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参数,只谈体验,关注导盲犬小抠,真实解读您熟悉的数码产品,本文阅读预计耗时3分钟。
智能手机升级换代快速,软硬件迭代一年一个样,尤其国内市场,千元机竞争激烈,新品百花齐放,导致很多曾经出现在旗舰机上的设计也逐步下放到千元机。本期,小编与大家分享一款来自国产联想品牌旗下的MOTO G53手机,它定位为千元机型,拥有居中打孔屏、宽下巴设计,软硬件虽然不差,但综合体验却像老人机。
外观上,G53与传统MOTO手机差异巨大,主要在于被收到联想麾下后,其品牌和产品便逐步向着国内市场风格的产品接近。简言之,这类产品通常也和其定位相似,比如千元机就有千元机的特征,G53身上,一样有全面屏设计,一样有全局塑料结构,一样有一体成型的后壳,甚至包括机身的厚度和重量,8.19mm和183克的参数,在国内市场,也算是比较普通的存在。可能唯一区别在于,为了提升产品辨识度,G53在包装、机身外壳和系统里,都加入了联想和moto的logo,仅仅是区分,没有任何性能提升作用。
具体来看,G53的机身正面,仅有屏幕功能区。从屏幕样式看,它沿袭了国产手机一贯的设计思路:全面屏,但这个全面屏的水准很一般。一是机器屏幕的边框控制得很差,不仅额头和左右边框宽,下巴更是达到了半指宽,这个参数已经无法进入主流千元机的比拼赛场,相当于直接被淘汰。如果说G53的屏幕额头部分是因为听筒存在难以缩窄边框宽度,那么其左右边框,包括下巴设计就是“故意”为之,没有想过产品的竞争力,是妥妥的百元机水准。
进一步来看,G53的屏幕参数更加惨不忍睹。G53的屏幕尺寸为6.5英寸,使用1600*720分辨率,精度非常一般,大果粒观感无法避免。这个设计同样没有走心,毕竟同价位的其他国产机都是1080p加持的分辨率,甚至上到1.5k的也不在少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对比后高下立判。在这种背景下,G53瞬间没有优势,即便加入120赫兹的刷新率,但大果粒观感可以劝退一切。真不明白,产品经理是不是个外行,哪怕提高分辨率降低刷新率也行,大果粒屏幕是妥妥的百元机配置。
翻转G53到机身中框和后盖,这两处设计依旧中规中矩。像机身中框上,依次有三大金刚按键:音量加减和电源键;有拓展接口:sim卡槽、typec充电口和外置扬声器。至于机身后盖,在边角处设计了后置摄像头模组,有底板固定,上面分布有两个摄像头和一个闪光灯,摄像头是5000万主摄加200万微距组合,拍摄效果一般,徒有大像素而无细节表现力,还存在涂抹现象,难以接受。机器的后盖上同样加了一个moto的logo,充满情怀定义。
开机使用G53,从设置里能看出机器的配置信息,它内置了高通骁龙480+处理器,从后缀数字大小能判断出性能定位,说是入门款也不为过。小编拿到手的是8gb加128gb的存储组合版本,其中8gb后面还加了3gb的内存融合,看似数字变大,实际体验有限。从软件系统看出,G53使用的是更新到了5.0的myui,基于安卓13.0改造而来,但来回点击设置和系统APP体验,也没有明显不同。各个APP的响应速度一般,开屏广告、操作掉帧、偶尔的卡顿,该有的都有,至于拍照体验,扫码完全没问题。
继续体验系统使用,看到机器默认的主题图标非常年轻化。首先是轻量化的扁平图标,配色很浅,与联想自家的zui比起来相差甚远,不知道为什么G53不用zui。其次,机器的操作逻辑和动画,实际上用的依旧是原生的安卓,说是优化,不知道优化了哪里。最后,机器并不适合玩游戏,小编安装了几款游戏,都卡在启动界面,网游打开可以玩,但帧率低,团战卡到不行,娱乐就只能停在刷头条和看视频了。
综合来看,对于这款MOTO G53,其实最好的使用场景是这样:卸载一切游戏APP,将支付工具、听收音机工具都添加到桌面快捷组件,包括日历、闹钟等图标都放在主屏里,至于其他的系统APP则统一收纳到一个文件夹里,保持桌面一个主屏。也就是说,实际上,等于是将G53当作老人机用,仅保持1-3个后台任务的活跃量,那么机器还算流畅。唯一亮点是,G53有前置居中打孔设计,独立的800万像素摄像头,微信视频时,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