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历程,是一部凝聚着民族智慧与血性的史诗。在西方严密技术封锁的1950年代,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四位总设计师,如同四根擎天巨柱,撑起了共和国水下长城的巍峨脊梁。他们各展所长,以毕生心血书写了“万人一杆枪”的科技传奇。

核动力先驱:彭士禄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作为中国核动力领域拓荒者,彭士禄带领团队在四川深山中的“909基地”,用“马粪纸”做模型,手摇计算机算数据,硬是在苏联撤走专家的绝境中,攻克了核反应堆核心技术。他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于1970年发出“核电之光”,为核潜艇装上“中国心”。这位“农民科学家”之子,用一生践行着“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的誓言。
导弹巨擘:黄纬禄
“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
“巨浪之父”黄纬禄,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潜射导弹研制。面对西方“中国十年内搞不出潜射导弹”的嘲讽,他提出“台筒艇”三步走战略,带领团队在江苏长江畔的芦苇荡中,用“三轴转台”模拟潜艇运动,创造性地解决出水姿态控制难题。1982年,巨浪-1导弹从水下腾空而起,他却在庆功宴上晕倒在会场——这位“导弹总师”早已将生命化作助推火箭的烈焰。
总体设计魂:黄旭华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作为核潜艇总体设计总师,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上万核心数据计算。他首创“水滴线型”设计,使我国核潜艇跨越西方四代技术台阶;花甲之年亲历300米极限深潜,成为世界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从渤海湾试验场的青灯黄卷,到南海深潜时的生死相托,他用“深藏功与名”的人生,诠释了“国之重器,必以命铸之”的信仰。
系统集成者:赵仁恺
“甘为绿叶衬国器”
作为核潜艇研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织者,赵仁恺以非凡的战略眼光统筹全局。他主持建立核潜艇技术体系标准,突破总体布置、系统协调等关键技术,在核动力装置与艇体匹配、辐射防护等难题中贡献卓著。这位“沉默的守护者”,始终站在聚光灯外,用严谨与坚韧编织起核潜艇研制的安全之网。
四星耀海疆
四位总师虽术业专攻不同,却共同演绎了“万人一杆枪”的科技攻关史诗:
彭士禄铸就“心脏”,让核潜艇拥有不竭动力;
黄纬禄锻造“利剑”,令潜射导弹威慑万里海疆;
黄旭华雕琢“龙形”,使水下巨鲸游弋无声;
赵仁恺织密“经脉”,保障系统工程精密运转。
他们的名字,与第一代核潜艇“长征一号”共同深潜于历史长河;他们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核反应堆,持续为新时代科技强国梦注入澎湃动力。当新型核潜艇巡弋深海,那划破幽暗的尾流中,永远闪耀着四大总师用忠诚与智慧点燃的星光。
碧海丹心昭日月,
四杰功勋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