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6岁的编程天才于行健,以942分高分入选辽宁省队,被誉为百年一遇的编程奇才。
可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天才少年,却选择跳楼自杀,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疼,救我”。
可令人不解的是,在学校的祭文中,他是“温柔、平易近人的孩子”,而在父亲的笔下,天才却成了“魔丸”。
那么,本该未来无可限量的天才少年,为何走上绝路?父亲又为对已经离世的儿子,如此刻薄?
“天才”少年的陨落
于行健的故事,让人看了心里五味杂陈,年纪轻轻就能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几乎让人觉得他就是那个天生注定要成大器的人。
他在“AI + 程序算法竞赛”中的出色表现,那时候,他的分数直接飙到497分,离满分就差了3分,这已经能说明他在编程上有多么的牛,那时候的他,简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大家都在看他,觉得他就是未来的希望。
后来,于行健在学校的重点培养下,参加了各种奥数比赛,成绩也是相当亮眼,2024年,刚上高一的他以942分的高分进入了辽宁省队,还被评为A类选手,还在全国性的奥数大赛中拿下了银牌,在奥数界有一定的地位。
可在4月1日下午16时40分,沈阳市浑南区唯美品格小区楼下传来一声惨叫,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于行健从楼顶一跃而下,倒在血泊中,19时,医生遗憾地宣布了于行健的死亡。
而在于行健父亲的“讣告”中,却是父亲对儿子满篇的尖锐,有这样一个“天才儿子”,不应该为自己的儿子离世而感到伤心吗,为什么要这样埋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父亲祭文掀起的波澜
祭文一开始,父亲满是骄傲和爱意,夸奖儿子从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还是个心地善良、充满同情心的孩子。
然而,就在这段美好的回忆后,笔锋一转,父亲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失望,他突然将行健称为“魔丸”。
看到这儿,读者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突然一阵猛然下坠——原本那个天真善良的少年,怎么就变成了父亲口中的“魔丸”?
并且有些人从学校的讣告中发现,行健在学校里是个平易近人的孩子,善良、真诚,大家都把他当做榜样,很多同学都愿意向他学习,与父亲在祭文中描述的暴躁叛逆的形象相比,这两者似乎完全不符。
那么,天行健和父母,之间有很大的问题,那么,他们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才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得与外界截然不同,究竟哪一方的讣告才是真的?
天才少年变“叛逆少年”
从小,于行健就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也许正是因为天赋太高,让于行健的性格变得有些“与众不同”,从小,他就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在他的眼里,好像永远有一种“我不屑与你们为伍”的傲气。
父亲虽然心里有些担忧,但毕竟平时工作忙,和儿子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日常里的琐事,大部分都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一心一意照顾着于行健的生活,确保他每天都能按时吃饭、学习、休息。
然而,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相反,儿子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每当有难题解决不了,或者有压力无法承受时,于行健总是把怒火发泄在母亲身上,恶语相向,不留情面。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选择忍气吞声,尽管她心里很痛,但总觉得“孩子能有这么高的智商,忍忍也就过去了。”
然而,母亲的忍让并没有让情况好转,反而让一切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开始有一天,于行健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低落,他的态度越来越消极,父母一开始以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烦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察觉到不对劲。
于行健开始频繁地向父母暗示,他不想再活在这个世界上,言语中透露着无尽的绝望与无奈,父母这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叛逆期的问题。
压块天才的最后稻草
2025年刚刚开始,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给于行健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原本他以为,自己这一路的成功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想到在那场决定命运的奥数竞赛中,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当他看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仅仅排在第十名!这个曾经在奥数赛场上叱诧风云、无往不利的“天才”,如今却和前面几位选手的差距大得出奇,尤其和第一名相比,足足差了整整300分,这一切的打击,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更可怕的是,这场比赛是省队选拔赛,只挑选前七名选手去参加后续的比赛,而他落到了第十名,几乎等于和后续的比赛说再见,这不仅意味着他错失了这个重要的机会,还打破了他长期以来的自信和骄傲,在赛后的每一天,他同学透露于行健经常躲在房间里偷偷哭泣。
他习惯了被大家称作“天才”,习惯了站在聚光灯下,得到了无数的掌声与认可,可一夜之间,他从众人眼中的焦点,变成了那个在角落里默默承受失败的“失败者”,这一刻,他的内心彻底崩塌了,感觉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这场比赛让他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带着普通人的缺点和不足,这个残酷的事实,让他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怀疑当中。
更让他痛苦的是,这次失败让他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是最强的选手,在比赛中也可能因一个小小的失误而一蹶不振,信息奥赛不仅考验选手的知识储备,更加考验临场的心理素质,一次失误,足以将一切付之东流。
而于行健,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对任何瑕疵都不容忍,这次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他自尊心的底线,让他从“天才”瞬间变成了一个满是缺点和不足的普通人。
于是接受不了自己失败的于行健,在4月1日这天,选择翘课自杀,而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疼,救我”。
结言
每个不小心跌倒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阶段——怀疑、挣扎、迷茫,甚至自责。而于行健也在这个阶段,苦苦挣扎,无法自拔,但他心里也知道,不能永远被失败困住,不能让这次的挫败定义自己的一生。
自己必须找回曾经那个充满斗志和信心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才能打破眼前的困境,重新迎接新的挑战,毕竟,失败并不代表结束,反而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