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月报第一期:2025年,政策与产业如何起飞?

科技生活秀 2025-03-04 13:44:43

飞机的轰鸣声划破笼罩在山间的晨雾,一架小型无人机轻盈降落到指定区域,带来了村里急需的药品。

而就在不远处,孩子们抬头看着春晚中亮相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满脸新奇地讨论着这种“会飞的汽车”。

低空飞行,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画面,如今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憧憬的新经济形态,但背后也有很多争议和疑问:它真的能给我们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吗?

有哪些难关又必须突破?

今天,我们就围绕低空经济的政策、技术、场景和资本发展,聊一聊这个正被广泛热议的新领域。

如何通过政策助力低空经济起飞?

从中央到地方的布局解读

低空经济要发展,政策是决定性的钥匙。

没有政策突破,就像航空器没有飞行许可,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纸面设计上。

2024年底,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

听起来或许很官方,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负责低空经济发展的机构。

从中央统筹政策到地方细化落地的链条,正在逐渐清晰。

比如广州正式推出《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明确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应用场景等具体内容。

这类地方性政策不仅能帮助构建法律框架,还能吸引企业创新,并推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而政策层面的突破,正好应对了低空空域管控的“痛点”。

低空经济需要宽松的空域开放环境,但之前空域基本都由军方和民航局“划地为界”。

如果没有统一的空域管理,比如无人机可能不被允许飞行或飞行过程中受限,这样不仅效率低下,也会制约商业模式的实现。

除了空域,还有适航认证也在提速。

这两年,国内已有多家公司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资质,这些看似复杂的过程,其实意味着低空经济离实际商业化又近了一步。

政府逐渐加码政策支持,让这个行业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低空经济的技术攻关:电池、电机与低空航行系统的突破

再美的蓝图,也需要技术作为支撑。

说白了,你得让能飞的东西飞得更安全、更远、更便宜。

就拿电池来说,现在大多数eVTOL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只有几十分钟,运送距离短、负载量小,这显然无法满足“空中交通”的需求。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平均能量密度大概是200Wh/kg,而eVTOL的起步要求是400Wh/kg。

但现实是,目前大多数电池产品只能勉强达到285Wh/kg。

所以业内很多企业正在联合攻关,让电池既轻又能储存更多能量。

再来说说推进系统。

飞机想要便捷起降,对电机的要求远比普通场景高得多。

电机不仅要重量轻,功率密度也要足够大,还得轻松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比如高空低温或者酷暑时高速运转。

目前,包括永磁电机和超导电机等技术路线,都被认为是值得期待的突破方向。

另一个大的难关是低空航行系统。

低空飞行器多了之后,天上不会再安静,飞行器如何避开彼此、找到最佳航线,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现在,国内已经在试点城市搭建了低空飞行管理平台,但想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立体交通网”,各种信息系统的同步建设和标准化还需要时间。

这背后涉及到通信、导航、监视、空域管理等方方面面。

对比陆地交通的完备体系,低空飞行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

场景发展从“货”到“人”:低空经济如何真正落地?

低空经济的魅力,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应用场景的创新与实现。

落地并不容易。

在当下,低空飞行场景更多的是围绕物流展开。

这一点,很多地方已经在行动,比如用无人机送医药、运快递。

从政策和市场需求来看,这条“先货后人”的发展路径是符合逻辑的:货物运输相对安全,出错成本低,更容易积累经验。

如果能进一步实现城市间的无缝连接、即送即达,将会极大提升物流行业的效率。

比如,中国邮政已经和一些无人机企业展开战略合作,正着手打造低空物流网络。

而在人们更为关心的“空中客运”领域,挑战远比想象中多。

eVTOL虽然可以短途载客,但前期研发、运营的成本都很高;再加上人们对空中安全性的担忧,以及配套法规的不完善,短时间内也许很难普及。

不过,好消息是,一些载人试点已经拉开了帷幕。

上海的黄浦江沿线,杭州的西湖景区,未来可能会正式推出eVTOL观光线路。

虽然可能只是一次高空欣赏夜景的体验,但这无疑是实现商用的重要一步。

资本如何看低空经济: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热点透视

低空经济的风口不仅吸引了技术专家,也让投资人趋之若鹜。

过去的一年,这个领域的融资新闻屡见不鲜,不少优秀的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都获得了大额投资。

资本为什么这么看好低空经济?

从宏观层面来说,它被视为国家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这几年空域管理、适航认证等关键环节的提速,给了市场一个强烈信号——低空经济真的是政策鼓励的方向。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已经从盲目追逐热度,逐渐转向更专业、理性的投资。

现在,一级市场开始倾向于投资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公司,比如能够攻克固态电池技术瓶颈的企业,或者是开发复杂飞行器系统的团队。

对二级市场来说,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虽有波动,但只要布局精准,也许未来真的会爆发。

飞行器从地面升上天,不仅是物理上的飞跃,更是产业与生活方式的革新。

低空经济的故事还只是开头,仍然需要大量投入与探索。

未来某一天,当我们真正能通过空中交通出差、旅行、送货时,我们的视角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说曾经的高铁改变了时速300公里范围内的经济圈,那么低空经济,可能会真正解决“立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不过,正如一位政策专家说的那样:技术、场景和资本各自突破固然重要,但低空经济真正的智慧,还在于其能否在技术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未来如何飞,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一切。

0 阅读:6

科技生活秀

简介:分享科技,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