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朱老总元帅临终时,心中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寻找当年,在金沙江畔救过他的老妇人刘元珍,并亲自表达感谢。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朱老总临终都还记挂?心愿又是否能顺利实现呢?
1922年的春天,唐继尧的部队紧追不舍,朱老总的队伍几乎要撑不住了。
原本浩浩荡荡的队伍,眼下只剩下二十来个人。
朱老总的右臂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伤口又疼,烧得他整个人都没了力气,火烤着皮肉,烧得他直冒虚汗,差点撑不住。
这样下去早晚会命丧沙场,他的眼前是大江,但前方就有渡口,只要过了金沙江,自己或许就能稍微喘口气。
挣扎着让队伍朝陶家渡口赶去,只是自己心里也没底——江上什么都看不见,空荡荡的,没有船,也没有人影。
就在大家以为没有希望时,突然一个警卫员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告诉他,前方有人,仔细询问过了,那人正是袍哥的头儿,雷云飞。
得知朱老总要到这里,专门安排了船,能帮我们渡过金沙江的。
听警卫员这么一说,朱老总眼睛一亮,终于听到了希望的声音。
这个雷云飞的名字朱老总倒是听说过,在当地混得挺响,江湖地位不低。
队伍加快了脚步,终于抵达了渡口,水面上浮着一只小船,顺风而来,船上的人正是雷云飞以及来接应的弟兄。
朱老总松了口气,带着队伍上了船。
船上的水面波光粼粼,划破了寂静,船桨轻轻一划,船开始缓缓漂移,朱老总闭上眼睛,感受到这段急需生还的路程,终于开始变得安全,队伍终于能喘口气了。
朱老总仍然高烧不退,右臂的伤痛几乎让他无法承受,心里多了几分踏实。
只要过了金沙江,便能暂时摆脱追兵,船桨不断劈开水面,朱老总的身体随着摇晃起伏,心里对雷云飞和他的弟兄充满了感激,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船终于把队伍带到了对岸,朱老总的内心却涌上一股无言的感动。
心里默默地想着:“如果没有雷家夫妇的帮忙,今天我也许就死在江边了。”
朱老总的队伍暂时安全后,被雷云飞带到了他藏匿的山寨里。
这是一个藏匿在群山中的地方,远离战火,隐秘得像是一个小世界。
雷云飞的寨子四周被山脉环绕,江湖中人都知道,这个地方的安全程度极高,雷云飞在当地有着强大的网络和影响力,做事也非常稳妥。
朱老总的伤,也在这里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刘元珍——雷云飞的妻子,更是亲自给朱老总照顾。
他们夫妻俩用心的照料,让朱老总渐渐恢复了些许体力。
每当朱老总略有清醒的时候,都会感慨:“若不是雷家夫妇的帮助,我早就死在路上了”,无论他说多少感谢的话,雷云飞和刘元珍,始终都只是笑着摆摆手,显得十分低调。
这段日子里,朱老总除了休息,就是和雷云飞交流。
对于天下大势,他们有着共同的见解,也有着共同的理想,晚上,雷云飞会为朱老总设宴,话语中,总是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望。
雷云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江湖人物。
也曾参与过北伐战争,经历过无数战斗的磨砺,早已看清了当时国家的困境——各地军阀割据,百姓困苦,时局不安。
在朱老总面前,他讲的,更多的是对当下的忧虑与愤慨,希望国家能够团结起来。
朱老总则在这些日子里,逐渐放下了自己的痛苦,投身到与雷云飞的深谈中。
两人开始探讨未来的道路,谈论如何结束纷争,如何让国家团结起来。
一天晚上,酒过三巡,雷云飞提出要和朱老总结为兄弟。
两人一边举杯,一边聊着梦想中的国家和未来,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临别的前一晚,刘元珍为朱老总准备了一些物品,有衣裳,有布鞋。
雷云飞更是亲自为他挑选了骏马,还安排弟兄护送,又取出一块家传玉佩,交给朱老总。
1926年春天,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传遍了整个金沙江流域。
雷云飞遭遇了暗算,死于非命,消息传来的时候,朱老总正在外地活动,一直没有忘记雷云飞,但当时局势不安,无法得知确切消息。
只是得知雷云飞不在了,心情变得沉重。
雷云飞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更是一个深得人心的江湖人物,如何也想不到他会这样突然离世。
这对雷家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
雷云飞去世后,刘元珍的处境变得更加危急,作为雷云飞的妻子,必定会成为敌人的目标,尤其是雷云飞那些曾经结下的恩怨。
面对敌人的追捕,刘元珍必须隐姓埋名,才能保全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
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刘元珍带着一些亲信和仆人,逃入了金沙江上游的一个偏远山区。
刘元珍化名李翠花,隐居在一个名叫白马的小村庄里。
白马村的居民大多是普通农民,生活贫苦,对外界的事鲜有了解,刘元珍便以寡妇身份低调过日。
她的一切都小心谨慎,生怕被敌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只有自己不出现在任何人眼前,才是安全的选择。
每当有人问起她的身世时,刘元珍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是从外地逃难过来的寡妇。
没有人知道,她曾是雷云飞的妻子,甚至连她身边的几位亲信,都已经被她隐瞒了,过去的身份。
可朱老总也并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
他想到了,雷云飞的死,会让刘元珍的生活变得艰难,因此时常派人去打听刘元珍的消息。
那时寻找一个人极其困难,尤其是刘元珍,又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
朱老总依然心急如焚,每次听到有关于刘元珍的风声,他都派人去查探。
由于刘元珍隐藏得太好,所有的消息,都被轻易地封锁,即便朱老总有心要找到她,也无法如愿。
年复一年,刘元珍始终未曾显露出踪迹,朱老总始终不敢放弃。
1976年,朱老总早已年迈,健康每况愈下,已经卧床多日的他,身体越来越虚弱。
岁月不饶人,朱老总心中,依旧有一件未了的心愿,那便是——找回当年在金沙江畔救了他的刘元珍。
1976年7月的一个下午,病重的朱老总,突然提起了刘元珍的名字,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我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见到刘元珍,她当年在金沙江畔救过我,我一直未能报答她。”
朱老总的语气很沉重,这一心愿,早已在他心头盘旋多年。
工作人员听了后,立即开始着手寻找刘元珍的下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终于在白马村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一个当地的老人提到过,村里曾有一个名叫李翠花的寡妇,看起来年纪较大,但身体硬朗,经常参与村里的集体劳动。
她的身份非常低调,但一直有人记得,她曾在几十年前提到过自己来自可能就是刘元珍。
因为每次村民们聊天体到朱老总,她总是格外关注。
工作人员随后按图索骥,在白马村的一处简陋的屋子里,找到了刘元珍。
此时的她,岁月的风霜,早已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刘元珍依旧过着平凡的日子,每天在村里忙碌,生活得简单而宁静。
经过确认,正是刘元珍。
工作人员把朱老总的心愿传达给了刘元珍,她听后,沉默了许久,抬起头,轻声说道:“朱老总已经走了,我这把老骨头就不去打扰了。”
她的话语平静,却带着一丝无奈,和对过去的释怀。
刘元珍并没有接受安排的专车,而是坚持要继续待在这个小村庄。
她说:“朱老总的心意,我已经领到了,如今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
刘元珍婉拒了接送的工作人员,表情平和,却又透出一股难言的孤独。
朱老总在病床上得知刘元珍的决定后,心里有些失落,但能理解她的选择。
曾经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过去的英雄岁月再也无法重现。
刘元珍的决定,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内心早已安放下了,那些曾经的荣耀与苦楚,只希望能度过一个平静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