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座烈士墓,孤零零地矗立在寂静的山丘上,几十年里,鲜花从未有人送到。
直至八十多岁的哥哥,带着泪水,终于站在弟弟的坟前。
这个墓,藏着一位铁道兵的生命——唐纯信,1971年,只有19岁,为国家付出了生命,而家人直到几十年后,才得以踏上这片墓地。
为何这么多年无人探望?那座无人知晓的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铁路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交通的落后、自然条件的严峻,使得这条铁路的建设,显得尤为艰难。
尤其是在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修建过程中,大量的铁道兵、民兵等建设者以肉体为桥梁,用鲜血与生命铺就了这条“血路”。
成昆铁路的修建,始于1958年。
这条铁路的全长超千公里,贯穿了四川和云南的高山峡谷。
铁道兵们的任务,就是穿越这些崇山峻岭,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区,架起一座座桥梁、修建一条条隧道,打破自然的屏障。
铁路的艰苦条件,却导致了大量工人和战士的牺牲。
根据官方统计,成昆铁路修建期间,铁道兵们的牺牲人数已无法统计。
每2.5公里,就有一名铁道兵,为这条铁路献出了生命,正如当时战士们所说的那样,很多铁道兵,永远长眠在那片土地。
最让人痛心的,便是唐纯信的故事。
年轻、英俊的他,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与家人深深的期盼,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征途。
唐纯信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原本唐家人并不想让他参军,担心他太小,可他自己坚决要走这条路,他的决定,得到了哥哥们的支持。
1971年1月,唐纯信从家乡湖南出发,前往部队报到。
离开家的时候,哥哥们特意为他,准备了家乡的红薯酒,那酒香浓郁,他们约定,等唐纯信归来时,一定要和他,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杯。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唐纯信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831部队,开始了为建设襄渝铁路而艰苦的工作。
这条铁路连接着,湖北襄阳与重庆,一直修建到四川达州,由于当时局势不安,铁路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襄渝铁路的建设工地,环境恶劣,天气时而酷热,时而暴雨不断。
唐纯信和他的战友们,每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为了赶进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尤其是在山路上,修建桥梁的任务特别繁重。
1971年11月12日,正在进行桥梁架设作业的唐纯信,遇到了致命的灾难。
当天,天阴下着小雨,工地上泥泞不堪,唐纯信和战友们,正在架设一座重要的桥梁,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了。
架桥机发生了故障,倾倒下来,瞬间压住了,正在作业的19名战士。唐纯信也在其中。
当战友们挖出唐纯信的遗体时,他已经永远停下了呼吸,年仅19岁。
他的家人得知噩耗后,一时无法接受,母亲在得知消息后,顿时晕倒,悲痛欲绝,战友们只能将唐纯信的遗物交给家人,作为最后的纪念。
遗物无言地传达着,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壮。
唐纯信在部队的信件、遗物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曾在信中告诉母亲:“等我回来,我一定带着好消息回去。”遗憾的是,这个消息再也没有到来。
他的哥哥们,无法忍受失去唐纯信的痛苦,只能带着悲伤,将弟弟的遗物小心收藏。
作为家中的最小儿子,唐纯信曾是父母眼中的希望,而如今,这一切化为遗憾。
唐家人从未有机会,亲自送唐纯信一程,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了前往达州的机会。
唐纯信和他的19位战友,被埋葬在达州的红军烈士陵园内。
这里并不像传统的烈士陵园那样经常有游客,也没有人定期祭拜。
许多战士的名字,都没有刻在墓碑上,只是简单地标注着“无名烈士”,他们的故事,直到许多年后才被更多人知晓。
那座陵园中,唐纯信的墓碑并不显眼,甚至一度无人探望。
直到五十多年后,唐纯信的哥哥,年已八十的唐家长子,才亲自来到这里,站在弟弟的墓前,带着鲜花,终于完成了当年未竟的祭拜之事。
在那片烈士陵园里,许多和唐纯信一样的铁道兵战士,也长眠在此。
和他一起牺牲的,或许也有和他一样年纪的年轻人,他们从未有过家人的陪伴,只能在风雨中默默沉寂。
成昆铁路沿线,几乎每个重要的桥梁与隧道,都伴随着战士们的牺牲。
直到近些年,这些牺牲的战士,才被重新认识与纪念。
铁道兵们的牺牲,得到了社会的反思和尊重,在多个烈士陵园中,开始有了人们,自发的祭奠与悼念。
尤其是在成昆铁路沿线,数十座烈士陵园,重新被认定为纪念地,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前来祭拜。
站在唐纯信的墓前,唐家的长子,那个曾经的哥哥,眼角已经布满了皱纹。
他的脚步沉重,双手颤抖着握住一束鲜花,缓慢地走向那片寂静的墓地,四十多年,他和家人一直在等待,等着有一天能站在这里,亲自为弟弟祭奠。
今天,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达州红军烈士陵园的天气并不好,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树影斑驳,几只麻雀匆匆飞过。
四周的墓碑有些破旧,时间在它们的表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唐纯信的墓碑。孤独地矗立在那片墓地的一角,周围并没有什么人。这里依旧是寂静的,只有风和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唐纯信的哥哥站在墓前,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几乎无法抑制心中的情感,握住鲜花的双手紧了紧,仿佛要将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在这束花里。
年老的他,身体的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负担,眼前却是弟弟永远的孤单。
所有的痛苦和遗憾。都涌上心头,胸口仿佛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纯信……你在那边一定过得好吧?”他低声喃喃,声音有些颤抖。
时光已经过去了如此之久,可心底的那份思念和痛楚,却从未被岁月抚平。
唐纯信的死,给整个家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痛,这一刻,站在墓前,他的心仿佛重新被撕开。
他站了许久,眼神渐渐模糊。
“纯信,你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唐纯信的哥哥再次低声说道。
那一天,墓地上空的风轻轻拂过,仿佛有一种安慰的力量。
唐纯信的家人,终于在五十年后,为他送上了深沉的告别,时间已经流逝,他的生命已经消逝在了那片山野中,但家人和战友们的怀念与尊重,却永远不会离去。
铁道兵的牺牲,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名字,没有在大街小巷回响,但他们的精神,已经融入了国家的血脉。
唐纯信的墓前,鲜花依旧,风轻轻吹过。
那份遗憾,终于在五十年后得到了抚慰,这一刻,或许是他长眠的安宁,也或许是家人对他的最终告别。
这份久违的家属祭奠,已经将那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的牺牲,深深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物资太匮乏,军粮要当地供给,“吃供应”。有些地方,铁道兵修的礼堂、宿舍都爆破不留下来。后话不提,血肉铸成的路。
假如现在能让这些远葬他乡的烈士叶落归根,迁葬到他们的原籍地就好了,至少能有家族辈分的祭拜。
敬礼
致敬
我们应关照烈士家人呀!
我爹69-75年的铁道兵[捂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