策和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支撑。
“天涯”若比邻,物流谱新篇
信息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协同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地理空间格局,极大地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从诗意的想象逐渐变为日常生活的现实。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当地居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地方特产,如新鲜采摘的大兴安岭蓝莓,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快递网络和冷链物流技术,在短时间内被送达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货架和消费者手中。
回想唐代诗人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需要动用驿站快马接力,日夜兼程地从南方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其成本之高、效率之低与今日发达的生鲜物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视线转向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曾经驼铃声声、商旅不绝的西域重镇——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如今呈现的是一派现代化的繁忙景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中欧班列在此频繁穿梭,钢铁巨龙取代了昔日的骆驼商队,成为亚欧大陆之间重要的物流通道。
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如浙江义乌等地生产的小商品,与来自中亚乃至欧洲国家的特色产品,如干果、木材等,在这里完成高效的集结、转关和跨国运输。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化港口、航空枢纽以及高效物流配送网络共同构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如同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强大动脉系统,为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和信息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撑,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着强劲的动力。
强军路上,步履铿锵
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国防力量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建设一支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强大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例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等机构的估算,近年来中国的国防支出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位。在诸多军兵种的现代化建设中,海军力量的转型尤为引人瞩目,航空母舰作为现代海军的核心力量和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装自前苏联“瓦良格”号、为中国海军积累航母使用经验的“辽宁舰”,到完全自主设计建造、优化了舰体结构和舰载机运作效率的“山东舰”,再到近期下水、采用了先进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中国海军在短短十余年间实现了航母技术的重大突破。
“福建舰”的出现,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并应用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围绕航母编队的建设,以055型万吨级大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等为主的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以及各型潜艇和综合补给舰等配套力量也实现了体系化发展,共同构成了日益完善的远洋作战体系。
空军的现代化同样步履矫健,以歼-20为代表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已批量装备部队,成为捍卫国家空天安全的中坚力量。此外,歼-16、歼-10C等四代半战斗机的大量列装,运-20大型运输机的服役增强了战略投送能力,以及轰-6K/N等改进型轰炸机和各类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共同构建起一支攻防兼备、信息化的空中力量。
陆军作为传统的基石力量,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其编制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朝着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的方向发展,以重型、中型、轻型合成旅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单元成为主流。这些合成旅配备了信息化程度高、火力强大的主战装备,例如被广泛认为是陆军装甲突击核心的99A式主战坦克,以及具备强大对地攻击和战场支援能力的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乃至更新型的直-21重型武装直升机据信也在发展之中。
远程火箭炮、先进防空系统和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的普及,显著提升了陆军的独立作战和联合作战能力。在战略威慑力量方面,以东风系列导弹为代表的火箭军,其装备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这些战略打击力量与海基、空基核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核威慑体系。
从1978年南海边的探索,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创新活力;从追逐千年的飞天梦想,到遨游太空的自信从容;从满足温饱的基础需求,到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科技和国防体系。这四十余年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程。
无论是经济总量的跃升、科技创新的突破、基础设施的完善、国防实力的增强,还是社会治理的进步,都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中国的鲜明印记。这幅画卷仍在继续绘制,未来的走向,依然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参考资料:[1]朱熠,杨蓉(指导).生而逢盛世,礼赞新中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7):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