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抱孩子跟毛主席合影的农村妇女,后来开毛家饭店身家上亿

史事解码者 2025-04-12 11:55:57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韶山。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去给父母上了坟,随后便径自走到沿途的村民家里。在谢家屋场,毛泽东走进了韶山生产队队长毛霞生的家中。当时,毛霞生正在田里做工夫,听说主席来家里了,赶忙丢掉手里的锄头就往家里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来不及做半点准备,穿着一条蓝布短裤,一件黑色衬衣,光着脚,腿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泥巴。毛泽东就喜欢这样的老实农民,赶紧将他拉到身边,坐在一张老式的靠背木椅上。主席自己坐在一条短板凳上,拿出一支烟递给毛霞生并为他点了火,随即亲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人群中,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挤了进来,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字?公社书记毛继生在旁边答道:“她是四道士的媳妇,叫汤瑞仁,是韶山第一个互助组的成员,男人参军出去了。”毛泽东看了毛继生一眼,转头问汤瑞仁,“你的娘家在宁乡汤家湾吗?”“不是,我的家在韶山如意亭。”汤瑞仁回答。毛泽东摇摇头:“如意亭冇得姓汤的。”“我小的时候从宁乡逃难过来的”。汤瑞仁答完话后,毛泽东才点了点头。在场的人,都没想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几十年了,还能把韶山的地名、人名记得这么清楚。“你爱人在哪里参军啊?”“在东北,当连长。参加过抗美援朝。”“那你还是一位军官太太啊!”毛泽东笑着说,又问汤瑞仁怀里的小孩叫什么名字。汤瑞仁回答:“命军!”“好!革命军人,你将来也要学你爸爸参军保家卫国哟!”毛泽东爽朗一笑,又对汤瑞仁说:“你是军属,很光荣,你男人在外边打美国鬼子,你在家里搞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也是打美国鬼子!”汤瑞仁叫孩子喊毛泽东“公公”,毛泽东忙说,“不要喊,论字辈,他属贻字辈,比我还大一辈呢。”就在毛泽东与毛霞生、汤瑞仁等人亲切交谈时,摄影师侯波抢了一个珍贵的镜头,此后,在许多报刊发表,题为“领袖与乡亲”。

相片中,毛泽东满脸笑容吸着烟,旁边是一张略有些残破的桌子,上面摆着一个碗,里面的茶水依稀可见。紧挨着毛泽东坐着,赤着双脚,手里夹着烟的瘦小男人就是毛霞生。毛霞生身后并排站着三名妇女,靠近毛泽东一侧梳着双辫的是毛霞生妻子,中间留着一头干练短发的是当地妇女干部胡金培。最外侧留齐肩短发,抱着孩子的就是汤瑞仁,当时29岁。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农妇,却秉承着“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的信念,成为全村第一个万元户,成为坐拥300余家加盟店的毛家饭店创始人。汤瑞仁传奇的一生,始于1930年。1930年,汤瑞仁出生于湘潭银田寺镇一户贫寒人家,幼年讨饭为生。1944年,14岁的她坐着花轿进了韶山冲,嫁给了同龄的毛凯清,住在了毛泽东旧居的斜对面,出嫁时穿的一条短裤还是破上衣改缝的。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韶山大量青年都接连投入到了革命大潮之中。当毛凯清长到17岁时,就与弟弟毛凯文一起,参加了解放军。此时,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同样才17岁的汤瑞仁肩上。她既要侍奉公婆,又要承担起田间地头的重体力活。

那时土地贫瘠,一些青壮年将山里的柴砍来送到集市上卖,换回粮油,一车柴大约有两百斤。汤瑞仁加入了“送柴大军”,一趟单程,爬岭过坳20余里路,卖完柴再回家做饭洗衣,照顾老人。汤瑞仁吃够了没有饭吃的苦头,她只有拼命的干活,才能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坚强的汤瑞仁坚持下来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汤瑞仁一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四个人的田。然而,新的难事也随之而来了。丈夫毛凯清当兵在外,杳无音讯,公婆卧病在床,汤瑞仁一人要耕种4人的田地。当然,解放前那样的困难都没有压垮汤瑞仁,有地种了,就更难不倒她了。她找到了同村跟她处境相同的两户人家,她们都是男人在外地或参军了。她们将种子、牛、农具等集到一起,互相换工支持,成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妇女互助组”。三个女人相互扶持,她们相信,男人种得好的田,女人一样种得好。她们还在一起暗下决心,不但要种出自家人吃的粮食,还要“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一年下来,她们的粮食果然取得了好的收成。第二年,更多“女户”加入进来。在汤瑞仁的引领下,韶山的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达到348个。就这样,汤瑞仁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活,尽心尽力侍奉公婆。一天晌午,汤瑞仁正牵着黄牛耕田,牛停滞不前,她挥鞭吆喝,竟惹得牛掉头狂奔,一不小心,耙土的铁耙齿将她的左小腿戳了个对穿。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将汤瑞仁击倒。她咬着牙将腿上的铁耙齿拔了出来,再随手抓上一把泥压住伤口止血,用一根扁担支撑着,一步步爬回了家里。没过多久,腿伤还没好全,她又下地干活了。在这几年里,汤瑞仁的公公婆婆先后去世,为了让前线的丈夫安心打仗,她独自守候着整个家。四里八乡的人都说,韶山冲出了一位“铁娘子”。

汤瑞仁与毛主席扮演者古月合影1955年,离家八年之久的毛凯清捎回来一封家书,汤瑞仁的守候有了回应。原来,毛凯清参军后,先后参加了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功,当时已经归国在东北当教官。汤瑞仁回了一封信:家中已备好酒菜,等你归来。毛凯清不久后就回来了,在家短暂停留了20天,又匆匆回东北部队去了,留下怀有身孕的汤瑞仁。但汤瑞仁依然坚持上工,不落人后。第二年夏天,汤瑞仁生下一个儿子,就是毛命军。汤瑞仁没有忘记毛泽东1959年那天,对3岁的儿子“长大后也要参加解放军”的寄望。在毛命军14岁那年,也走上了参军的道路。汤瑞仁亲手缝制了一个白布袋,在上面绣上“平安”二字,给儿子装满干粮。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只送给儿子一句话,“你也要像你爸一样,为毛主席家乡争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毛命军参战。他写来家书告诉父母,“我不会给毛主席的家乡人丢脸,已经做好了牺牲在战场上的准备。”汤瑞仁含着泪给儿子回信,满头黑发一夜间变得花白。

汤瑞仁与消防官兵合影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韶山,毛泽东的故乡成为旅游风景区。汤瑞仁仿佛从中嗅到了一些什么,试探性跟丈夫和儿女们说:“听说深圳在搞经济特区,鼓励经商。”参加了几十年革命工作的毛凯清没等她说完,就喝止了她做生意的想法:“你要是敢去搞那个‘资本主义’,就别回这个家门来!”汤瑞仁却不信这个邪,从50年代搞“互助组”开始,她就相信,只要跟着政策走,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做出有益的事情来。1984年夏天,汤瑞仁花了一块七毛钱,买来两斤绿豆、一斤白糖,用自家种的大米,熬了一大锅绿豆粥,用两个桶挑着就出了门。尽管挑了出来,但从来没做过生意的汤瑞仁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别说开口叫卖了,连大路都不敢去。她将绿豆粥挑到村口的小路上,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战战兢兢。一位游客走了过来,问她“稀饭卖吗?”汤瑞仁才反应过来,小声说了句“卖”。游客喝了一碗绿豆粥,问“多少钱”时,汤瑞仁又不知道怎么接话了,只得如实以告,“我没做过生意,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你看着给吧,不给也行。”就是这样,汤瑞仁第一天也挣了五块多钱。第一天的成功,给了汤瑞仁很大的信心。慢慢地,她一边挑着绿豆粥卖,一边还摆摊卖纪念品。仅仅过了三年,汤瑞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自己富起来后,她又毫不吝啬地将经验与村里的姐妹们分享,劝她们奔市场。在积累了一些资本后,汤瑞仁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她决定在毛泽东故居旁开一家饭店,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不得不佩服汤瑞仁,她虽然没有读过书,却有着极佳的商业思维。在饭店正式开张前,汤瑞仁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找到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王首道,请他题写店名——毛家饭店。

1987年3月8日,汤瑞仁在与毛泽东故居一塘之隔的自家老屋,摆上几张四方桌,挂上“毛家饭店”的招牌,再把1959年跟毛主席的合影放大,挂在了饭店正中央,新生意就开张了。当天就吸引来了一些游客,汤瑞仁炒了几个小菜,深受好评。她手艺好,又是毛主席曾经接见过的近邻,慕名来吃饭的游客不少。“毛家饭店”的特色菜都是毛主席当年爱吃的菜式——红烧肉、火焙鱼、豆豉辣椒……生意起来了,流言也跟着来了。“她还是毛主席的邻居,却赚游客的钱,真不体面”……面对议论纷纷的人们,汤瑞仁理直气壮:“我就是要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不偷不抢,哪里丢人?”汤瑞仁经营中以为主席争光的理念为出发点,热情待客,并且趁机讲述主席少年时代的故事,赠送韶山的纪念品。游客不仅吃得舒心,而且感受到了韶山人民的诚信和热情。在毛家饭店,顾客可以享受到其他任何饭店没有的优惠:如果你觉得招牌菜不过瘾,可要求再来一份,称为加量不加钱。但在“毛家饭店”,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能说一句毛主席的坏话。有一次,汤瑞仁听到有客人对毛主席非议,刺得她的耳朵直冒火,她实在忍不住,冲上去将饭桌掀了:我不要你们一分钱,你们都给我走!惊得一饭店客人目瞪口呆。还有一次,一位美国人故意刁难,问汤瑞仁:“如果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你这饭店还能开得成吗?”汤瑞仁笑着对美国人说:“毛主席说过,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而伟大,我是接待毛主席的客人,请问这位外国朋友,你觉得我能不能办?”为了招待外国客人,汤瑞仁在花甲之年又学起了外语。毛家饭店越做越大,从1993年在北京开第一家分店开始,店又开到西安、南京、广州、重庆……毛家饭店发展迅速,汤瑞仁立下店规,要求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及贫困家庭子女在员工中占比达70%以上。2002年9月,为保护好毛泽东故居周边环境,新的“毛家饭店” 在一公里外的新址落成。2008年7月,“毛家饭店” 逐渐发展成为毛家集团,300多家连锁店遍及全国各地,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余个,多年来上缴国家利税达数亿元。此时的汤瑞仁,可以说是坐拥上亿身家。挣了钱,汤瑞仁也从来没忘记自己的穷苦出身,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多年来,汤瑞仁还陆续资助了数千名贫困学子,全资助养了23名孤儿;早在1996年就拿出10万元积蓄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捐资修好了韶山学校门前的路。身为军属的汤瑞仁,对毛泽东故居警卫班的战士,更是视若亲人一般。1987年,战士黄一山的母亲病重,她汇去400元钱;家境贫寒的战士马中生考上一所学校,她资助学费,为他添置学习生活用品;战士张亚辉深夜急病送医,交不上医药费,她让女婿赶到医院送钱救急。

一位退伍军人想要办养鸡场,可惜资金不足,无奈想要放弃,也是汤瑞仁送来了珍贵的1万元,鼓励他:“乡亲们等着吃鸡蛋呢!这钱先拿着,不够再说一声。”韶山毛泽东纪念园筹建之时,汤瑞仁马上捐赠了3万多元。纪念园的总经理对汤瑞仁说:“汤妈妈,你捐了这么多,我们想要为你刻碑留念。”汤瑞仁却摆了摆手:“不搭帮毛主席,我只怕还在讨饭。不搭帮邓小平,我想要捐资都拿不出钱来。”2014年,84岁的汤瑞仁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写申请书时,她对女儿说,“桃芝,40多年前我就想入党,可那时我不会写字,请人写的申请书不算数。现在我能写了,你帮我好好看看,写错字了吗?”汤瑞仁还是韶山第一个穿套装的农村妇女。她说,开饭店,当饭店老板,哪能穿得土里土气?年轻人能穿,为什么老太婆不能穿?我就穿花衣服、高跟鞋、皮夹克,感觉真好,走起路来,腰板也挺。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