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悄然出现:各种“谣言”层出不穷,紧接着又被迅速“辟谣”。这一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许多民众对未经证实的“谣言”深信不疑?
起初,当某些传闻刚刚流传时,大家或许只是一笑置之。然而,一旦相关部门出面“辟谣”,这些传闻反而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更为荒谬的是,在某些事件中,“辟谣”似乎成了变相的承认。
举两个最近的例子:一是关于某市大批外地老板跑路的传闻,二是某公司在外地设厂条件艰苦的传闻。尽管具体的地点和公司未被明确指出,但从评论区的反应来看,相信这些“谣言”的人不在少数。许多网友表示:“看到辟谣,我就知道实情了”“这下更坐实了我的猜测”。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大众并非不愿探寻真相,而是辨别谣言与真相的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民众只能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无法通过正常逻辑去甄别是非。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老师只告诉学生答案而不传授解题思路,那么学生在考试时只能凭直觉选择。心理学中也有类似观点:人们倾向于寻找符合自身预期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信念。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因为民众愚昧,而是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少。
有人认为,知识越匮乏,相信的东西越绝对。然而,这种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信息在任何时代都是珍贵的资源,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底层民众接收的信息大多来自上层,他们的思维模式、逻辑架构和价值观念也大多是在上层的塑造下形成的。
由于假话满天飞,民众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残缺不全甚至虚假失真,谣言因此得以肆意传播。那些不透露真相的“辟谣”已然成为愚弄民众的工具。具体来说,这类“辟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爱信不信式”。面对“谣言”,某些部门只是简单地回应“假的”,不再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这种敷衍的回应让人们寒心。
其次是“答非所问式”。外界关注的关键问题没有得到回应,反而给出了毫不相关的信息。虽然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真实性,但无法触及核心真相。
最后一种是“掩耳盗铃式”。例如,杭州曾传言将取消新房限购政策,相关部门回应称政策未变,但第二天却发布了取消限购的通知。这种自相矛盾的“辟谣”让人难以信服。
正如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所说:“你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当官方程式化辟谣时,民众也只能程式化回应。民众并非抵触真相,而是从未真正获取过完整的真相。唯有完整且通透的真相,才能将谣言击得粉碎。
要么把真相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要么就别把网上的议论太当回事儿。既不愿公开真相,又奢望民众深信不疑,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毕竟,真相若被捂得严严实实,信任必然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