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保险公司招聘陷阱重重,业务员为何沦为任人收割的“韭菜”

爆仙 2025-03-19 03:46:24

高薪诱惑,梦幻开场

打开各类招聘平台,保险行业的招聘信息总是格外吸睛。“月薪轻松过万,上不封顶”“高额提成,收入无极限” 等字眼充斥其中,再配上 “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定期团建、节日福利” 等诱人福利,简直就是理想工作的模板。这些招聘广告就像精心布置的诱饵,吸引着无数求职者,尤其是那些渴望快速获得高收入、改善生活现状的人,以及初入社会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

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谁能不被这样的高薪承诺所吸引呢?刚毕业的大学生,背负着房租、生活开销的压力,看到保险行业能给予如此丰厚的收入回报,很容易心动;职场上的中年人,面临着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职业发展瓶颈等问题,也会将保险销售这份看似 “钱景无限” 的工作视为新的希望 。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美好的承诺背后,隐藏着重重套路 。

招聘 “烟雾弹”:虚职与诱饵

(一)虚假岗位,真实目的

走进保险公司的招聘现场,或是浏览其线上招聘信息,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量看似与销售无关的岗位,如 “内勤专员”“行政助理”“客服文员” 等,实则暗藏玄机。这些岗位描述往往模糊不清,对工作职责的阐述笼统概括,而一旦你进入面试环节,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面试官会不断引导你了解保险销售业务,强调销售工作的 “广阔前景” 和 “丰厚回报”,甚至直接告知你,想要获得这些所谓的内勤岗位,必须先从保险业务员做起,经历一段 “销售锻炼期” 。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方式,在保险行业屡见不鲜。一些保险公司打着招聘内勤的旗号,吸引那些渴望稳定工作、不希望从事销售的求职者。等求职者入职后才发现,所谓的内勤工作只是一个幌子,实际工作内容是销售保险产品。比如,一位求职者看到某保险公司招聘 “客服文员”,工作内容写着处理客户咨询、文件整理等,感觉非常适合自己。然而面试后,却被告知需要先进行三个月的保险销售实习,完成一定业绩指标后才有机会转为正式客服文员。这让求职者陷入两难境地,放弃吧,前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白费了;继续吧,又与自己的求职初衷背道而驰。

(二)低门槛与高诱惑

保险行业的招聘往往打着 “低门槛、高回报” 的旗号,吸引众多求职者。在招聘信息中,经常能看到 “无需经验,学历不限,只要你有梦想,就能加入我们” 这样的话术 。对于那些学历不高、缺乏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机会。他们认为,即使没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也能在保险行业获得成功。

同时,保险公司还会用快速晋升、轻松获得高职位等话术来诱惑求职者。声称只要业绩突出,短时间内就能从普通业务员晋升为团队主管、经理,实现人生的飞跃。这种看似简单的晋升路径,让许多求职者心动不已。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低门槛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大量没有经验的人涌入,使得市场饱和度极高,想要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而所谓的快速晋升,也往往伴随着极高的业绩要求和各种考核指标,很多人在努力许久后,也难以达到晋升标准,最终只能黯然离开。

入职 “洗脑局”:培训的秘密

(一)培训内容:重洗脑轻专业

当求职者成功入职保险公司后,等待他们的是一系列的入职培训 。这些培训看似专业,实则暗藏玄机。培训内容往往不是真正教授保险销售的技巧和专业知识,而是侧重于 “洗脑”,培养员工对公司的绝对服从和对保险事业的 “狂热信仰” 。

在培训课堂上,讲师们会不断强调保险行业的 “伟大使命”,将销售保险描绘成一种拯救他人、传递爱与责任的高尚行为 。比如,一位保险新人参加培训时,讲师激情澎湃地说:“我们卖的不是保险,而是一份保障,是在为人们的未来保驾护航。每卖出一份保险,就可能拯救一个家庭于水火之中。” 这种充满感染力的话语,很容易让涉世未深的新人热血沸腾,从而对保险事业产生一种使命感。

同时,培训中还会大量宣扬公司的辉煌业绩和成功案例,展示那些所谓的 “普通业务员通过努力成为千万富翁” 的故事,让新人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但对于保险产品的条款解读、市场分析、客户需求挖掘等真正实用的销售技巧,却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

(二)“服从性测试” 层层推进

在保险公司的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 “服从性测试” 。从入职第一天起,这些测试就开始了,而且层层推进,让新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

首先是着装和形象要求。保险公司要求员工必须身着正装,佩戴统一的工作牌,甚至对发型、妆容都有严格规定。如果员工不按照要求着装,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这看似是对员工职业形象的重视,实则是一种服从性的考验。通过让员工在这些细节上服从公司规定,逐渐培养他们的服从意识。

接着是头像和朋友圈要求。保险公司会要求员工将微信头像换成公司统一的职业照,朋友圈要按照公司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发布,每天都要分享保险知识、成功案例、励志鸡汤等。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统一公司形象,更是为了控制员工的社交平台,让他们成为公司的宣传工具 。如果员工拒绝更换头像或不按要求发朋友圈,就会被视为不服从管理,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培训和工作安排。

更离谱的是买自保件。这几乎成了保险行业的一个 “潜规则” 。在培训过程中,公司会不断暗示甚至直接要求员工购买自己公司的保险产品,美其名曰 “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支持公司业务”。很多新人在培训的 “洗脑” 下,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对公司的忠诚,纷纷掏出自己的积蓄购买自保件 。然而,他们可能并没有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条款和风险,只是盲目地服从公司的要求。

此外,在每天工作前跳舞、喊口号也是保险公司常见的 “企业文化” 。早上,员工们要早早地来到公司,跟着音乐跳起所谓的 “抓钱舞”“增员舞”,然后大声喊着各种励志口号,如 “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 等 。这种看似充满活力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控制的手段。通过这种集体性的行为,让员工逐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完全融入到公司设定的氛围中,从而更加服从公司的管理。

业绩 “紧箍咒”:自我与亲友 “献祭”

(一)自保件:卖不出就自己买

在保险公司,业务员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而自保件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他们 。当业务员无法完成销售任务时,公司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施压,迫使他们购买自保件 。有的公司会将购买自保件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晋升机会挂钩,不购买自保件就会影响员工的收入和职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业务员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保险产品 。

2023 年,河南民生频道就曾曝光过一起保险公司强迫业务员购买自保件的事件 。在该事件中,一位保险业务员称,自己入职后被公司要求购买自保件,否则就会被辞退 。为了保住工作,他先后购买了多份保险,花费了数万元 。然而,由于这些保险产品并不适合他,他后来想要退保时,却发现要承担巨大的损失 。像这样的案例在保险行业并不少见,许多业务员因为购买自保件而陷入经济困境 。

(二)杀熟:榨干亲友人脉

除了购买自保件,保险公司还会鼓励业务员向自己的亲友推销保险,也就是所谓的 “杀熟” 。在培训过程中,公司会教导业务员如何利用亲情、友情来推销保险,甚至会让业务员列出自己的亲友名单,按照亲疏关系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推销 。

这种 “杀熟” 行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让许多人对保险产生了反感 。当亲友们发现自己被当成了销售对象,原本纯粹的亲情、友情也变得功利化 。一旦保险产品出现问题,或者理赔过程中出现纠纷,就会导致亲友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反目成仇 。

比如,小张在入职保险公司后,按照公司的要求,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销保险 。一开始,亲朋好友出于对他的信任,纷纷购买了他推荐的保险产品 。然而,后来有一位亲戚在申请理赔时,却遇到了麻烦 。保险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理赔,这让这位亲戚非常生气,觉得自己被小张骗了 。从此,这位亲戚与小张的关系变得非常冷淡,甚至在一些家庭聚会上,也对小张避而远之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许多保险业务员在 “杀熟” 之后,不仅失去了客户,也失去了亲朋好友的信任 。

末位 “淘汰令”:用完即弃的命运

在保险公司,业绩就是一切,是衡量业务员价值的唯一标准 。保险公司通常会制定严格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每月、每季度的保单销售数量、保费收入等 。一旦业务员未能完成这些指标,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残酷的末位淘汰 。

这种末位淘汰制度看似公平,实则充满了不合理性 。保险销售本身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环境、经济形势、客户需求等,这些因素并非业务员个人所能控制 。但在保险公司的考核体系下,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只要业绩不达标,就会被淘汰 。这就导致许多业务员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担心自己的饭碗,精神压力极大 。

一旦业务员被淘汰,他们之前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就会被完全忽视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拓的客户资源、积累的销售经验,都成为了公司的 “遗产” 。公司会迅速将这些资源分配给其他业务员,而被淘汰的业务员则只能黯然离开,得不到任何补偿 。

许多保险业务员在被淘汰后,不仅失去了工作,还陷入了经济困境 。他们在工作期间为了完成业绩,购买了自保件,向亲友推销了保险,甚至为了拓展业务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当他们被淘汰后,这些投入都无法得到回报,反而可能因为退保、理赔等问题而遭受损失 。

深度剖析:背后的利益逻辑

保险公司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招聘套路,背后有着深刻的利益逻辑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保险行业的销售模式和盈利方式决定的 。

保险行业长期以来依赖人海战术,通过大量招募业务员来扩大销售队伍,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新入职的业务员都被视为一个潜在的销售渠道,他们不仅自身要销售保险产品,还要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客户 。这种以数量取胜的策略,使得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需求几乎永无止境 ,不断地招聘新人成为了维持业务运转的关键 。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招聘业务员的成本相对较低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务员的入职门槛低,不需要过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培训周期短,且大部分业务员没有底薪或底薪极低,收入主要依赖提成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用较少的成本快速组建起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 。即使这些业务员在短期内离职,保险公司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因为他们在入职期间所购买的自保件和通过 “杀熟” 带来的业务,已经为公司创造了一定的利润 。

此外,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资源有限 。保险公司通过不断招聘新人,可以快速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利用新人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业务的不熟悉,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挖掘自己身边的人脉资源,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 。这种方式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市场生态,导致行业口碑下降,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信任度降低 。

理性入局:求职者的自我保护

面对保险公司这些招聘套路,求职者并非毫无招架之力。在求职过程中,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 。

首先,求职者要对保险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包括行业的销售模式、盈利方式、市场竞争状况等 。可以通过阅读行业报告、咨询业内人士、参加相关培训等方式,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运作机制,从而对保险公司的招聘信息有更准确的判断 。

其次,在面试和入职过程中,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条款,要及时向公司询问,要求公司给出明确的解释 。同时,要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规定,如高额的违约金、不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等 。如果发现合同存在问题,要及时与公司协商,修改合同条款 。

此外,求职者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不要被保险公司的高薪诱惑所迷惑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如果对保险销售工作不感兴趣,就不要轻易尝试,以免陷入困境 。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保险公司的口头承诺 。对于一些过于美好的承诺,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判断其真实性和可行性 。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费用、不将重要证件作抵押等 。

保险行业的招聘套路给求职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损失 。要打破这些套路,需要求职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辨别能力;保险公司规范招聘行为,注重人才培养和长期发展;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就业环境,让求职者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保险行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

2 阅读:398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1:24

    [静静吃瓜]自己人都骗,连劳务派遣都不是,千万不要买!

爆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