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信力的下降绝对不是一件事造成的。
6月27日一网友发文,文中的内容又一次刷新了警察公信力的底线,这件民警涉嫌性侵女子的案件,吸引了多方媒体和网友的注意力。
发帖人的寥寥数百字,却让人觉得字字诛心,女子在2022年1月被强行侵犯,强奸她的人是扬州市蒋王派出所的一位民警王某。

在受到侵犯之后,女子选择了报警保护自己,只是她没有想到,到了警局之后,伤害她的人就在她面前站着,并且办案民警留给了俩人独处的空间,这让她的内心觉得无助又惶恐。
在独处的过程中,男子不断的试探她想要多少钱,准备和她私了,但是女子并不想这样放过他,坚持要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接下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没有任何沟通合理的情况下,男子伙同派出所的同事没收了女子的手机,为的就是查看她的手机里有没有留下侵犯人的信息记录,换句话说就是在销毁证据。
女子的相册和社交平台都被翻遍之后,一无所获的男子及其所在单位,审问了女子长达十二小时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里,只有女子一个人面对这一切,她想要联系自己家人的合理请求也被拒绝了。
在审问的过程中,超过五次询问她是不是自愿和男子发生的性行为?
在连续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又改口质疑她的口供,给出的理由是:冬天穿这么厚,怎么被性侵的?

这样没有逻辑,并且专业性不强的审讯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七点,过程中一直没有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安抚情绪,反而要求受害人体谅男子。
理由是涉嫌强奸罪的民警有一个两岁的孩子,所以其他人“建议”女子和王某大事化小,俩人私下解决就可以了。
审讯过后女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起来,她被安排到了酒店休息,但是寸步不离的民警,还有不允许她锁门的要求,都证明了她在被不合理的监视着。

一直等到女子的家人赶到,她才被放走,在女子父母的面前民警承诺会继续跟进这件事,但是他们跟进的方式就是不断的骚扰女子的朋友,甚至是前男友。
询问她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比较开放,有没有发生男女关系之后,就向人索要财物的情况等等。
这样的询问话术,导致女子被隐性的冠上了“性工作者”、仙人跳的嫌疑,至此之后女子就没有再接到警方的询问,侵犯她的民警王某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置,继续在原单位上班。

直到她6月26日想起这件事,在又一次询问民警调查进度无果,还反被嘲讽:“我家是男孩子,不会被性侵”,女子这才下定决心公开一切。
这件事因为涉及到公职人员的公信力,不止网友非常关注,有关部门和媒体也想要向女子求证她所说的是否属实。
面对媒体的询问,女子再三肯定自己所说的都是事实。而涉事民警王某已经在女子选择维权之后,被调离了蒋王派出所。

不过因为女子并没有出具有效的证据,只有文字类的描述,部分网友对于她所说的情况也提出了一个疑点。
中间相隔了一年多的时间,女子在这之前就没有想通过网络的力量揭露对方吗?
一年多的时间,会让很多原本有利于她的证据都消失,她越早选择在媒体上公布,不应该是更有利吗?

同样的,蒋王派出所的行为也值得怀疑,如果女子说的是假的,那么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调离一个无辜的民警,反而可以拿出审讯时的录像证据,绝对比女子的文字证据要来的有效,还能挽回警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这些能够澄清形象的行为,派出所都没有做,只是选择了调离当事人,给人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
更可怕的是,这件事属实的话,他们对于涉嫌强奸的民警仅仅是调离处置,连工作都没有丢失,这可真是一个铁饭碗。

在女子对于事件的补充中,扬州市公安局民警那一句:受害女子的反抗不够激烈和反抗不明显。直接将网友的怒火带到了新的高度。
很多的案件中,我们对于受害者的形象要求的过于完美,她不能有一点的瑕疵,她要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还能够遵循每一条法律,并且她在受到伤害前不能做任何有争议的事,不然就会被冠上“活该”“她也不是一个好东西”等头衔。
什么叫反抗激烈?如果拿起手边的硬物砸了他,不小心砸成了脑瘫,砸死了人,是不是又能被定义为伤人,是不是还需要女子来承担责任?
如果女子说的属实,那么作为受害者的她,能够保护自己不遭受更大的伤害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她的身上呢,在绝大多数的案件当中,任何为实施者找理由的,都是在为罪犯开脱,是在共情罪犯。
强奸就是强奸,不会因为受害者的反抗力度而改变事实,“反抗不激烈”是非常不专业,并且侮辱警察这一职业的错误言论。

现在要调查的是女子所说的是否属实,如果属实的话应该对实施性侵犯的民警王某采取法律措施,同时对女子进行审讯,以及引导她承认是自愿行为的民警也该接受处罚。
目前当地纪委已经介入调查,女子或者民警,一定会有一方受到处罚,不论是女子利于舆论诽谤公职人员,还是民警知法犯法,派出所全员包庇犯罪嫌疑人,哪一个结果都不是大家想看到的。

原本这样的事情不该发生,警察应该是保护人民的,而不是伤害人民的,而人民更不该是利于舆论,恶意引导流言的。
警察的公信力不是依靠堵着一个人的嘴就能树立起来的,发现老鼠屎的时候,不应该是将它藏在粥里,这样没人敢去喝那一碗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