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4 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商界: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实业宣布:计划以 22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57 亿元)的价格,向由贝莱德等美资组成的财团,出售在23个国家营运,43个港口的权益,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巴拿马港口90%权益。

这个消息一出,马上引起了舆论的哗然,大家不禁再度将目光聚焦于已经退出一线近十年的商业传奇人物 —— 李嘉诚,试图探寻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港口业务的 “大甩卖”香港长和集团已经在港口业务运营布局了几十年,堪称全球港口运营领域巨擘,其港口业务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亚洲、欧洲和美洲,年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总量的 10% 以上,可谓举足轻重。
而这次交易所涉及的核心资产:包含和记港口控股及和记港口集团控股的 80% 股权,业务版图覆盖 23 各国家的 43 各港口、199 各泊位,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与全球物流网络也一并囊括其中。

值得我们留意的是,长和集团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港口资产,如盐田国际和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并未被纳入此次交易范畴。
这一决策仿佛传递出一个信号:李嘉诚正采取 “西退东守” 的战略布局。
我们回溯李嘉诚过往的商业运作轨迹,从中不难发现,“低买高卖” 是他一以贯之的投资风格。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此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出手,大量购入土地与房产。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精准,香港回归祖国后,经济全面复苏,地价、房价一路飙升,在此期间,李嘉诚赚得可谓是盆满钵满,从而奠定了其商业帝国的坚实根基。
在港口业务经营方面,李嘉诚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洞察力。

早在1991 年,他就斥资 7 亿多英镑,收购了当时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菲力斯杜港。
此时英国正陷入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十分低迷,港口资产价格被严重低估。
此后,随着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该港口的价值不断攀升,为长和集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
长和通过多年来,一直持续收购、整合全球各地港口资源,使其逐步发展构建起庞大的港口业务体系。
为何此时选择出售?此次大规模出售全球港口业务,李嘉诚显然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从商业视角来看
近年来全球港口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绿色航运政策的持续升级,使得港口运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改造与技术升级,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增速有所放缓,港口业务的增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传统港口基础设施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
在此情形下,李嘉诚选择此时出售港口业务,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既能将多年积累的资产成功变现,收获丰厚收益,又能有效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其次,地缘政治因素不容忽视
美国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强化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掌控力度,巴拿马运河这一战略要地更是其关注焦点。
长和旗下的巴拿马港口公司自 1997 年起便掌控着运河两端的两个港口,这一局面无疑让美国如鲠在喉。
自从特朗普上台以后,多次向巴拿巴施压,卢比奥甚至亲赴巴拿马,要求其 “遏制中国影响力”。
此后,巴拿马新总统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宣布退出 “一带一路” 倡议,还对李嘉诚公司的账目展开审计,质疑港口经营权的合法性。

在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李嘉诚出售港口业务,或许是为了避免与美国产生直接冲突,减少潜在的风险。
最后,从集团自身战略调整角度出发
长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资产优化。通过出售港口业务,集团净负债率得以大幅降低,从 23.6% 降至 18% 以下,财务状况更加稳健。
同时,这笔巨额资金为集团未来在新兴领域的投资提供了充足弹药。
例如,长和旗下的和黄医药近期出售了上海和黄药业的股权,将资金集中投向创新药研发领域;李嘉诚还加大了对欧洲基建和能源领域的投资,期望借助欧洲经济复苏的东风,获取更多红利。
历史争议:“撤资” 风波其实,这并非李嘉诚首次因资产布局调整而引发外界广泛争议。
早在 2013 年左右,就有媒体敏锐察觉到李嘉诚旗下企业开始逐步减少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转而加大对欧洲等地的资产收购力度。
2013 年,长江实业以 71.6 亿港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2014 年,和记黄埔将屈臣氏 24% 的股权出售给新加坡淡马锡,套现约 440 亿港元,同时还出售了上海世纪汇广场等多处内地物业。
这些一系列资产出售动作,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 “李嘉诚撤资” 的热烈讨论。
2015 年,李嘉诚首次公开回应 “撤资”“不爱国” 等质疑,他表示相关指控完全不成立,并指出集团在内地零售业务店铺数量从两年前的 1300 间增至 2300 间,增幅达 77%。

尽管如此,外界的质疑声仍未完全消散。
一部分人从情感层面出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凭借优惠政策、开放环境以及庞大市场,助力李嘉诚成就商业霸业,而在大陆经济面临增速回调、结构调整等挑战时,他选择减少投资,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
从经济层面分析,当时一些观点认为,李嘉诚的撤资行为或许是出于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担忧。
中国经济在当时正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型,从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基建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李嘉诚作为商业嗅觉敏锐的企业家,可能预判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回报率难以达到其预期,因而选择调整资产布局。
交易背后的深远影响此次将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影响深远。
贝莱德财团接手后,将掌控全球 10.4% 的集装箱吞吐量,一跃成为全球港口运营商中的前三甲。
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美国在全球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话语权,使其在未来国际贸易博弈中拥有更多战略筹码,甚至为美国可能实施的贸易封锁等举措提供便利。
而对于李嘉诚及其长和集团而言,此次交易是一次重大战略调整。通过套现巨额资金,集团得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水平,为未来在新兴领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尽管长和保留了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港口资产,显示出李嘉诚对中国市场长期潜力仍抱有信心,但不可否认,此次大规模出售海外港口资产的行为,已然改变了长和集团在全球港口业务领域的格局。

李嘉诚此次出售码头给美资的决策,是商业考量、地缘政治应对以及集团战略调整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他的这一商业动作,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其个人商业智慧的再度审视,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全球资本流动、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企业战略布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未来,李嘉诚还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商业举动?长和集团又将在新的战略指引下驶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