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捕快,靠什么抓捕逃犯,通缉令的真正作用

魔法剧说 2022-11-19 11:09:34
我们常看到古装电视剧中,很多百姓围着官府的通缉告示指指点点,而告示上的画像简直不忍直视,顶多也就是有个人脸轮廓,恐怕就是他妈看了也认不出来吧,难道古人就靠这个抓人?

其实不然,古代与现代不同,当时的交通不如今天发达,而且人口稀少,虽然通缉令时效性一般,但是罪犯的移动速度也慢,一个人离开一个村子去往外地的时间还是会比通缉令传播的速度更慢,因为官府可以走驿站,可以骑马,罪犯却没有这个条件。有人会说,他们不会隐居深山吗?古代的猛兽和虎患都是避之不及,去深山不如去自首,那犯人去亲戚家避难总可以了吧?大家帮忙掩护总可以躲避官府的盘问吧?然而也不行,古代有非常残酷的连坐制度,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连坐就是指一人犯罪,包庇犯人的人和犯人是同样的罪过,而且不论男女老少,见者有份。这一严苛的刑法同样是来自商鞅,他首创的连坐制度使得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冒险去收留犯人,即便是自己的爹娘也没有办法徇私。大家发现外乡陌生人只要说不清来由,都会直接举报送官的,再加上罪犯自己也不好意思连累这么多人,所以通常就自首了。

那出家当和尚总可以吧,做一个看破红尘的僧侣,不好意思还是不行。僧侣内部的严格审核条件,从法律角度上来讲,僧侣要收徒弟也必须经过官方部门,只有发放过度牒的才算出家人,否则就是流民,会遭到驱逐甚至上报。

一个犯了大错的人,一旦遭到了官府的通缉,是非常难逃脱的。其实官员不是靠画像来抓捕逃犯的,画像最多起到辅助作用,主要还是靠告示上的字。而官员抓捕犯人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身份证明文件,就是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这种身份证明制度在中国古代名字各有不同,最早出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贴身照,而商鞅就是因为没带这种身份证件而被拒绝驻店出关,弄得寸步难行,无奈只得返回封地,最终车裂而死。

历朝历代都逐步完善身份证明制度,后来包括有出门在外时有专门的路引,僧侣也有专门的身份证度牒。这种凭证比户籍详细多了,上面写了姓名和职业,并且画着持有人的画像,最后盖上公章。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职业和姓名都能造假,画像就更别说了,你都不认识我,看来一点也不像个画像,有用吗?那么你就不用担心了,古代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远行外出的,要拥有这个凭证,还得专门去办理,都有登记。比如当年唐僧去取经,是不是去哪里都要用到通关文牒,这就是古代人的护照,也是凭证的一种。一个没有身份证明的异乡人在外,在没人接纳的情况下就要露宿街头,当夜晚降临,宵禁开始,就会成为官府捉拿的对象。进了官府查明身份,罪犯的身份也就暴露了,只能面对法律的制裁。所以古代的通缉令在很大程度上是起到一种让地方官员重视的作用,让他们捕捉到有问题的人时,第一时间先对比通缉令上的通缉犯人,往往这类人都是重犯,会被特别对待。

最后还有一个抓捕犯人的关键点就是悬赏制度,至今我们也还在使用。如果大家细看,缉查令上都会写着一句话,上面清楚写明赏金几百两白银,多的时候千两、万两也有。捉贼虽然有困难,但是遇到可疑人员就举报却不难。在这样重赏的驱使下,得知通缉令犯人信息的人们,一旦看到有人可疑,即便与画像不是那么像,也会去官府举报。画像虽然不准,但是排摸的范围却很广,犯人一不小心就会被人举报,在百姓眼中俨然成了会行走的宝藏,管他是不是逃犯。先举报收押再说,万一中奖了。因此,古代也催生了很多以此为职业的人,有点像西方的赏金猎人,专门四处寻觅逃犯。

在熟人、户籍、社会以及悬赏制度的相互作用下,古代逃犯只要被张贴通缉令,基本都是逃无可逃的。正因为如此,通缉令的形式才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没有消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备强大的功效。怪不得很多梁山好汉没有选择隐匿,远遁他乡,反而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在赏金的驱使下,你能躲到哪里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基本一抓一个准。至于想当侠客仗剑走天涯的梦,还是醒醒吧。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