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曾经是跑者心中的圣地,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象征。然而,如今它似乎正在逐渐变味,从一场纯粹的自我对话,沦为一场社交表演。
社交异化:跑步的“表演艺术”社交媒体的兴起,让马拉松从一项运动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朋友圈里,晒一晒成绩,晒一晒奖牌,晒一晒赛道自拍,好像成了跑马拉松的“必修课程”。跑者们为了在社交平台上“赢得关注”,不惜在赛道上频繁停留,完全不顾及其他跑者的感受。这种现象背后,是赛事之间存在的鄙视链所催生出来的身份方面的焦虑。全马选手看不起半马选手,半马选手又瞧不上欢乐跑的人。跑步本应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挑战,却在社交的浪潮中变得功利起来。

马拉松的报名费,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几十元,飙升到现在的两三百元,甚至更多。外地的参赛者,还要承担交通,住宿装备等隐性的支出。一场马拉松跑下来,成本高达数千元,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过高昂的费用并没有换来与之相称的服务。补给站的混乱、赞助商广告的轰炸,让跑者的体验大打折扣。更让人无奈的是,中签率走低,与公益名额炒卖并存的这种畸形生态。一些热门马拉松的,公益名额,被炒到了2000元以上,这使普通跑者望而却步。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但是商家却鼓吹“人人都能跑马”,这种危险的叙事,让许多跑者盲目跟风。数据显示,超60%的跑者因备赛过度训练,导致伤病。在日本跑者通常月跑量达到200公里,才敢报名马拉松,这种敬畏之心,值得我们学习。跑步本应是为了健康,却在商家的包装下,成了一种“养生陷阱”。
城市困局:全民狂欢与市民权益的冲突马拉松赛事,十分地火爆,这使得城市陷入了一场,全民的狂欢。不过在这种狂欢的背后,市民的权益却遭受到了损害。赛事期间,居民被逼迫绕行,并且赛道垃圾的清理,也变成了难题。一次性补给品的浪费情形,极为地严重,许多跑者在补给站抢水之时,发生了混战,却把大量补给品丢弃在了赛道上。城市的营销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博弈,让马拉松赛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马拉松的训练,也变得越来越功利。LSD长距离慢跑)、间歇跑等训练方式,沦为打卡任务。跑者们为了追求PB(个人最佳成绩),陷入了“无快乐跑者”的困境。跑步本应是一场旅程,却在KPI式的训练中,失去了原本的乐趣。
破局方向:重构马拉松的“第三种可能”面对马拉松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项运动的本质价值。赛事设计,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夜间荧光跑、古城墙定向赛、乡村稻田马拉松等。服务也可以进一步升级,按配速分区的“沉浸式补给站”,让跑者有更好的体验。

对于跑者而言,发起“无手机马拉松”,(轻松愉快地)禁止在赛道上拍照,让跑者能够全身心地专注于自身的身体感知。推广“健康跑者认证”,需提交体检报告以及训练日志,以此让跑步重新回归到健康的状态。
当马拉松从自我对话变成社会表演,每一公里都是对初心的背叛。跑步不应是时代的止痛药,而应回归脚步触地的纯粹快乐。你认为马拉松该如何回归它的本质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