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福州市消防条例》下月起施行
电动车停放场所应安装火灾报警器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检查人员检查灭火器。(福州消防供图)
记者25日从福州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修订的《福州市消防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为推进福州市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消防重点更加明确
《条例》分为6章共51条,包括总则、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与监督、法律责任及附则。根据消防体制改革和福州市消防工作实际,重点对四个方面进行规范。
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监管责任。根据上位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市县两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要求设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协调解决本区域内消防工作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针对部分领域消防安全责任模糊的情况,法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责和监督检查职责。
明确消防重点,强化防控措施。法规通过加强消防规划与建设,实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建筑的消防技防要求等规定,有效回应火灾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消防组织,强化消防力量。规定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乡镇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单位专职消防队的设立,并对政府专职消防队、乡镇专职消防队和单位专职消防队的经费保障作出规定。
强化救援调度,规范事故调查。对灭火救援与调查工作予以明确细化,进一步明确了灭火救援现场调度机制,对前往救援途中的应急豁免作出规定,设立了对因火灾扑救等造成的损害、损耗予以补偿的机制,同时对市县两级政府组织调查火灾事故的权限分工以及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调查处理火灾事故进行了规定。
“福州特色”更有保障
消防工作在于“消”更在于“防”。据介绍,此次修订《福州市消防条例》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福州市火灾防控工作的重难点问题,既考虑消防安全又兼顾民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设计,以防范化解消防安全隐患。针对福州市特有情况进行规定。
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管理。福州市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部分道路布局较复杂,里面较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传统风貌建筑,也不乏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街区承载着福州市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为此,条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防控作了专门规定,要求加强防火巡查,消防安全要纳入日常网格化管理,以及不得在其保护范围内生产、储存、经营爆炸性、易燃性等危险品。
保障工业园区的消防安全。工业园区内通常有大量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火灾风险较高。据了解,福州市现有15个工业园区,特别是其中2个化工园区内一些石化企业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为了降低火灾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条例对工业园区以及园内相关企业的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应急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具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管理能力,配套建设消防救援站,督促园区内相关单位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和工艺处置队。化工园区内的单位应当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配备相关消防设施、器材,控制使用明火。单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其装置或者储存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设置自动化控制设施。
强化村(居)民自建房的消防要求。福州市城郊、乡村的群众将自建房提供他人居住或者从事生产经营的现象部分存在,且这些自建房防火条件不足,火灾隐患较大,为此,条例从面积、楼层、装修材料等方面对自建房的消防安全作出具体要求,减少火灾发生风险。条例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对自建房的防火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协助实施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村(居)民自建房提供他人居住或者从事生产经营的,单层建筑面积超过二百平方米或者单层居住人数超过三十人的建筑,每个楼层至少设立两部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经营场所设置在建筑物底层,经营场所的安全出口与住宿部分隔开;在建筑内部不得使用易燃的装修材料;不得私拉乱接电线和超负荷用电。
加强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管控。条例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作了具体规定,并规范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行为。要求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汽车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并按照要求安装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在建筑内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汽车停放、充电场所应当符合消防安全条件,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设置单独的防火分区和警示标识,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鼓励住宅区安装智能管控系统等禁止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进入电梯的设施。
特殊群体格外关护
老人、儿童是未来的我们和我们的未来。条例对老人和儿童等居住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有哪些具体措施呢?据介绍,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由于身体原因,其感知和行动能力不及常人,容易成为火灾事故的受害者,迫切需要格外关护。为此,福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守护他们的消防安全。
首先,加强靶向宣传。针对特殊群体居住生活场景的特殊性,重点开展“四提醒”:一是提醒家属明确监护人员,督促其履行日常的安全看护职责;二是提醒选用合格的电器产品,定期检查电热毯、电暖器、电动气垫床等重点设备的运行情况,防止带病运行、过载使用,并确保可燃物品与用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三是提醒安全使用燃气和明火,不卧床吸烟、不乱丢烟头,人走火先灭;四是提醒安装火灾报警等必要的简易消防设备,有条件的设置紧急呼叫或一键报警电话,提升火灾预警和应急求助能力。
其次,加强上门帮扶。依托综治、社区、网格等基层管理平台,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帮助特殊群体排查居住生活场所特别是老旧用电设备的安全状况,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指导村(居)委建立完善特殊群体“一人一档”,落实常态化的信息校准和日常关护。
再次,加强科技赋能。《条例》明确,福利院、老年人照料设施、幼儿园、学生宿舍或者午休室、未成年人校外培训机构以及托管机构等场所,即使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未要求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也应增设可联网的独立式火灾报警器。通过科技“打补丁”,提高特殊场所火灾设防标准,力争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火情,最大限度地保护特殊群体生命安全。(记者 张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