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军是解放后成立的一支部队,虽然番号新,可部队是老部队,由44军130师与45军134师和135师合并组建而来,首任军长丁盛。

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就是7纵和8纵的主力师,如今合并在一起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尤其是130师和135师最为突出。部队合并后派往朝鲜战场,参加金城战役,取得不小成绩。
54军的战斗作风很硬,这离不开军长丁盛治军有方。他的治军理念很简单:能者上,不能者调。团级军事主官被他多次调整,有些资历虽然老,可长期做机关,经验不足就平级调动。他批评多,表扬少,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要挨批。
部队的战斗作风和治军理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指战员,有些指挥员让丁盛很满意,也为培养他们到合适的位置而努力。像副军长韦统泰被看中,能当军长,对他进行“保护”。
1938年,学生出身的韦统泰奔向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39年,抗大总校到敌后办学时,前往晋察冀一分区二科当侦查参谋,后又调任25团侦查参谋。后来随着战斗经验积累,提拔为股长、团参谋长等职。

抗战结束后,上级命令他以团长的身份,组成一个团的干部架子,奔赴东北。抵达冀热辽军区后,又奔赴锦州。这里来了各根据地部队,经过整编后,他编入丁盛麾下。在此后的作战中,丁盛是看着韦统泰成长起来的从副团长、到团长。
新中国成立后,从师参谋长到副师长、130师师长。这是邓华7纵的主力师,战斗力强。1957年,韦统泰调任54军副军长,抓军事工作和部队行政管理。1959年部队接到命令进入西藏平叛,抽调130师前往,丁盛为指挥,韦统泰为副指挥。
在工作上,韦统泰与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接触很多,作战方面、组织能力方面、以及治军都留下深刻印象。

1962年,平叛结束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想调韦统泰到西藏工作。丁盛直接了当说不行。
从级别上来说,张国华作为大军区司令员,而且还是中将,都是高于他的。丁盛是怎么考虑的?丁盛把韦统泰作为军长的接班人培养。
韦统泰不仅有文化,也年轻,而且善于动脑筋,作战果断。而且负责54军军事工作,对部队非常熟悉。自己不能在军长的位置上一直干下去,迟早有一天调离。那谁来接替54军工作,认为韦统泰最合适。
54军在建制上隶属于成都军区,并不直接隶属西藏军区。

为了不驳对方的面子,除韦统泰之外,谁都可以调走,也答应让另一位副军长赵文进去西藏军区。说他艰苦朴素,积极工作,就是文化程度有点低。
1964年,丁盛被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任命韦统泰为54军军长。也算是完成丁盛的心愿。韦统泰在54军担任军长5年。1969年离开,调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几个月后,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从主官作战和军事训练上调任国防工业,直到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