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天山与算法,她在比利时研究AI

我从新疆来 2025-04-27 15:06:24

读书是通往世界的通行证——至少对于小县城出身的吴荣来讲是这样的。

从新疆昭苏县到欧盟中心比利时,从怀揣新闻理想的文科生到钻研人工智能的女博士,吴荣的故事不能简单归类为“逆袭”,但她的成长始终与“边界”缠绕。

从天山脚下出发,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勇气,于2023年斩获国外十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毫无编程基础的她却转换赛道,进击了人工智能领域,展现了自己在科技领域的野心与潜力;

在国际舞台上,她跨越认知的界限,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自信地穿上蒙古袍,展现了本民族的文化底蕴。

从昭苏草原到AI实验室,吴荣的每一次转身都在挑战“不可能”——地理的阻隔、学科的壁垒、性别的桎梏逐一被她碾碎在脚下。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跨越中寻找新的可能。

翻过天山看世界

吴荣是出生在伊犁州昭苏县的蒙古族女孩。

在她的记忆中,昭苏广袤无垠的草原被四周的高山环绕,阻隔了外界的喧嚣,显得格外宁静。

吴荣的爷爷是牧民,小时候一家人经常去草原,吴荣却更喜欢待在家里看电视。

她常常惊叹于电影里大城市的繁华,向往商场里的手扶电梯,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离开草原,看看外面的世界。

▲吴荣与她哥哥

比吴荣年长七岁的哥哥早早离家读书。受哥哥影响,12岁的她独自前往陌生的伊宁市求学,成为班里唯一一个来自县城的学生。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吴荣以全校状元的成绩毕业,并通过自主招生政策,考到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高中开学不久,在分班考试结束后的一天,素未谋面的班主任突然来到她的宿舍,对她说了一句至今令她无法忘记的话:“你是要考北大的‘料’,一定要努力考上北大。”

回忆起高中,吴荣半开玩笑地说道:“那时我的‘中二病’还挺严重的。”

她总是暗暗激励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凭什么做不到?”或许班主任也察觉到了吴荣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强,便从一开始就对她寄予厚望。

在班主任的殷切期望中,吴荣怀揣着考取北大的梦想,奋力学习。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理想的住宿条件,加之父母又不在自己身边,吴荣的高中三年过得并不轻松。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她与同学们相处融洽,相互扶持、鼓励,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然而,高考时吴荣却因文综发挥失常与北大失之交臂。

被浙江大学录取后,她一度感到失落,却也因此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那些天赋与才华并存的同学面前,她学会正视自己的渺小。

从小,吴荣就对欧美影视剧情有独钟,高中时她常与学校国际部的学生交流互动,便早早埋下了留学梦。

她在父母“放羊式”的教育下成长,父母看似对她的学业不甚在意,实则深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业方面的指导或建议,但愿意耐心倾听吴荣的想法,尊重她的每一个决定。

在与哥哥深入交流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吴荣毫不犹豫地踏上了DIY留学之路。

“我不喜欢让别人决定我的人生,我相信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我需要对自己负责。”

然而,每一个自助申请留学的学生都难以逃脱混杂的信息和中介制造的焦虑。留学申请的第一步,首先要筛选掉的便是那些无法自行获取必要信息的人。

吴荣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她自学雅思和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全球唯一的专为商科和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设计的标准化考试),认真筛选适合自己的国家和学校,并从YouTube上学习如何撰写个人陈述和简历。

最终在2023年,她成功收获了香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十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权衡职业规划与奖学金后,吴荣选择了比利时弗拉瑞克商学院。

去年,原本计划就业的吴荣再次打破舒适圈,跨专业申请了鲁汶大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博士,开启了学术新旅程。

如今漫步在布鲁塞尔街头,她仍会想起家乡昭苏草原的辽阔。

当真正走近城市之后,她才惊觉城市的同质化有多么严重,那些高楼千篇一律,而家乡的草场永远在变化:春天的嫩绿、盛夏的墨绿、秋末的金黄,就像她不断迁徙的人生轨迹。

当文科思维撞开代码之门

受父亲的影响,吴荣曾梦想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家乡的牧民由于普通话水平不足,没办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在牧场的很多事务中容易吃亏。

而吴荣的父亲是蒙哈、汉哈翻译出身,他经常作为中间调和人帮助牧民解决难题。

吴荣觉得调查记者的角色也有类似的作用,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帮助更多人。

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吴荣逐渐发现,新闻行业的严肃性和局限性让她感到有些束缚。

相比之下,广告专业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更契合她的性格与兴趣。

在广告的世界里,她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新颖的点子和独特的创意去吸引受众,从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推广目的。

在大二下学期,吴荣和朋友们的一次充满挑战和激情的经历更是印证了她对广告的浓厚兴趣。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学校现有的手机壳、水杯、T恤等文创品缺乏个性,难以吸引目光。

于是,他们决定打破常规,结合年轻人的性格特征和喜好,融入浙大内部师生熟知的 “梗”,精心打造了一个名为“不二潮” 的文创品牌。

▲吴荣和她团队设计的文创口罩

一款产品设计完成后,吴荣需要与供应商沟通,细致地探讨产品的材质、布料、价格、数量等各项细节。

随后,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产品拍摄广告、制作海报,逐步搭建起电商的完整供应链。

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的文创产品最终实现了约75%的销售率,尽管仍有部分库存,但至少保证了不亏本。

从创意构思到产品落地,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让吴荣收获巨大成就感,她也深深沉醉于其中,更在不知不觉间初步构建起自己的商业思维框架。

▲吴荣研究生毕业

吴荣自高中时期便展现出对数字的敏锐感知。

想起高中文理分科的选择,她之所以坚定选择文科,恰恰源于她在数学学科的优势——在文科赛道中,数学能力往往能成为拉开总分差距的关键筹码。

然而本科阶段相对泛化的课程设置,让她暂时搁置了这份对数字逻辑的探索热情,直到远赴比利时,吴荣才开始深入研究数字营销(Marketing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一门人工智能相关的选修课,使她有幸结识了一位数据科学出身的教授。

这位兼具数据科学造诣与教学天赋的教授彻底点燃了她的学术激情,为吴荣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吴荣鼓起勇气向教授提出加入研究团队的请求时,现实的壁垒却横亘眼前——面对零编程基础的吴荣,教授更倾向选择具备数理工科背景,并且能够快速进入项目的候选人。

教授的拒绝并没有打消吴荣的热情,她开始不断地“推销”自我:拿出自己名列前茅的课程成绩单,以及已经完成的一些数据研究项目,多次向老师证明自学能力和速度。

“数据科学不该是理工科的专属竞技场”,这是吴荣坚信的一点。

当决定从零开始挑战“转码”时,她也曾被现实焦虑笼罩——那些理工类的同学多年以来积累的代码经验,她未必能比别人学得深、学得广。

但最终导师的破格接纳,让她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特殊价值:多年的人文社科背景,不仅赋予了她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让她在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独具优势。

用吴荣的话来讲,那些纯编程出身的人,有时在人际交往能力上,远不及她这般“能来事”。

这也恰恰构成了她独特的职场竞争力。

例如,在公司中,他们往往需要与不同部门的人员打交道,频繁向非专业人员介绍项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代码。

此时,即便是再优秀的程序员,若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难以达成理想的结果。

随着技术的迭代和职业格局的变迁,文科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焦虑日益凸显。

在她看来,把文科生转码等同于归零重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吴荣想鼓励那些同样感到焦虑的文科生,要关注自身并找到焦虑的来源,而不是相互攀比。

同时,也要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公开的资源,认识到交叉学科背景的价值,努力成为贯通人文与技术逻辑的桥梁。

“AI作为男性主导的一个行业,需要更多女性的加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工作,吴荣发现男性和女性在面对难题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男性往往能够轻松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毫不犹豫地向他人寻求帮助,从而提升工作效率。而女性在遇到困难时,却常常陷入自我怀疑,迟迟不敢开口向他人求助。

妄自菲薄,只会让人停滞不前。“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厚着脸皮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穿蒙古袍的AI学者:多元文化的破壁者

大学刚开始,吴荣就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对于早早便笃定要踏上留学之路的她而言,本科阶段的绩点固然重要。

然而,她又不甘心仅仅为了成绩而陷入无休止的“内卷”之中。在她看来,这种“卷”毫无意义,反而会浪费自己的人生。

也正是在大学期间,吴荣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浙大期间的学习让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陷入了“优绩主义”的漩涡。

以前的她总觉得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的。

小时候的吴荣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总会不断地放大自我的存在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看见更多的风景、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渺小。

“曾经的我会用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现在,我反而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比如牧民,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智慧,其实有些方面他们懂得比我们还要多。”

在比利时,吴荣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全校唯一的中国面孔。

最初,她和身边人没有共同话题,更不用说“抱团”的可能性。

但对于独自一人生活早已成为常态的吴荣而言,留学只是换了一座新的城市,讲新的语言。

她始终相信融入不同的文化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如鱼得水般融入其中。

这让吴荣想起小时候自己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朋友过古尔邦节,以及邀请汉族朋友来家里拜年、过春节的场景。

她感激自己成长于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更庆幸未曾囿于大都市的单一环境——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她拥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因此,吴荣尝试主动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她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包容,并不断地跨越原有认知的边界。

“踏出舒适区,努力去跟不同的人交流,然后你才会开始慢慢重塑你的价值观。”

留学不久后,她发现蒙古族人与比利时人之间有着意想不到的文化共通点。

例如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豪放的民族,拥有悠久的饮酒文化,这点刚好与比利时人爱喝啤酒的文化习俗很相似。

这种相似性不仅让她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更让她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美。

她也会自信地穿上蒙古袍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邀请朋友来家里包饺子,很多朋友会因她的介绍从而认识新疆、想来新疆。

同时,她发现比利时很少有亚洲的舞者。

吴荣从小学习蒙古舞,步入大学后正式跳街舞,对舞蹈,她倾注了全部热忱,甚至考虑过成为一名专业舞者——毕竟,为热爱的事情付出再多时间都值得。

但吴荣问自己,当爱好变成职业,那份纯粹的热爱还会存在吗?如果把它作为一个谋生的工具,她可能只会功利化地对待它,她不希望自己变得讨厌跳舞。

于是现在的吴荣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份热爱:活跃在各个舞蹈活动中,让更多人看到比利时也有优秀的亚洲舞者。对她来说,这既充满意义,又能乐在其中。

在一次栏目采访中,吴荣被问及:“当年留学申请收获诸多录取通知后,你是否曾奖励过自己?”

这个问题让吴荣瞬间愣住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停下来倾听过内心的声音。

每完成一个目标,她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迅速切换到下一项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不知不觉间,她已经“习惯”于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忘记了慢下来感受生活。

她希望自己可以变得“矫情”一些,学会在忙碌中适时暂停、懂得休息。

比如,忙碌的一周结束后,就从奖励自己去一趟咖啡厅,或者和朋友小酌一杯开始。

目前,吴荣正在比利时药企UCB资助的岗位制博士项目中,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其研究成果同时服务于学术界和企业界,主要通过实证数据,重点解析职场人员使用AI的核心影响因素,并系统性评估其对工作效率与技能发展的作用。

如果一切顺利,她将在2028年获得博士学位。

吴荣未来的路向尚未尘埃落定——是潜入数据科学的深海,还是留在校园以学术哺育后辈?

答案或许飘摇如风,却正因这份未定的可能性,她的生命始终涌动着风滚草般自由迁徙的野性:边界从不是禁锢的围栏,而是她恣意生长的旷野。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