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南方日报》第YC03版:云浮观察·聚焦刊文
《罗定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推动武术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全文如下
↓↓↓
古韵与现代交融,丰饶物产与特色产业互为支撑,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罗定。跨越两千年历史,这座文化名城不仅沉淀了深厚底蕴,还藏着昂扬的功夫魂,适逢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罗定于2023年启动创建“全国武术之乡”。
文化育人,武术健体。两年多来,罗定把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既培训武术人才培养,又积极举办赛事,更推动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一点一滴为创建工作夯实基础。

罗定市武术协会已创立近40个武术分会及训练基地,覆盖全市镇街。图为武术爱好者训练中。梁子活 摄
大型比赛屡获佳绩,彰显着罗定打造“武术之乡”最新成果。近日,“活力南禅荔·武动大湾区”2025粤港澳大湾区武术精英大赛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飞鸿馆举行,全国201支武术队伍齐聚一堂,罗定市武术协会派出精锐队伍参赛,以昂扬斗志勇创佳绩。这座“能文能武”的历史名城,正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新故事。
唤醒武术基因
3月下旬,罗定一场专题座谈会引起了“武林人士”的热议。会议聚焦全面推进全国武术之乡创建工作,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当前,罗定市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建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取得实效。”会议之后,罗定有关部门、武术协会等形成了共识。
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当前罗定市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缘何要将这一传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源于文化基因的再表达。据罗定武术协会常务秘书长梁永健介绍,罗定历来崇文尚武,历代文官武将辈出,从唐朝起罗定武将就颇有名声,尤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民间练武之风盛行,本地很多武艺高强者都创办有自己的武馆和舞狮队,其中不乏佼佼者。时至如今,罗定还有不少知名的地方拳种,如梁家拳等,舞狮也仍有不小的名气。
——源于文化资源当代唤醒。今年2月,全面振兴罗定动员大会召开,发出了全市上下要坚定扛起“大块头要有大担当”“大块头要有大作为”的动员令。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铸魂,武术作为罗定的文化基因之一,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精神认同,既是民众所爱,又是传播资源。
——源于城市品牌的塑造传播。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罗定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步成为罗定城市名片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当全民习武的热潮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个体与城市共同进步的故事得以书写。“以前孩子喜欢玩手机,也比较胆小内向,习武后,我家孩子整个人都更有朝气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倍感欣慰。”陪着孩子来练武的家长深有感触。
以武为媒擦亮城市名片
2024年中国龙狮公开赛(湖北黄石站)上,来自罗定市的星威龙狮总会醒狮队以出色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南狮高桩自选套路比赛项目金奖。这支醒狮队不仅拿到了最高分,还凭借俏皮灵活的表现在短视频平台火了一把,“萌翻”了无数观众。
舞狮,是武术和艺术的再融合,其步法、身法、手法无不从传统武术中汲取养分。尤其是近年来,在罗定市武术协会的推动下,舞龙舞狮运动名气日益增长,成为罗定的一张文化名片。
为城市赢得荣誉的故事不止于此。3月末,在佛山市南海区,一场齐聚全国各地武术高手的盛会——“活力南禅荔·武动大湾区”2025粤港澳大湾区武术精英大赛在这里举行,以武会友,切磋技艺。
比赛中,罗定市武术协会派出7支精锐队伍参加,最终斩获集体项目的金杯1座、铜杯1座,个人项目的金牌28枚、银牌10枚和铜牌7枚。自由搏击项目上,罗定的亮眼表现更成为全场焦点,获金牌4枚和银牌4枚。
一招一式,尽显罗定武术文化魅力。“此次成绩是全体队员勤学苦练的结晶,更是罗定武术传承的生动注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武为媒,深化湾区交流,为助力罗定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添姿增彩,为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贡献力量!”罗定市武术协会会长梁家健很是激动。
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是罗定蓄力多年的心愿。这植根于历史底蕴,得益于传承实力——罗定武术根基深厚,是岭南武术文化重镇,习武之风绵延千年,民间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
在武术复兴的过程中,罗定武术协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梁家健看来,武术早已不单是“术”,更是一种文化。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武术正释放着强劲的文化活力与无穷的肢体语言魅力。
据统计,罗定市武术协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岭南狮王之王”“梁方伍杯”“英雄传说”等10多场大型武术赛事,组织参与省内外大赛并荣获1000多枚金奖牌。同时,协会还培养出100多名国家级裁判员以及1000多名国家武术段位人员。目前,罗定市武术协会已创立近40个武术分会及训练基地,覆盖全市镇街,协会成员总数达1500多人。
推动传统武术创造性转化
走入罗定的大小公园,总能看见不少打拳运动的中老年人;校园里,少年拳术朝气蓬勃;社区中,太极剑法刚柔并济,国际赛场上,罗定健儿不断斩获佳绩,崇德尚武之风拂遍罗定。
腿脚变幻、背脊挺直、快速出拳、呼声整齐……大小武馆和训练基地里,一幕幕“武”动罗定的生动景象,既是对全民健康事业的响应,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积极实践。
摒弃“博物馆式保存”,推动武术融入生活场景。近年来,罗定市高度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罗定市武术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武术人才培养、赛事举办和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注重活态传承,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近年来,罗定市武术协会以“武术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为依托,建立起覆盖全市21个镇街的武术分会及训练基地,培养出千余名国家级武术人才。通过“岭南狮王之王争霸赛”等品牌赛事,武术从单纯的“强身技”,转变为亮眼的“城市名片”,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武术训练活动,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众搭建习武和交流的平台,让练拳习武在罗定蔚然成风。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又逢体重管理年的热潮,当地校园每日运动2小时理念兴起,罗定武术协会的会员们对当下充满了信心。据梁永健透露,协会谋划在今年夏天举行一场“万人齐打梁家拳”的活动。
展望未来,罗定正以创建武术之乡为契机,推动武术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借鉴“非遗+产业”模式,开发武术研学、赛事旅游等新业态,使其成为文旅经济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强武术文化理论研究,挖掘本土武术名家的历史遗产,构建具有罗定特色的武术话语体系,让武术融入当下生活。
■ 观察
创建全国武术之乡,罗定要向佛山学什么?
“龙乡”罗定,古称泷州,人杰地灵,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广东唯一拥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是岭南海陆“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之一,更是广东进出大西南地区的重要门户。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形成了罗定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宝贵的人文财富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从政策扶持到校园课堂,从文旅融合到全民参与,罗定正以全国武术之乡的创建为名,书写一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鲜活实践。这座城市的探索,折射出传统文化振兴的深层命题: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细数佛山武术的兴盛,与其商业重镇的历史密不可分,其传统拳种和非遗传承上有较好的优势,“武术进校园”刮起了咏春风。这启示罗定,传统文化振兴不是“博物馆式的保存”或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其当代价值:小学的课间操时间、社区广场上的太极推手、大小活动的表演……要让武术“生活化”渗透进罗定的更多角落。
佛山武术借《叶问》电影走向世界,罗定亦可探索武术与影视、电竞等跨界联动,用纪录片、短视频灯现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此外,还要回答三个问题:如何找到罗定武术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怎样让群众从“被动员”转向“主动传承”?如何利用政策助力传播,在全国武术之乡建设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答案不仅在拳脚之间,而在城市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之中。毕竟,真正的“武术之乡”,就在百姓的生活里。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