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担任沈阳军区第一政委的廖汉生被免职后,调北京休养。对此,他早在2年前就已经有心理准备。
自1980年上级将他从南京军区调任沈阳军区时,认为到沈阳军区工作2年就该退下来,不如留在南京军区。如果不行,退下来也可以。上级没有同意,最终还是服从命令。

1982年,他与另外9个军区3个司令和8位政委同时免职,由比他们年轻许多到将领接任。
在退下来之前,上级曾经考虑他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或者总政部任职,可他一一都婉拒了。
1957年,他担任过南京军区学院院长,干3年后调离。对重新干院长,认为自己未必比那时候强。
至于到总政,会给安排一个什么职务,大概是总政副主任。
此时虽然,还没有召开十二大,也没有选举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成员。但对总政部主任一职的人选已经定了。上级曾经一开始让陈丕显出任总政主任,余秋里担任政法委书记。余秋里考虑自身情况,希望回军队工作,上级将两人职务调整一下。
是不是因余秋里要担任总政主任,他才不愿到职呢?

余秋里在战争时期,长期在廖汉生领导下工作。余秋里虽然是红6军团出身,可2军团与6军团会师后,他就被抽调去2军团6师担任团政委加强政治工作。此时的廖汉生是6师政委。
解放战争时,廖汉生担任西北野战军1纵政委,余秋里担任下辖旅政委、军副政委。
不过,到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在各方面的成绩很突出,早早提拔为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比廖汉生担任大军区正职还早。
1958年,余秋里离开军队转入石油部,石油大会战解决我国用油问题,而且成为地方和军队学习的标兵。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负责国务院领导抓经济工作。1975年,被任命为副总理。此时的廖汉生担任南京军区政委,俩人职务上已经不一样了。

1982年,军委要换届,领导班子成员也是提前拟定的。作为在大军区任职上,不可能不知道。
实际上,廖汉生并非因为老部下要当主任而选择退下来。
他不愿干机关工作,从履历上可以看得出来,长期担任政委职务。抗战时期,上级让他担任358旅政治部主任,他都让出去了,让金如柏担任,自己宁愿到团里担任政委。解放后,上级让他从1军政委调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也是婉拒的,但西北军区干部好,虽然答应了,也有条件,让冼恒汉当副主任,冼恒汉过去长期担任政治部主任,对具体工作非常熟悉。
早在1980年,上级调他到沈阳军区时,他就多次表态让自己退下来,或者留南京干2年。去沈阳军区工作2年,还没有熟悉环境就可以退下来了,不利于部队建设。上级没有采纳,在此后的2年里,多次向军委首长提出退下来,推荐年轻的干部接替工作。

1982年干部年轻化号召即将实施,作为已经71岁的他,无论是年龄,还是精力都不如此前,上级同意他退下来。
离开军队一线,本以为可以清闲下来,1983年当选为人大副委员长,开始另一个领域的工作,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