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局势再度升级,中国大使呼吁同胞紧急撤离。缅北贸易重镇遭受打击,对中国损失有多大?印度的突然入场,又会给缅北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缅北局势再度升级,在缅中国人面临危险
自10月27日缅北冲突爆发以来,三支缅北民族地方武装力量就一直在攻城拔寨之中,缅甸军方则表现欠佳,失去了在缅甸北部的很多重要据点。在果敢地区,果敢同盟军甚至已经包围了老街,即将攻克这一果敢自治区主要城市,缅北局势已然再度升级。
在11月24日时,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就发出紧急提醒,呼吁仍旧滞留在果敢老街地区的中方人士尽快撤离;中国驻缅大使陈海则在23日与缅甸外长丹穗举行了会晤,商讨了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能让中国方面如此紧张,老街的局势很显然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程度,随时有可能爆发一场决定果敢地区实际控制权的最终决战,而一旦攻城战爆发,残酷的巷战一定会波及城中密集的平民人口,此时继续滞留在老街几乎是在赌命一般。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老街当前仍有大量中国籍人士滞留,甚至在多轮的反诈打击与遣返之下,大多数原来在老街的华人都仍旧选择留在当地。
根据此前缅甸同盟军发言人李家文20日时发布的通告,虽然现在已经有两万多名华人离开老街回国,但仍有2万到3万名华人留在当地,同盟军同样也呼吁这些人尽快离开老街,回到中国。
这不禁让人感到惊讶——战局如此危急,为何这些人要坚持留在战区,而不愿意回国?

主要答案可能有两大方面。
其一是当前仍旧滞留在老街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曾经从事电诈犯罪的犯罪分子,这些人害怕回国后受到法律制裁,所以选择留在老街赌一把,如果能够躲过最终决战,则这些人仍旧能够逃脱在法网之外。
其二就是有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人,觉得果敢地区的控制权转移之后,新的实际控制者会继续经营电诈等犯罪行业,因为这一地区缺乏必要的发展基础,在多年的累积之下,犯罪土壤已经根深蒂固,想要维持该地的经济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十分困难。所以在大战开始时,这些人选择蛰伏,等待新控制者上位之后再重出江湖、东山再起。
但这些思维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此次同盟军发起进攻所打出的旗号就是反电诈,如果在成功攻陷老街之后恢复电诈行业,相当于给缅甸军政府以及周边国家露出马脚,所以在同盟军真正进城之后,大概率会逮捕这些滞留的电诈分子,并将其移交中国。

除此之外,老街现在的生活状况也并不算好,随着同盟军围困的不断加剧,老街内部的物资正在快速消耗。根据缅甸中文网21日的报道,果敢老街从11月15日起就断水断电,而且物价飞涨、食物短缺。一枚鸡蛋能被炒到6000缅币的高价,大米更是根本无从求购,在一些通过发电机供电的充电点,给手机充一次电就需要100到150人民币。
同盟军希望以这种方式来降低当地抵抗意志,减少自身真正攻城时所遭到的损失,这种状况之下,仍旧滞留在老街的中国籍人员能否撑到同盟军入城都还是个未知数,更不要说在日后东山再起了。
对这些人来说,回国接受法律制裁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与其留在缅北这个地狱,还不如回到有安全保障的国内,即便进入监狱也至少性命无忧。而且即便这次他们能够侥幸逃脱法律制裁,日后也一定会落网被捕。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逃过一次并不能安全一生,与其躲躲藏藏过着地沟老鼠的生活,还不如光明正大的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除了给滞留当地的中国人带来生存危机之外,当前缅北的这种局面带来了其他的负面影响,随着双方的不断推进与败退,蔓延的战线开始威胁到中国与缅甸的正常贸易往来。
据缅甸军政府11月23日公布的消息,在当天早间,民族武装分子对中缅边境地区的木姐贸易区发起了一场无人机袭击,当时贸易区内停有258辆货车,正等待运载货物往返中国,袭击导致了大约120辆货车损毁,火势蔓延了整整六个小时才得到控制。

这是自缅北冲突升级以来,最突然、财产损失程度最广泛的一次袭击,虽然缅甸政府在发出的声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些货车上装载有何种货物,以及贸易区是否发生了人员伤亡,但是我们可以预计到,如此繁忙的边境贸易区不可能全是空车,大量聚集在贸易区内的装卸工人、司机等人员也必然会受到袭击波及。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木姐镇是中缅重要的边境贸易中心,也是规划中的中缅铁路第一站,在中缅铁路暂时搁置的情况下,大量货物需要从木姐中转,通过汽车运输的方式往来中缅两国。
这也是当前中国能够绕开马六甲海峡进行能源与物资运输的一条重要备用路线,从印度洋而来的货轮与油轮能在缅甸西南部的皎漂或南部的仰光卸货,而后通过铁路运输至腊戍,再通过汽车转运至木姐,而后进入中国。

除此之外,中缅两国之间自身每年也有数百亿美元的贸易往来,需要通过边境附近的贸易区周转,一旦缅甸的内部冲突导致贸易区运转受到影响甚至被战火摧毁,中缅双方都会因此而承担巨大损失,中国更是面临着战略层面的风险。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次袭击背后可能还有更深的势力在操控,因为中缅边境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不存在误袭的可能性。以往交火各方都对中缅贸易有基本认知,会避开中国目标进行袭击,此次一定是某一支民族武装力量受到某种影响,在蓄意干扰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就是我们的一个重点怀疑对象。

其实,有关缅北冲突涉及中美竞争的说法很早就已经在外界舆论中出现。
国际危机组织在11月中旬的一份报告中就分析指出,此次对缅甸军政府发起进攻的三支地方民族武装势力中,存在着一些亲西风力量,如果让他们在此次冲突中过于得势,真正控制了缅北地区,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利益。
此外,报告中还指出,这三支民族武装力量此前已经宣布与“缅甸民族团结政府”结盟,而这个“缅甸民族团结政府”是2021年军政府上位之后,以前的民选政府成员组成,美国国会在去年就通过了《缅甸法案》支持这股势力,并为缅甸民族团结政府在华盛顿开设了办事处,在缅甸民族团结政府的影响下,这三支民族武装力量很可能会被用于中美的一些边缘对抗。

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但却误打误撞地揭露了一些现实。
对于缅北的三支民族武装力量来说,实际上来自缅甸民族团结政府的约束力非常之小,虽然各方之间是结盟关系,但本质上就是借个由头,各自还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主,在有限配合的基础上各打各的。
而在三支武装各自的政治立场中,位于缅甸西北部的克钦武装是一支有长期亲美传统的武装力量,其常年与西方保持联系,接受来自西方的资金支持,在本次冲突中,这支武装力量就可能会受到西方的影响,帮助美国实现一些战术战略目标。
而这其中,美国最在意的就是中国与缅甸之间可以不通过马六甲海峡进行能源物资运输的贸易通道,以往美国在东南亚地区遏制中国的重要节点就是马六甲海峡,如果马六甲失去战略意义,则美国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军事部署都必须作出重大调整,这对美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能够以缅甸内部冲突为由,部分破坏或者干扰中国与缅甸之间的贸易路线,美国就能从其中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

基于这些合理推论,在木姐发生的袭击案背后,还真的可能有大国博弈的力量存在。
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推测而已,在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缅甸当前局势动荡、鱼龙混杂,武装力量数不胜数,有一些零散的小型武装势力收钱办事也不无可能。
但我们还是要对此保持警惕,现在中美之间正处于微妙的缓和阶段,中国自身数十年来对全球贸易路线的部署与参与也正迎来最终开花结果的时刻,这个时候中国容不得任何变数,只能考虑到所有风险因素,并做出相应的预期防护。
虽然对于缅北局势,中国作为一个秉承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国家,并不会直接干涉,但我们可以以对话合作的方式与缅甸政府展开积极交流,敦促缅甸解决自身境内的问题,同时继续发展中国的国防力量,确保中国自身能源与贸易安全不受其他大国影响。

除了给中国带来影响之外,此次缅北冲突还对印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据香港媒体《南华早报》11月22日报道称,缅甸西部与印度相邻,在冲突爆发之后,印度面临着难民涌入的压力。联合国方面估计印度已经收容了超7.46万名来自缅甸的难民,而且后续这个数字还可能会不断扩大。为此,印度国内出现的一种声音,认为印度应该拓展与缅甸各方的交流来解决当前的局面。
印度地缘政治专家、独立政策顾问萨胡就分析称,缅甸民族地方武装具有一种“独特的韧性”,随着缅甸军政府控制的区域减少,整个缅甸局势和边境安全还会急剧恶化,对印度来说,与边境地区的缅甸抵抗力量建立联系是有益的。
同时萨胡还认为,中印两国就缅甸局势展开讨论,是一种理想的危机解决办法,但他认为中印都不愿意接触对方,因为双方都在“争夺缅甸的影响力”。

从这些信息与分析观点中,我们能够察觉到印度当前的局面正变得愈发危险。从缅甸这个混乱地带涌入印度的难民身份相当复杂,可能会给印度自身的社会治安造成损害,并给印度方面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而印度自身下场,不太可能改变这一局面,以往印度并非没有尝试过用对话手段介入,但缅甸的地方武装实在过于零碎,各届政府控制力都非常有限,每一支武装又有自己不同的诉求,仅仅对话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与中国合作则是印度解决这一危机的最好办法,当前缅甸如此混乱,印度自身的影响力有限,不足以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如果印度联合其他大国,一起发挥大国影响力,来进行劝和促谈呼吁,致力于恢复地区和平,则缅甸局势可能会出现实际缓和。

此外,除了中印合作之外,还能有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缅甸局势的缓和之中,通过让缅甸国内的各方势力与外部的和平力量共同对话,最终各方有可能在缅甸形成一种平衡局势,结束缅甸北部的战乱。
但问题就在于,印度方面认为中国要与印度“争夺缅甸影响力”,这是一种相当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从来就没有想过与谁争夺在外国的影响力,缅甸与中国的合作是基于双方独立自主与互利互惠的前提所进行,与印度之间并无关系。
反而是印度自身一直有着极强的扩张主义倾向,希望在外部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主动的将中国作为一个竞争者来看待,在缅甸等区域局势中积极与中国进行竞争对抗,这不但不利于局势缓和,还可能会推波助澜,导致缅北局势进一步升温,最终给印度自身带来反噬。

现在印度应该放下以往的成见,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争取早日解决自身的难民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