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漂的秘籍便是:定点注水、水位中等、水线细而缓、臂定手稳,茶叶悬浮至碗沿后盖盖。碗里的水只和底层的茶毫照面,像个小山丘漂浮水上,约三四水后才会完全浸湿。

*第四水依然有部分茶叶未打湿
最勾人眼目的便是稳如泰山的臂力和纤细的水流,这不经让Y老师想起了苏廙 《十六汤品》,十六汤中有三汤着重讲述了注水的力度对茶汤的影响。
第四, 中汤,亦见夫鼓琴者也,声合中则妙;亦见磨墨者也,力合中则浓。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第五, 断脉汤,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犹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苟,恶毙宜逃。
第六,大壮汤,力士之把针,耕夫之握管,所以不能成功者,伤于粗也。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臂任其责”可见不管水线粗细,稳是基本功,断脉汤、大壮汤因水流不畅、水流过急都会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质。

水上漂是以定点注水为基础的衍生泡法,不过银针满身都是毫的特殊性质,就有了不一样的呈现形式。
那这种水线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茶漂着不湿难道只是为了好看?
工艺的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品质,好茶的象征之一便是产区同仁们那句“好茶不怕开水烫”,银针不再像我们以前一样呵着护着,起码等到90度才肯泡。

水上漂是沸水+细水流的注水方式,这就放慢了水与茶叶接触的速度,而水线在空中飞扬的同时,水温骤降8-10度不成问题,明面上看着没有变化,暗地里却婉转优雅的降了个温。
水温低对于原料娇嫩的茶总是友好的,光甜不苦,又能锁住芽头的“鲜”,且低温的茶汤对人类的味蕾的也是友好的;
如此不出Y老师所料,这应该是水上漂的目的之一“我的茶不怕开水烫,味道还好得很!”

*水上漂泡法
银针毫多,所以才漂得起来,漂得漂亮,这种片叶不沾身的泡法跟绿茶的上投法有点相似,同样针对极嫩的、有观赏性的绿茶,也是为了再次降温、怕烫伤嫩芽的做法,不过它们通常不久便会沉溺在水中,这跟白毫银针几道水依然漂浮不下又不一样。

*图源网络/绿茶上投法与银针水上漂
这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有点意思的泡法为何会受人们追捧呢?
来盘一盘茶漂在水上的目的和好处:
1. 由于前三四水茶毫只和水接触,显而易见的当然是茶耐泡咯!
2. 毫香从底层蔓延而上扑面而来,这样泡茶当然是香香的啦!
3. 先干后湿的湿身路径,也为茶汤增加也了层次变化。
4. 这慢悠悠的姿态,有着充足的浸泡时间,如此想把茶泡坏了可太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