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时期。”
2025年2月6日,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这句话,忽地让人从国漫崛起、国产AI的自豪中回过神来:我们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到“物质丰裕”的荣耀一跃,却也陷入了“物质投资狂热”与“人口投资荒漠”的畸形状态。
01
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堆积如山,新能源汽车工厂的流水线昼夜不息,快递包裹如潮水般涌向千家万户。然而产房里的啼哭声日渐稀疏,幼儿园关停潮仍未退去。这种物质丰裕与人口萎缩的悖论令人叹息:我们正在用过剩的钢筋水泥,搭建一座无人继承的文明大厦。
如今,我们的粮食年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汽车年产销突破3100万辆,智能手机年产量达11.4亿台。天量数字是物质充盈的极力印证,然而这并不必然带来个体的普遍富裕,反而可能加剧财富分配的失衡。
去年,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却攀升至0.473,前10%家庭持有67%的社会财富。价值创造与分配严重脱钩,产能的消化以牺牲弱势群体权益为代价,房地产库存需要6.3年消化,却有4000万城市新民栖身城中村。
也就是说,物质的丰裕表象下,掩盖着多数人难以言说的痛。
物质生产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衡量文明高度的标尺不仅是仓库货物的堆积量,更是最弱势者脸上是否有尊严的笑容。
是人人都过上好日子,是为了文明的传承,让自己和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
02
人人富裕遥不可及,人口塌方近在眼前。
一套学区房首付,抵得上普通家庭不吃不喝攒20年。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夏令营,养一个孩子就像供了台“碎钞机”。
早上7点挤地铁,晚上9点加班回消息,周末还要应付家长群。老板要KPI,老师要打卡,孩子要陪玩,把自己劈成三瓣都不够用。
刷短视频看多了“育儿焦虑”,听同事聊烦了“鸡娃大战”;“我自己还没活明白,别祸害下一代了”。
年轻人不是自私,而是算不过账。老一辈说“多子多福”,现在成了“多子多负”——生孩子从“家庭投资”变成了“高风险项目”。
03
人口塌方,不是简单的“人少好吃饭”。幼儿园关停、小学合并只是开始,真正的危机藏在二十年后:
工厂招不到年轻工人,快递小哥平均年龄突破45岁;养老金账户开始“寅吃卯粮”,90后退休可能领不到钱;更可怕的是创新停滞,30岁以下的创业者越来越少,没人敢冒险试错
日本已经给我们敲过警钟:四处贴着“65岁以下优先雇佣”告示,满街的白发老人自谋营生。但我们的问题更复杂——日本是先富后老,我们可能“未富先老”。
04
在“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狂欢中,我们忘记了再先进的机器人也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与传承。
站在物质丰裕的大厦上远眺未来,发展不是钢铁产量与摩天大楼的竞赛,而是文明火种的代际传递。
当我们在电影院为魔童在中国电影领域的突破欢呼时,也该为产房里的哭声加油;当我们炫耀高铁里程时,别忘了给婴儿车留条通道。
我们的祖先在龟甲上刻“生生不息”,今天该轮到我们回答:是要堆满商品的空城,还是装满笑声的家? 毕竟,再多的房子、手机和汽车,没有孩子喊出的一声声涂满温馨底色的“爸妈”,生命延续与文明传承的火种,将不再温暖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