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美金到亿万身家:“1号先生”纵横江湖80年的生存智慧20个字

亦融正直云朵 2025-02-10 10:48:34



从24美金到亿万身家:“1号先生”纵横江湖80年的生存智慧,只有20个字

没有他,

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文物拍卖市场。

在全球拍卖场上,他永远坐第一排、举1号牌。

他纵横江湖80年的生存智慧,只有20个字。

他留下的四句箴言,至今仍是收藏圈的金科玉律。

他的一生,是中国“收藏江湖”的缩影。

他就是叱咤风云的“1号先生”——张宗宪。

▲ 张宗宪

可惜的是,如今当拍卖槌落下,1号牌却再无人举起。

01

从24美金到亿万身家:

他如何改写中国拍卖史?

1948年冬,年仅20岁的张宗宪怀揣一只旧皮箱、一两黄金和仅有的24美元,只身从上海来到香港闯荡。

彼时,连粤语都说不利索的他,却凭借家族传承的“古董基因”与过人的胆识,从九龙摩罗街的落魄“港瘪”一路逆袭。

出生在苏州望族的张宗宪,祖父是竹刻名家张揖如,父亲张仲英则是古董界的翘楚,经营着名噪一时的“聚珍斋”,专营明清官窑瓷器。

家族的影响让张宗宪自幼就对古玩鉴赏耳濡目染,但真正改写命运的,是他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捕捉。

初到香港时,他混迹于摩罗街,做的是服装生意,一天只吃两碗盖浇饭,几张报纸铺在地上随便凑合也能睡上一觉。

但父亲寄来的数箱旧工艺品,让张宗宪嗅到了商机。

大古董商仇焱之曾以160港币从张宗宪手里买走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八仙瓷器,转手就以64000港币的价格卖给了伦敦的古董商号,差价整整400倍。

▲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3年后,他在香港开设了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

▲ 张宗宪在永元行坚道仓库

那时,北京的旧贵族、上海的老收藏家们纷纷避居香港,而香港也成了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

20岁出头的张宗宪,赶上这波浪头并淘到了第一桶金。

但真正让他名震江湖的,是拍卖场的“敢进勇退”。

1968年,他成为首位现身伦敦苏富比拍卖会的中国香港人;

1994年嘉德首拍,他高举1号牌豪掷8.8万元拍下首件拍品,喊出“一拍就发”的经典口号,点燃了中国拍卖业的黄金时代。

▲ 徐邦达先生为1994年中国嘉德首场拍卖敲响第一槌

从齐白石画作到清三代官窑,他经手的藏品件件“全美”。

他用四句箴言:“看得懂、买得到、捂得住、卖得掉”,缔造了无数财富神话:

17万港元购入的齐白石《牵牛竹鸡》,24年后以2875万元成交;

50万港元捡漏的《虎》更飙升至3202万港元,一本万利的传奇至今无人超越。

▲ 齐白石 《虎》 1950年作

张宗宪的成功,不止于财富。

他推动苏富比、佳士得落户香港,亲手培育嘉德、翰海等内地拍卖行。

2023年,他将毕生珍藏的55件掐丝珐琅器捐赠上海博物馆,为传奇人生写下厚重的注脚。

▲ 张宗宪在香港太子道家里

02

他的四字箴言

是藏家必读的“江湖生存法则”

看得懂:宁错过,不买假

“假的当真的买,隔一百年还是假,但是真东西一年不涨,五年不涨,十年总会涨。”

他坚信,收藏的第一要义就是看得懂,否则宁愿错过也绝不买假货。

他总结了“鉴真三要素”:

真假——任何艺术品,真假是第一道关卡。

好坏——即便是真品,品相不好也毫无收藏价值。

完整——残破的文物,即便珍贵,也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

▲ 清代乾隆鎏金掐丝珐琅凤形花插

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张宗宪在1950年代几乎泡在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博物馆里,逐一熟记官窑标准器。

他随身携带放大镜,每场拍卖会的预展,他都要亲手触摸胎釉,感受细节。

他深知书画门道更深,因此凡遇到书画藏品,必请多位专家“会诊”。

正是这样的谨慎态度,让他用17万港币买入齐白石的《牵牛竹鸡》,最终以2875万人民币卖出,书写了投资神话。

▲ 齐白石 《牵牛竹鸡》 1945年作

买得到:天下无漏,敢为天下先

“好东西一定贵,不贵永远买不到!”

在收藏界,许多人都幻想着“捡漏”,但张宗宪始终认为,天下无“漏”,真正的好东西只有敢出高价的人才能买到。

捂得住:时间是最好的操盘手

“今天买明天卖,不配叫藏家!”

张宗宪坚信,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具备耐心,等待市场的最佳回报。

他深谙“以藏养藏”之道,不仅要买得起,更要藏得住。

▲ 清雍正 炉钧釉双耳炉

他曾收藏一件南宋官窑菱花口小瓶,静候30年后市场认知度提升,价格暴涨百倍。

1994年,他以31万港币购入齐白石《篆书马文忠公语》,24年后在中国嘉德拍出1667万港币。

▲ 齐白石 篆书《马文忠公语》辛卯(1951年)作

他常告诫年轻藏家:“莫贪便宜,有钱就买顶好的。”时间才是最好的价值催化剂。

卖得掉:让珍宝找到“有缘人”

“货有货缘,动起来才是生意!”

张宗宪不仅懂得如何购藏,更懂得如何出手。

他深知,市场并非只进不出的游戏,好的藏家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出手,让藏品发挥最大价值。

▲ 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洋彩缠枝花卉纹小天球瓶

1999年,在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他逆势推出个人专场拍卖,成交额突破1亿港币,震撼业界。

2006年,他在自己80大寿之际,豪捐58件珍贵书画,以实际行动为市场“打一针强心针”。

▲ 丰子恺 《一轮红日东方涌》

2023年,他向上海博物馆捐赠55件掐丝珐琅珍品,成就“金琅华灿”大展,让艺术回归社会。

张宗宪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市场的风向标。

对他而言,收藏的终极意义不仅仅是投资,更是文化传承。

▲ 御制掐丝珐琅饕餮纹贯耳大壶

03

江湖再无“1号牌”

行内有句话,香港因为有张宗宪,所以有了苏富比、佳士得的香港分部。

2024年秋,中国嘉德的拍卖槌声仍在回荡,但台下已不见“1号先生”的身影。

▲ 1994年中国嘉德首拍,张宗宪举起1号牌竞拍第1号拍品

张宗宪的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从举牌竞价的“1号先生”到行业规则的奠基者,他留下的不仅是惊人的战绩,更是指引后人的三重遗产。

在香港古董商眼里,张宗宪是一个“异类”。

传统古玩买卖靠的是信息差,低买高卖,利润可以是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可拍卖公司一旦介入,交易变得公开透明,赚的不过是10%佣金。

这在老一辈古董商看来,简直是断人财路。

▲ 翰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口径11.3厘米

“古董生意,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是老行规,而张宗宪却偏偏要打破。

他的逻辑很简单:市场要做大,藏家才会多,流通才会更旺盛。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独到。

1973年,苏富比进驻香港,开启了香港艺术品拍卖的序幕;

几年后,佳士得紧随其后,两大巨头让香港一跃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

改革开放20年后,大陆买家涌入,香港更是一度站上世界艺术市场之巅。

每到拍卖季,中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藏家、投资客、看热闹的、捡漏的……

在很多古董商看来,跑一趟拍卖会,机票、酒店、饭钱加起来不便宜,万一空手而归,岂不是亏大了?

但张宗宪的思路完全不同:“客户的信任最重要,赚钱是第二位的。”

他不是单纯的买卖人,而是市场上的“第一经纪人”。

无论是香港苏富比、佳士得,还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委托他的人越来越多。

有时一场拍卖下来,他经手的拍品总价过亿,即便只拿一成佣金,也已是惊人收入。

中国拍卖市场黄金20年,他永远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人。

无论是举牌竞拍,还是幕后操盘,他都是行业的定盘星。

国内拍卖行刚兴起时,他一人就能占到某家拍卖行成交额的一半。

这份影响力,至今无人能超越。

在《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一书中,嘉德董事总裁寇勤这样评价他:

“没有张宗宪的专业引领和商业推动,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文物拍卖市场。”

他是最大的买家,更是市场的支撑者。

关键时刻,他不仅慷慨出手,也愿意割爱旧藏。

面对拍卖市场,他有一套独到的逻辑:“买要狠,守要稳,放要准。”

1993年,他亲自教中国嘉德团队如何挑选拍品:“瓷器要迎着光看釉面气泡,书画得用指甲轻触墨痕辨年代。”

▲ 清雍正 仿哥釉五瓣瓜棱瓶

他也擅长心理战,北京翰海首拍前夜,他悄然将30件标的神秘折角,吸引跟风者高价竞拍,而他自己却全身而退。

2015年,86岁的张宗宪在苏州赴京的高铁上,随手在车票背面写下:

“凡事多看、多问、多听,量力而为,从不冒险。”

这20字,是他纵横江湖80年的生存智慧。

“我的珐琅器曾是故宫流散之物,如今该回家了。”

2023年,他将珍藏的清代掐丝珐琅重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其中一对乾隆花鸟纹象足熏炉,曾有人开价2亿求购,他却婉拒。

这不是他的第一次捐赠,早在2002年,他便促成妹妹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拍下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而自己隐身幕后。

他的书房里,悬挂着《兰亭序》拓片,落款写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他深知,文物终究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历史。

他所做的,是将“暂得”的藏品,送回它们原本该在的地方。

如今,全球拍场的灯光依旧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只是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戴礼帽的身影,已然化作了不朽的传奇。

向永远的“1号先生”致敬!他的风采与贡献,终究会被历史铭记,镌刻在所有国人的心中。(艺非凡)

0 阅读:0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