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海:被槌砸死的开国功臣,推荐浙西四贤出山,朱元璋却杀其子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10 11:59:43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创立新的王朝,除了自己心存大志、有勇有谋外,还懂得知人善任,所以身边会有一大批能征善战之人帮着一起打下江山。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虽然不如西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但他知人善任,比如萧何、韩信、夏侯婴、周勃、樊哙等等。让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摇身一变,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亦是如此,甚至朱元璋的出身比刘邦还要差,真正的草根出身;刘邦起义之前好歹是泗水亭长,而朱元璋还是一个居无定所的和尚。然而朱元璋最终照样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知人善任上朱元璋跟刘邦是一样的。

比如大将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朱文正、李文忠等,都名垂青史。

等朱元璋坐到皇位上以后,也没有忘记这些开国功臣的功劳,修建了一座功臣庙,按照每个人的功劳大小来入庙。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功臣,朱元璋便让人打造他们的石像放在功臣庙中,供世人祭拜;而活着的功臣则是留好空位,待他们百年后再入庙。

在这些功臣中,有一位功臣很特殊,此人位列功臣榜第七,在此人之前的六位比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等都尚且在世;唯独此人早已经去世,也就是说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战死的功臣中此人的功劳是最大的。

如此便可以看得出在朱元璋的心目当中,此人的地位有多高。

然而即便是如此,朱元璋还是亲手斩杀了他的儿子。

这位特殊的开国功臣究竟是谁呢?

此人便是,被追封为越国公的功臣胡大海。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胡大海在朱元璋麾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胡大海是安徽宿州人,身材魁梧高大,长相铁面,智力过人。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带着“淮西二十四将”攻下滁州城的时候,胡大海便前去投奔了朱元璋。也就是说胡大海虽然不属于“淮西二十四将”,但他投靠朱元璋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差不多是在1354年左右。

朱元璋也很赏识胡大海,便将其任命为先锋。

跟随朱元璋一起渡过长江,跟诸位大将一起攻城略地,立下了不少战功,胡大海也凭战功被授予右翼统军元帅(元末元帅的含金量并不高)。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对胡大海也是非常信任,很长一段时间都让胡大海做自己帐前的宿卫,保护自己。能够成为朱元璋的帐前宿卫,不仅仅要身手了得,更重要的是要对朱元璋绝对的忠心,毫无二心。

之后胡大海便跟随大军攻破宁国,并且跟随院判邓愈一起戍守在宁国,且趁机攻占了徽州。元朝大将杨完者率领数十万大军来攻打徽州城,面对如此劲敌胡大海并未怯战,而是在城下直接迎敌,使得元军溃败而逃。

紧接着胡大海同邓愈、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一起从安徽浙江交界的昱岭关一直打到了福建。在此过程中胡大海大败元军攻克了建德,而且第二次大败杨完者,并且将溪洞三万多人降服。

胡大海虽然跟随朱元璋的时间不长,但是却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一面,多次大败元军,立下不少战功。可以说此时的胡大海真正的做到了崭露头角,也让朱元璋认识到胡大海的实力。而胡大海也凭其战功被擢升为枢密院判官,紧接着胡大海又接连攻克两座城池:兰溪以及婺州。朱元璋见胡大海如此骁勇,便再次提拔胡大海,将其擢升为枢密院事。

值得一提的是胡大海虽是一介武夫,没读过什么书,也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的觉悟是很高的,确切来说德性非常高尚,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大将。胡大海在领兵作战的时候,坚持“三不原则”:不能随便害人,不能欺负妇女,不能随意烧毁房屋。

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做到“三不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给老百姓带来的麻烦。所以不管胡大海的部队到哪儿,百姓们都不会担心害怕,或者是抗拒。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将军在,胡大海麾下的将士都对胡大海十分敬佩,自然愿意死心塌地的跟随。

另外,胡大海的善良不仅给了百姓,也给了那些被俘的俘虏们,跟随朱元璋多年胡大海从不虐待俘虏。不仅如此要求自己,若是麾下的将士们违背原则的话,胡大海必定会好好管教一番。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管理部队上更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正因为此胡大海的军中的威望是越来越高。

战功赫赫

在攻下诸暨后,守城的将士想要连夜逃走,而归降胡大海的万户沈胜也是再次叛乱。胡大海得知后便率兵亲自征伐,将其大败,俘获了四千多人。之后便还将诸暨改为诸全州,紧接着胡大海率兵开始攻打绍兴,大败张士诚的部队。

但是朱元璋认为宁、越乃是兵家重地,需要大将镇守此地,所以便选择了胡大海。

如此便可看得出,此时的胡大海已经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心腹知己。

然而就在胡大海镇守宁、越之时,张士诚派麾下大将吕珍前去攻打诸全,为了不丢掉诸全,胡大海领兵前去救援。而吕珍攻城的策略是往诸全灌水,如此便可以淹死诸全的将士以及百姓,便可轻而易举将诸全攻下。

但吕珍的诡计被胡大海识破,胡大海便抢了堰坝,直接将吕珍的军营给淹了。吕珍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双方还未交战便已经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一时间不再有能力攻打诸全。所以便主动与胡大海求和,在马上折断箭矢并且发誓,请求胡大海能够撤兵。

胡大海很痛快地便答应了,身边人劝说胡大海:吕珍此人向来狡猾,不能相信他,倒不如趁此机会攻打吕珍必定能取胜。但是胡大海并未答应,而是说道:我既然已经答应了吕珍,便绝不反悔,做不讲信用的事情;已经将吕珍放归,而再去攻打,岂不是不讲武德吗?

所以胡大海率兵撤走,如此讲究诚信,让胡大海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撤兵后的胡大海并未前去继续镇守宁、越,而是率兵攻打处州,将元将石抹宜孙赶出了处州城,紧接着平定处州七邑。

1360年陈友谅率兵攻打龙江,胡大海身边的郎中王恺便建议:可以分兵前去攻打信州,如此可以牵制住陈友谅的部分人马不能前往龙江。胡大海认为王恺的建议可行,便亲自率兵攻打信州,在攻下信州城后,在此处设置广信府。

虽然信州已经攻下,但此时的信州已经没有了粮食,所以身边的人劝说胡大海撤离信州。

不过胡大海并未应允,因为胡大海很清楚信州的重要性:信州是闽楚的咽喉之地,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所以便下令修筑城墙,来坚守信州。

而信州缺粮的问题需要解决,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士们无粮可用,如何能打仗呢?

所以将士们便在所占领的郡县中向老百姓征粮,此举引起百姓的不满,胡大海得知后便直接取消了。朱元璋将其擢升为江南行省参知政事,率兵前去镇守金华。

一代名将却被降将所杀,实在是可惜

在最初攻下严州的时候,蒋英、刘震与李福三位来自桐庐的苗将,前来归附胡大海,胡大海见此三人骁勇善战,心里很是喜欢,所以便将此三人留下来跟随一起南征北战、建立战功。

然而这三位苗将并非是真心降服胡大海,经常暗中勾结张士诚。

而胡大海的诚心相待,又让蒋英等人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背叛胡大海,投降张士诚?

李福劝说蒋英与刘震:胡参政确实对待我们十分亲厚,但是既然我们要成就大事,又怎么能被这些私怨所牵绊呢?

事实证明胡大海确实看错了人,正是这三位苗将,让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胡大海稀里糊涂的死了。若胡大海不是早早去世的话,朱元璋称帝后,最起码能封一侯爵,而且很可能是公爵。

但历史不能假设,只能惋惜:

1362年二月,蒋英三人便开始密谋叛乱的事情,而胡大海并未对此三人产生怀疑,还是一如往常地信任。七日早上蒋英将胡大海请到八咏楼上观弩,胡大海并未多想便跟随上了八咏楼。在八咏楼上蒋英让自己的亲信故意跪下,向胡大海状告蒋英的罪过,胡大海自然是一头雾水还没说什么,想要回头看看蒋英是什么反应。

没想到蒋英直接从袖筒里拿出槌子直接砸在了胡大海的头上,胡大海直接倒地,同胡大海一同被害的还有胡大海的次子胡关住,郎中王恺等人。

得逞后的蒋英,便在城中大肆地抢夺,然后带着自己的胜利品投奔了张士诚。

胡大海的死,让朱元璋很是痛心。

在这之后大将李文忠在攻打杭州的时候,杭州人将蒋英抓了起来,前来归降李文忠。李文忠将此事禀告朱元璋,朱元璋便让李文忠杀了蒋英,来祭奠胡大海,并且作文缅怀。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叛将的手里,实在是可惜。

朱元璋为何要啥其长子?

很多人不解:胡大海既然是朱元璋十分信任器重的左膀右臂,为何要亲手斩杀他的长子呢?若胡大海长子当真是朱元璋斩杀的,为何胡大海没有反叛,仍旧忠诚不二呢?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所以为了得到粮草,有一些将士们便向百姓们征收粮食,被称之为“寨粮”。如此做确实能够保证部队的粮草,但是却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所以从1360年开始,朱元璋便下了军令:不准再向百姓征收粮食。而且为了能积累粮草,朱元璋下令不准酿酒喝酒。

然而胡大海的长子胡三舍却明知故犯,私下里通过酿酒来得利。

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后很是生气,便要处死胡三舍来推行军令。但有人劝说朱元璋不要如此:胡大海此时正在领兵攻打绍兴,若是将胡三舍直接斩杀,岂不是会让胡大海寒心。

此人的意思是希望朱元璋能看到胡大海战功赫赫的份上,饶了胡三舍一命。

但是朱元璋不仅没有听劝,反而十分生气:我宁可让胡大海造反,也绝不饶了胡三舍,让军令无法推行下去。紧接着,朱元璋便亲手斩杀了胡三舍。

胡大海得知后虽然心疼自己的儿子,但是并不怨恨朱元璋,其实这从胡大海攻占信州城时便能看得出来,胡大海非常支持朱元璋“不再征收寨粮”的决定。可见胡大海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若是朱元璋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过胡三舍,自然便有人会仗着父亲或者家人的功劳而不遵军令,肆意妄为。

如此朱元璋的命令,便很难推行下去,又如何能成事呢?

结语

长子胡三舍被杀后,胡大海便只剩下次子胡关住,然而在胡大海被叛将蒋英所杀后,胡关住也被蒋英残杀。胡大海的血脉就此便断了,哪怕是朱元璋称帝后将其追封为越国公,但无子孙承袭,也着实令人惋惜。

胡大海虽然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是他所立下的战功并不少,所以才能位居功臣榜第七。更重要的是胡大海虽是一个没读过书、领兵作战的将军,但他并不是莽夫,非常有远见卓识,不仅严肃军队,而且非常有自己的原则。不仅严以律己,而且还管好自己的麾下将士,如此才能战无不胜。

胡大海经常说

“我是武人,不知书本知识,仅仅懂得三件事而已:不害人,不掠夺妇女,不焚烧房屋。”

正因为如此只要是胡大海到的地方,不管远近都愿意归附;在胡大海去世后,得知消息的人,也都是痛哭流涕,为胡大海的死而伤心。

这还不是胡大海最让人佩服的地方,胡大海虽然不识字,但他喜欢喜欢文人,而且懂得想要成就大事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士,也需要能治理天下的文人,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便在此处寻找豪杰。

了解朱元璋的应该知道,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堪比诸葛亮,为朱元璋建言献策,是朱元璋称帝的大功臣。除了刘伯温外,还有宋濂、叶琛、章溢,四人被称为“浙西四贤”,这四位大儒、贤才便是胡大海推荐给朱元璋的。

宋濂一生都在刻苦学习,没有一日不在读书,朱元璋将其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并且让其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就连刘伯温都称赞宋濂“文章第一”,如此便可见其地位。

叶琛原先是元将石抹宜孙身边的谋臣,后同宋濂一起归附朱元璋,1363年被叛军所杀;

章溢同刘伯温等人一样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做到了御史中丞一职,管理户籍、赋税等事,只是在母亲病逝后,章溢因为太过伤心也病逝了。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跟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有离不开的关系,而胡大海不仅能上战场杀敌立功,还能为朱元璋推荐大才,确实很难得。

3 阅读: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