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千古绝句,竟是两位当过武将的皇帝,前后隔400年合力写成。这事儿乍一听像瞎编,可确实是真有其事,实在令人称奇。
有首诗叫《句》,它是赵匡胤跟朱元璋一同创作出来的。这种由两位不同时期重要人物合力完成一首诗的情况,在历史当中极其少见,堪称独一无二。
【赵匡胤留下前两句】
不少人对赵匡胤这位皇帝没啥好感。他靠“黄袍加身”这种不太光彩手段登基,而且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不少人把这事儿也归咎于他。
“黄袍加身”难以说清。可重文轻武这情况,得归咎于赵光义。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不会一味偏向文臣,他只是想让文武大臣相互制衡,并非有意重文轻武。
鲜为人知,赵匡胤虽是行伍出身,可文采着实不赖。比起那时部分文官,他的阅读量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并非一介只懂舞刀弄剑的武夫。
周世宗柴荣在位时,赵匡胤是他的心腹,跟着出征。有人向柴荣告密,说瞧见赵匡胤用好几辆兵车搬运自己的财物。
柴荣治军极为严格,对这事儿定要彻查清楚。一查之下发现,赵匡胤确实私自动用了兵车,不过并非用来运财宝,而是满满装了数百本的书籍,全是一车又一车的书。
赵匡胤一有空闲,就爱翻书,时间一长,这看书就成了他改不掉的喜好。为了随时能读,他干脆把自己收藏的书一股脑全带上,这样无论何时都能畅快看书了。
古代人对“儒帅”那是极为推崇。赵匡胤的这一做法,尽显“儒帅”风采。柴荣看到后欢喜得很,心里乐开了花,哪还会去责怪赵匡胤呀,压根儿就没怪罪他的想法。
赵匡胤喜爱读书,登基称帝后,常与大臣吟诗作对。一回,他在宫中摆宴招待群臣。众人吃饱喝足时,他兴致突发,顺口念出两句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说的是五代十国那会,战乱不停。等他登上皇位,拼尽全力四处征战,局势慢慢改善,百姓这才能够安稳地生活。
然而赵匡胤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后面两句诗。没办法,他只好让大臣们一起出主意,还放出话来,谁要是能把诗句续上,就赏赐一百两黄金。
遗憾的是,大臣们个个满脸忧愁,始终没人能把诗续上。随后他再次下令,不管是谁,只要能接上这首诗,没官职的可直接当官,已有官职的还能加官升职。
皇榜贴出好长时间,都没人能把诗句续上。谁都没料到,过了四百年,到了明朝,竟有人续上了,此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续上后两句】
要是把赵匡胤看作出身底层,朱元璋的出身简直如同地底。赵匡胤从军队起步,起码生活能维持温饱,不至于挨饿受冻。
然而朱元璋那会儿,全家想种地却没田地,只能给地主当苦力。即便如此,还经常填不饱肚子。特别是元朝末年闹旱灾,家人竟陆续因饥饿离世,撇下了他。
朱元璋最终得以投身义军,很大程度靠运气。在当时复杂局势下,诸多因素交织,他能等到加入义军的时机,并非必然,而是在各种不确定中幸运地抓住了机会。
小时候的遭遇,让他对老百姓的艰难困苦感触更深。元末那阵子的战事,可比五代十国那时候乱多了。若论谁最能懂赵匡胤心里头的滋味,朱元璋绝对算得上。
朱元璋和赵匡胤不一样,他本是纯粹的武夫。起初大字不识,后来随着地位攀升,才不得不去学认字。像吟诗作对这类文人之事,对他而言实在难办,压根儿就做不来。
他刚登基没多久,有一回跟刘伯温闲聊,竟意外知晓赵匡胤留下的两句绝句。听闻之后,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没说一句话。
过了好一会儿,他冷不丁说了两句:“始终坚守此志成为永恒信念,历经多次战斗争取胜利,从而开启太平之世。”
这两句诗体现出朱元璋决心亲当先锋,带领大明的精锐骑兵,为老百姓打造一个太平的好世道,展现他要开创太平盛世的坚定意志。
唯有他,能切实感受赵匡胤彼时心境,让这四句诗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自然流畅,毫无拼凑痕迹,完美融合,浑然一体。
对赵匡胤跟朱元璋,后人看法有好有坏。不过得承认,他俩身为开国君主,都盼着结束动荡,给老百姓安宁。只要皇帝有这心思,品行跟治理就不会太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