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斩获金牌的学霸姜志城,被清华姚班和MIT同时录取,现就读于MIT计算机专业,他公开了其数学竞赛终极竞赛方法论,分享了的数学竞赛经验,干货满满!





姜志城从小对数学竞赛感兴趣, 一路名校,深圳中学竞赛班给了他优异的竞赛成绩中很大的加持。他还同时学了数学竞赛和信息学竞赛,但主要重心放在数学竞赛上。

竞赛大神的竞赛习惯都不尽相同,甚至有可能大相径庭,找到合适的自己道路才是最关键的。


竞赛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合适的方法,而方法也需要自己不断的尝试、练习和试错。

学竞赛大忌是盲从,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经验其实是一种低效的方式。

竞赛其实是综合能力的考量,是实力+运气+状态共同来决定竞赛成绩的,而且每次竞赛大概率会做的题的比率是确定的。

考试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是做出来题目花的时间;二是没有做出来题目所花的时间。

把考试的目标定为把每道题具有省队水平的人能想到的方法都想一遍,而不是要做多少题,确保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把所有题能想到的方法都要想一遍,而不是找到一种思路就开始盲目做题,其实是一种聪明的节省时间的做法,还可以有效的缓解考试的压力。

考试就是要给自己不留遗憾,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就会避免以偏概全,陷在自己的死胡同里出不来。

把做题的步骤流程化,把做题拆分成想到这句话+接下来做出题目两个关键步骤。

第二步的关键就是要及时止损,当一道题超过了预计时间三分之一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调整做题的时间和方法,先写下来困难的点先放一放。

数学竞赛其实考察的是广度搜索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分数,单位时间内分数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竞赛生要牢记的。

做不出来的题目分两种情况,一种太难的题直接放弃,因为意义也不大;另一种答案写的太粗糙的题目,一定要和同学多讨论,领悟其他人的解题思路,节约时间。

把知识盲区渐渐清除,不断充实自己竞赛解题的“武器库”。


懂取舍,才有有所得,要果断。

训练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思路的能力。




对于热爱数学竞赛的同学来说,数学竞赛就是接触有趣知识的很好的途径,但不建议为了冲竞赛成绩而盲目的放弃高中的生活,得不偿失。


关注我,我是江城中高考升学,为你提供最新鲜,最独特视角的中高考,奥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