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界曾经流传着一个传奇棋手,他叫马迎选,男,回族,1953年出生,河南省象棋冠军、解放军全军象棋冠军,象棋大师。马迎选也喜欢独自摆棋,经常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一天三包烟,少言寡语,他研究的仕角炮布局,后来被李来群用在全国赛上,威力四射!
神童经历坎坷,成为大师
60年代的老坟岗,是郑州最热闹的地方。吃的、喝的、玩的、乐的都有,像北京的天桥。老坟岗的清香茶社名气很大,茶客多是象棋高手。这天,一位中年人领着一个孩童走进茶社,两手一拱,对众人说:“在下近日收一小徒.请各位兄弟指教。”众人一齐望去,孩童有八九岁,浓眉大眼.只是衣杉不整。“哪位叔叔大爷肯教我几招?”充满稚气的童音把大伙逗乐了。一位年轻人上前应战,他太大意了,十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茶客们楞住了,竟无人敢上来应战。是啊,赢—个孩子不算本事,输了就难堪了。茶社的罗老板打破了窘境,说:“来,孩子,咱俩下一盘。”这罗老板算不得高手,但也比一般棋手强。谁知,中局他就败在了小孩的马蹄下。罗老板吃惊地看着眼前的孩童,大声宣布;“神童,真是神童!欢迎你常来,吃的喝的我全包了。”
这神意就是马迎选,师傅是郑州有名的高手任振远,他们的结交是缘分。马迎选家住南菜市街,街旁常有棋摊。马迎选四五岁就迷上了象棋,由看到下,不久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小高手。任振远的工作单位第三人民医院也在菜市街,二人就成了棋友,后来小马就拜老任为师。拜师后的马迎选棋艺大长。这不,任师傅又领他到茶社闯天下了。
从此,马迎选天天往茶社跑.一泡就是一天。他着了魔似的迷上了象棋。在茶社他认识了不少高手;解放前曾威震中原的“神炮铁卒”毕铁栅、省体委专职教练庞凤元……
但是,神童听到的并不都是掌声和喝彩,他成长的路很不平坦。由于家境贫寒,马迎选稍大一点儿就要帮着父亲拉架子车卖煤土。郑州市老城区,可以常常看到瘦骨嶙峋的小马晃着大脑袋帮父亲拉车。以后.他又独自一人吃力地拉着车子,汗水一滴一滴洒在路上。
生活再艰难,小马也要下棋。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象棋被当做“封资修”.棋社停止了活动.本可以稳稳当当进少年队的马迎选却无棋可下了。几年后,象棋被解禁了,小马也高中毕业了,1974年,他到正阳县大林公社林场当了一名知青。知青生活简单乏味.除了重体力劳动还是重体力劳动。马迎选浑浑噩噩地活着。
一天,马迎选收到了师傅任振远的信。任师傅告诫小马:你的天赋就是下棋,棋就是你的生命,你不能浪费生命,不能把棋丢掉。师傅还透露说,全国象棋比赛有望恢复。这封信像是一针强心剂。使马迎选复活了。他又玩儿命似的研究起象棋来。
1978年底,马迎选随最后一批知青返城,在郑州市第二建筑公司第二施工处当了一名混凝土工。工作不算好,生活却有了保障。马迎选全身心地投入到象棋世界之中。他钻研古谱,拆解新谱,在棋盘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研究的士角炮布局,被特级大师李来群用在当年的全国赛上,很有威力。由此,他棋艺生涯的高潮到来了。
1980年,马迎选获河南省象棋个人赛冠军。
1982年5月,武汉全国象棋团体赛,马迎选在第一台取得第8名。为此,《鹿城棋苑》杂志专门发表了评论“一匹惹人注目的“小马驹”——河南小将马迎选中局风格剪影”。评论说:如果有人把河南队比做“黑马”的话,那么,取得在今年全国中国象棋团体赛第一台前9名的河南小将马迎选则是一匹“小马驹”。前9名中,胡荣华、杨官璘两人是大名鼎鼎的特级大师,李来群、王秉国、柳大华、陈孝坤、郭长顺、钱洪发6人均是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大师,惟一没有“头衔”的是小马。马迎选,名不见经传,在上述9人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只是近几年才在全国棋坛上跃跃欲试.砥砺锋芒。
同年,马迎选获中南5省个人赛亚军。
1984年4月,合肥全国团体赛上,马迎选等4名业余选手组成的河南队获全国团体赛第8名。被棋界评述为:“这是历年来第一个非专业队进入前8名,令人刮目相看。”同年10月,在广州全国象棋个人赛上,马迎选获第14名,被授予候补中国象棋大师。1992年,国家体委又规定全国个人赛前16名可获得大师称号。于是,马迎选成了大师。这是后话。
80年代初,是马迎选的顺境,好事不断。1982年7月,他和同是回族的杨爱珍喜结连理。次年,又喜得贵子。马迎选给儿子取名“棋”,可见他对象棋的钟爱和痴迷。妻子杨爱珍虽是普通女工.但人厚道、懂事,把孩子和家务活都包揽了,让丈夫一心一意下棋。
马迎选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最不如意的就是工作。整天在轰隆隆的建筑工地上搅拌水泥,脏累不说、喧闹和噪音弄得他没有一点儿心思摆弄棋。棋下到这一步,不研究理论,不与高手交往,很难长棋。可是,省内以无几人是对手.出外学习向高于讨教,一无时间,二无财力。最让马迎选难过的是参加全国比赛还需要自己向单位请事假,还需要自己掏腰包。因为出师无名.建筑公司无法报销;又因为是业余选手,不归体委管理,体委也不报销。所以,马迎选和队友参赛从来都是坐硬座火车,省钱。说起来,不少人都遗憾。河南一个大省,八九千万人口,竟养不起一个专业棋队?其实,象棋是最省钱或最少花钱的一个项目。如果说成绩不好,1984年河南4名业余选手就取得过全国团体赛第8名的成绩,不孬了,总不能让业余选手拿第1名吧,那么,众多专业棋队怎么办?进不了专业队是马迎选多年的一块心病。
大师又是幸运的。由于在1984年的全国团体赛上有出色表现,马迎选同时被陕西省体委、甘肃省体委、解放军队看中,都希望他加盟。成为专业棋手,是马迎选人生的一个宿愿,自懂事后.他都在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可梦想成真之际,他却处在矛盾之中。熟悉马迎选的人都知道,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他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很希望为河南队争光;再者,他已是有家有小的人了,长年在外如何是好。考虑再三,马迎选选择了穿军装。32岁这年,他成为总后驻豫某部的一名志愿兵。虽是半专业棋手,可人仍在河南。
1988年,他获得全军象棋赛冠军。以后多次代表解放军队参加全国赛,战功赫赫。
实事求是说,马迎选是个象棋天才。他热爱象棋,视象棋为生命,把象棋当做至高无上的理想彼岸。他常说:棋手坐到棋盘前,犹如战士到了战场上,不玩命不行。他下棋极认真,从不让棋,让子棋也如此。他还说,一个棋手累死在棋盘上无尚光荣。他一打谱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句话不说,一支接一支抽烟,一天3盒烟。而象棋之外,他懂得的却很少很少。他精通棋理,看上十步八步棋小菜一碟,棋之外他却不谙世理,一步两步都看不透彻,显得幼稚、浅薄,甚至愚蠢。他性格直率,不善交际,说话直露,易得罪人,尤其是不会巴结领导,投机钻营。1982年是他成绩最好的一年.全国团体赛第一台第8名,已取得参加当年成都个人赛的资格,但是,后来却被无缘无故取消了这一资格。原来,省体委一负责棋类的干部向国家体委汇报说,马迎选下棋“挂彩”。事实是马迎选和几个棋友闹着玩,谁输了谁请吃烩面。一碗烩面4元钱,却让马迎选失去了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而知底细的人都明晓这是出于门户之见.是想让平日对马迎选厚爱的省体委专职教练庞凤元难堪。
这件事对马迎选刺激很大。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使得他要么什么都不想,一门心思下棋,要么什么都想不开,钻牛角尖。用他妻子的话说:迎选心最小,遇事犟筋。
1989年,部队从志愿兵、优秀班长中提干,本来大有希望的马迎选却因种种原因落选了。马迎选也失望了。
由于年龄的关系,部队安排马迎选1991年底转业。正当马迎选四处寻觅安身之处时,一个电话又把马迎选召回部队,参加总后1992年棋牌赛。马迎选获得棋牌赛象棋第一名。
1992年底,马迎选所在部队要整编,他又一次面临转业。此时他已39岁,除了下棋,还能干什么呢?妻子杨爱珍所在的食品总厂,多年来不景气,工资都难发,下岗也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他多年下棋,没有“外快”.家庭经济不宽裕,凑钱买了一小套住房后,日子过得紧紧张张。父母年事已高,弟弟的生意还要他帮忙。愁上加愁,马迎选陷入了苦闷之中。他经常喝酒,酒量又很大,一斤不醉。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经部队同意代表河南队参加199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的。其实,此时的他已不能忍受长期以来的压力了,而突如其来的各种负担此时又同时落在他的肩头,他已有病灶了,精神病灶。然而,他本人并不知道,亲人和朋友也不会住这方面想。中国人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结果,在高强度的大赛上,该和的棋没和,该赢的棋没赢,就成了导火索,他的病灶爆发了,以至于后来他选择了自我了断。
象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拥护爱好却不能着魔,否则不仅棋下不好,还伤身体!我们怀念马迎选大师,也希望更多的棋人在棋中感悟出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