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将,他们有的辅佐帝王开疆拓土、安邦定国,有的战功赫赫,在战场上挽狂澜于既倒,扭转战局,成就一生的功业。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世人的眼里,功高盖主的将军很少能得善终的,白起、韩信、周亚夫、檀道济、岳飞、蓝玉,他们哪一个不是功业显赫、彪炳史册的名将,却难逃君王猜忌之心,终因功高震主被杀害,空留历史遗憾,正如《水浒传》里所说: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可凡事都有例外,不是所有功高盖主的将军都难逃厄运、不得善终,有这么几位名将虽也战功显赫,功高震主,却能终身不受帝王猜忌迫害,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荣华富贵并得以安享晚年,他们都有谁?
秦灭六国父子包揽五国,威震四海却功成身退王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从小就喜欢军事,年轻时担任郎中随侍少年嬴政身边。
王翦作为秦王嬴政信任的武将,曾参与铲除嫪毐和吕不韦,之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初次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只用了十八天就攻下了阏与及赵的其他九座城邑,在战场上初露锋芒。
公元前229年,王翦与秦将杨端和一起攻打赵国,企图一战灭亡赵国,可惜遇到了赵国名将李牧,双方相持一年多的时间,互有胜负,但很明显秦军更吃力,毕竟远征赵国粮草接济困难。关键时刻,主将王翦采用离间计除掉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军进攻的步伐,一路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杀了替换的赵军主将赵葱,赵国都城邯郸也很快攻下,赵王迁被俘,赵国的国土变成了秦国的郡县。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秦王嬴政大怒,借机派王翦领军攻打燕国,惩罚燕太子丹,燕王喜和赵国残余势力代王赵嘉联军抵抗秦国大军,没过多久燕代联军在易水被击败,燕太子丹自刎身亡,王翦趁势攻下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逃亡辽东,燕国名存实亡。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燕国的辽东,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之后王贲乘胜回军攻打代地,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并俘虏代王赵嘉,赵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226年,在相继打击燕赵两国并占领两国都城之后,秦王嬴政召集文武大臣开始商议灭楚大计,楚国人多地广,山川湖泊众多,国力强盛,更兼有名将项燕统军,老将王翦认为攻灭楚国“非六十万不可”,而秦将李信却自信认为只要二十万人便可一战败楚,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已经老迈不堪使用了,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南下伐楚,与楚国名将项燕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对战,王翦见秦王嬴政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知道事情已不可挽回,就假借称病回老家频阳休养。
楚国项燕不愧一代名将,利用李信求胜心切的心理和楚国的地理优势,故意示敌以弱,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然后以精锐部队从秦军后方偷袭,秦军猝不及防惨遭大败,两个营垒被楚军攻破,七个都尉被楚军斩杀,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秦王嬴政听到李信大败的消息大为震怒,同时也意识到老将王翦此前建议的正确性,于是亲自赶赴王翦老家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了他请求加兵的要求,希望王翦能挂帅出征攻灭楚国。
公元前224年,王翦虽然得偿所愿统领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但心里并不安稳,不算前面全军覆没的二十万军队,此时的六十万大军几乎是国内所能动用的全部兵力,连王宫侍卫都差不多抽空了,现在这些军队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别看秦王现在完全信任自己,可出征在外时间一长,后方免不了小人进谗言,到那时秦王一旦听信谗言猜忌自己拥兵自立,那么自己不但打不了胜仗,全家性命都可能不保。
于是在大军出征启程时,王翦突然为子孙向秦王嬴政求取田园美宅、金银钱财,出关前又连续五次讨要封赏,求赐田地产业,王翦之所以做出这样过分的举动,是为了向秦王表明自己除了金钱财物别无他求,同时也是通过自污贪财的方式打消秦王的疑惧,秦王嬴政收到王翦的过分请求,不但没有怪罪他,还一一满足他的要求。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入楚国国境,没有像李信那样急于攻打楚军,而是整整一年坚壁不出休养生息,期间大军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没想到,项燕率领的四十万楚军在对峙整整一年后率先按捺不住了,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王翦抓住机会找准楚军的薄弱点突然发动猛攻大破楚军,项燕兵败自杀,秦军攻破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紧接着楚国末代楚王昌平君也兵败自杀身亡,楚国灭亡。随后王翦又听从秦王嬴政的命令南征百越获得胜利,累功拜太师,被封为武成侯。
不但王翦功勋卓著,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一代名将,公元前225年,王贲率秦军攻打魏国,水淹魏国都城大梁,杀魏王假灭亡魏国。公元前221年,王贲与李信乘灭亡燕、代之机从燕国南部率军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敌投降秦军,秦军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王贲也因多次灭国之功被秦始皇嬴政封为通武侯。
从公元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历经十五年,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除了最先灭亡的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被他的儿子王贲攻克而亡。
父子俩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因战功卓著,功劳巨大,双双被封赐秦国最高爵位彻侯,但功高必然震主,王翦十分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前面征伐楚国以贪财自污打消秦始皇嬴政的疑惧;秦统一全国后,果断急流勇退,避免君臣之间的猜忌,最终得以善终,而秦始皇嬴政挟灭六国之威,本人又英明神武,足以镇压文武群臣,使功勋大臣免遭杀戮,得享终老。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他的母亲卫媪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女奴,后来卫媪和平阳公主府里的小吏郑季私通生下三女一男,其中就包括卫子夫和卫青。因为生活艰苦,卫青从小就被带到亲生父亲郑季家里放羊,但由于是私生子受到郑家儿子的欺凌,他们没有把卫青当作兄弟,而是当成了奴仆牲畜来对待。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于是重新回到母亲卫媪身边并改姓卫,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公主出行时,他骑马相随。
有一次,一位看相人看到他的相貌后说:“您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将来定可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此时身为平阳公主府奴隶的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将来不但加官晋爵封侯,而且位极人臣,成为一代名将。
本来卫青在平阳公主府好好做着骑奴,并没有什么大志向和前途,事情的转机是在他的姐姐卫子夫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幸。建元二年(前139年),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做客平阳公主府的汉武帝看中带回了皇宫,没想到到了第二年卫子夫就有了身孕,汉武帝欣喜异常,却引起了多年无子的陈皇后嫉恨。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不敢直接对付已怀龙脉的卫子夫,而是派人捉了此时已在建章当差的卫青,想要杀了他出口气,卫青同僚公孙敖听到消息带人救下了卫青。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立刻封没有名分的卫子夫为夫人,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还陆续赏赐卫青千金,连卫青的其他两个姐姐也得到恩赏,救了卫青一命的公孙敖更是因此显贵。没过多久,卫青又被汉武帝任命为俸禄千石的太中大夫,掌管朝政议论,一举成为朝臣且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所做的这一切无疑是对陈皇后和其母馆陶公主的反击和疯狂打脸。
从公元前138年卫青因祸得福被汉武帝发掘,再到屡次提拔重用,成为汉武帝信任的近臣,十年间跟随皇帝左右,一起听闻朝政,由一名身无分文的家奴逐渐成长为朝廷干才,并为后来成为将军远征匈奴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元前129年,匈奴军队兴兵南下入侵上谷,汉武帝决定兵分四路出击,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出兵上谷,这是卫青临危受命第一次领兵对外作战。此次战役的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卫青首次出战果敢冷静深入敌境,长途奔袭数百里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并在龙城之战中斩首匈奴兵700人,取得龙城大捷,而另外三路,两路兵败,一路无功而返,卫青凭此战之功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公元前128年,卫青以车骑将军率领三万骑兵出雁门,长驱北进再次斩首虏数千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占据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此战卫青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斩敌首万余,俘虏敌兵数千人,收获牲畜数百万头之多,不但收复了水草肥美、形势险要的河套地区,而且从此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战后卫青因立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公元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受命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突然包围匈奴右贤王部,匈奴右贤王惊慌之下率数百精锐骑兵突围逃走,汉军俘虏右贤王部匈奴小王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人,夺取牲畜达千百万头。汉武帝接到战报大喜,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至8700户,命他统领全部汉军,诸将都受他节制。不但如此,卫青的三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随同卫青作战的部下更是多人被封赏及封侯。次年,卫青为大将军两次以十万骑兵出征匈奴,分别斩获匈奴军过万,在第二次出塞中大将军卫青外甥霍去病独领八百骑出击,俘虏和斩杀匈奴单于的叔父、国相和祖父等2028人,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战而封冠军侯。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两路跨漠远征出击匈奴,这就是著名的漠北之战,也是卫青对匈奴的最后一战。此战卫青大军出塞一千多里,与匈奴单于主力正面对决,击溃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主力,匈奴残余势力逐渐向西北迁移,自此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力量南下了。战后卫青被汉武帝特旨加封大司马,食邑益封增至一万六千七百户,此时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位在丞相之上,位极人臣。
卫青从一介人奴之子,以骑奴身份做到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其间七战七捷大破匈奴,这是汉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战功显赫,再加上他姐姐卫子夫是皇后,外甥刘据是太子,另一个外甥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自己本人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这样大的功劳和显赫势力为什么没有受到汉武帝的猜忌?
卫青虽然位极人臣,但为人处世低调、谦虚谨慎,从不骄矜,对同僚部下向来宽仁有恩,对朝中士大夫有礼,领兵作战从不独断专行,凡事都请示皇帝意见而后施行,虽然地位尊宠,但没有得意忘形养士人门客,以免遭皇帝忌讳。漠北大战之后,卫青主要在家休养,朝中无大事从不干预政事,这样看来卫青不但才干超人,而且懂进退。汉武帝见到这样的卫青自然一步步放下了猜忌之心,再者汉武帝本人就是千古一帝,英明睿智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驾驭文臣武将,这也是大将军卫青能和汉武帝君臣相得,并得以善终的原因。
公元前106年,也就是漠北大战之后十三年,大将军卫青因病去世,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让他陪葬皇陵,死后也随侍自己身边,荣宠之深可见一斑。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生于公元571年,父祖皆是北周、隋朝高官,受家庭的影响,从小习文学武,逐渐显露才干,他的舅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曾多次和李靖谈论兵事,认为只有他才有资格和自己谈论孙武、吴起的兵法韬略。
及至成年,李靖从县功曹小吏做起,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虽然官卑职小但他的才干之名却闻达于公卿重臣,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司徒、楚国公杨素也抚着坐床对李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可见李靖虽然年纪轻,才华初显,但很多人看好他的未来。
隋朝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受太原留守李渊管辖,负责与突厥作战。此时各地反隋暴政的叛乱和起义风起云涌,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也暗地招兵买马,准备伺机而动,这当然逃不过李靖的觉察,出于对朝廷的忠心,李靖决定前往长安转道江都告发李渊,可惜在长安还未成行,就被快速占领关中长安的李渊捉住,后来被杀时为李世民求情所救,李渊也欣赏他的才识胆气,让他做了李世民幕府下面的一位将军。
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随秦王李世民东进,消灭了盘踞洛阳称帝的王世充,李靖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李渊上陈了攻灭南梁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非常赞同,决定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升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虽然李靖是李孝恭的副将,但在实际军队指挥中全权负责,是真正的三军统帅,李靖辅佐李孝恭出征江南,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此战李靖将他的作战指挥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战功卓著,李渊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接着同年十一月,李靖以检校荆州刺史安抚岭南诸州,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各割据势力畏于他的威势望风归降,连下九十六州,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各地全部平定,李渊擢升李靖为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两省一把手。
武德六年(623年),李渊任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攻打江南另一割据势力辅公祏,李靖分析敌我优劣,出其不意以奇兵大败敌军,活捉了辅公祏及手下大将数人,江南悉数平定。李渊得知李靖大胜的消息非常高兴,于是下诏授任李靖为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后又改任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负责东南军政事宜。战后李渊对李靖的军事才干极为佩服,认为古时的名将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他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贞观三年(629年),一直南下侵扰大唐的东突厥内部发生叛乱,再加上恰遇暴风雪,草原上牛羊牲畜死伤惨重,在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下,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接着又以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寒风凛冽,北方草原正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正前方两军数十万大军艰难对峙,李靖独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突然向恶阳岭挺进,突厥颉利可汗没想到唐军来得这么快,猝不及防之下大惊,还没来得及布置兵力对抗,就被李靖在夜幕掩饰下突然攻入定襄城内,俘获了原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颉利率数万人仓皇逃往碛口、阴山。李靖凭此次奇袭之功,被封爵为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接着,李靖又趁着朝廷派鸿胪卿唐俭招降颉利,而颉利放松戒备之机突然进军阴山,此时的颉利虽然已收拢大部败军,但立足未稳,李靖大军突然杀到,惊慌之下只能骑马逃走,突厥军队跟着四散而逃,被追上的唐军斩杀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人,缴获牛羊数十万头,前隋义成公主被杀,颉利可汗和其儿子叠罗施被生擒,东突厥就此灭亡。
东突厥自隋朝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重大威胁和祸患,屡次南下侵扰内地,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碍于国力不强,曾屈尊侍之,李靖灭亡突厥不但解除了唐朝西北境的威胁,还彻底洗刷了皇帝之耻,功劳实在太大了。战后,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容士兵抢掠颉利可汗牙帐珍宝文物,请求皇帝治罪他。李世民听后虽然训责了李靖,李靖也叩首谢罪,但却并没有问罪李靖,反而下旨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不久又擢升为尚书左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大唐宰相,出将入相,一时间权势显赫、恩宠已极,而李靖生性沉稳厚重,低调不张扬,与其他大臣同朝议事也是恭谨谦和,大多数时间沉默寡言,能不说话就尽量少说话,不干预政事。
公元634年,吐谷浑进犯凉州,朝廷决定派遣大军远征。此前因足疾退养的李靖不顾身体和年过花甲,主动向朝廷请求挂帅出征,这是李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一指挥下属五道行军总管,展开对吐谷浑的大规模反击战争。
此役李靖亲自率领的唐军主力先后在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又督促各军持续推进,连战连捷,吐谷浑伏允可汗在溃逃中被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领部众降唐。李靖统帅军队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杀死数万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攻灭了吐谷浑。
攻打吐谷浑期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在作战中未按期到达指定位置,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高甑生仗着自己是秦王府的功臣旧将出身,对李靖心怀不满,在战事结束后居然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先是怀疑后又下令调查事情的真相,很显然调查的结果李靖是清白的,高甑生完全是诬告,被判了诬罔罪流放边疆。
经过此事,李靖明白自己功高盖世,就算今天没有高甑生,明天也会有其他的人来告他谋反,皇帝虽然这次相信了他,但以后呢?于是他从此杜绝宾客,闭门在家休养,轻易不与朝中大臣往来。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改封李靖为卫国公。643年,李世民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靖名列其中,位于第八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危,李世民亲往病榻慰问,没过多日因病情恶化平静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在历代将军中算是高寿了,而且李世民下诏,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 鼓吹,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可谓是生荣死哀。
从贞观九年吐谷浑战事结束后,李靖就闭门在家很少过问政事,遇到李世民问策国家大事,也是就事论事从不多言。李靖在青壮年时锐意进取,追求功业,当富贵在身时又能深惧盈满,知足而退,让皇帝放心,自己也得以善终安享晚年,还能福荫子孙后代。
郭子仪,字子仪,生于公元697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父亲郭敬之曾做过寿州刺史,所以郭子仪是官宦子弟。
虽然出身官二代,但郭子仪自身也很努力,年轻时参加过武举,还考中了武状元,由于成绩优秀直接出仕做官,初为左卫长上(从九品下),后来官职慢慢做到桂州都督府长史、 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升为左武卫大将军,这是正三品武职,还在京师为官。天宝十三年(754年),郭子仪转任地方,先后出任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此时的郭子仪已是57岁年近花甲的一员老将,唐玄宗时期边疆虽常有战事,但郭子仪却没有这样的机遇,能做到现在的武职全靠熬资历一步步升上来的,连镇守一方的节度使都是奢望,好像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有时候机遇来了挡也挡不住,一场波及全国的叛乱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郭子仪原本平平无奇的一生,他在国家万分危急的时刻,成为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再造唐室。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一路长驱而入,河北数郡沦陷,此时郭子仪的母亲向氏刚去世不久,郭子仪正去职在家丁忧守孝,鉴于叛贼势大,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领朔方军向东迎击安禄山叛军。
郭子仪一出马很快收服静边军,接连斩杀叛将周万顷、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等地,打通东陉关,因功被朝廷加封御史大夫。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常山郡,河北全境沦陷,郭子仪率军经河东出井陉关,与此时攻占常山的李光弼一同击败史思明数万叛军,平定了藁城,接着又在赵郡俘获敌军四千人,斩杀叛军伪太守郭献璆。郭子仪和李光弼、 仆固怀恩、 浑释之、陈回光等将领在河北与史思明叛军数次交战,安禄山不断添加兵力增援史思明,史思明不敌被斩首四万人,丢掉数万匹战马逃跑,河北各郡县听到郭子仪等人大败叛军的消息,于是纷纷斩杀安禄山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的到来,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郭子仪率领大军正准备挥师北上,直捣安禄山大本营范阳时,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天子李隆基逃往蜀中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下诏军队班师回朝,郭子仪与李光弼不得已率五万大军返回朔方天子行在,错过了攻占安禄山老巢的机会。
公元756年八月,唐肃宗李亨为嘉奖郭子仪在河北所立战功,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朔方节度使。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郭子仪就由一名不得志的中阶武将晋升为朝廷宰相和一镇节度使。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进攻蒲津,斩杀敌军一万人,敌将崔乾祐逃走,郭子仪儿子郭旰却不幸战死,唐军夺取了永丰仓,潼关到陕州的道路也被打通。到了八月,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接着以中军副帅随同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率蕃、汉兵十五万前往收复两京。收复长安之战,郭子仪麾下将领李嗣业、仆固怀恩大败叛将李归仁,斩叛军首级六万级,俘虏敌军两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往陕州,长安光复。接着郭子仪又指挥回纥军队,在陕州、洛阳大败安庆绪、严庄十万军队,安庆绪战败奔逃,郭子仪收复洛阳。十二月,郭子仪因收复河东、河西、河南大部分失地及两京,加封司徒、代国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唐肃宗更是对郭子仪说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郭子仪磕头谦虚致谢。
公元758年,郭子仪在黄河边击败叛军,擒获叛将安守忠,因功进封中书令。不久,唐肃宗诏令包括郭子仪在内的九位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为了方便统一作战及监视各军,用不谙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却不设立元帅。郭子仪先是率军在卫州大败安庆绪叛军,斩首四万级,又缴获铠胄数十万,擒杀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一举攻克了卫州,接着没想到在相州与史思明叛军对战时突然遭遇风暴,不得以放弃辎重兵械等退守河阳,观军容使鱼朝恩因妒忌郭子仪,趁机把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唐肃宗听信谗言下旨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将他招还京师,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接到旨意后决心以大局为重,仍然表示忠心于朝廷,没有丝毫犹豫就立马交出了兵权,从前线返回了京师。
之后,唐肃宗虽想让郭子仪再掌兵权到前线平叛,但多次遭到宦官鱼朝恩的阻挠破坏,郭子仪也只好呆在京师任闲职。上元二年(761年),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在前线兵败,收复的洛阳再次被史思明叛军攻陷,次年二月,朔方、河东的节度使也被作乱的叛军相继杀害,前线形势急转直下,此时已病重的唐肃宗惊惶之下重新起用郭子仪,任命他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郭子仪一到前线就诛杀了为首作乱的王元振等几十人,很快稳定了局势。
不久,唐肃宗驾崩,对唐代宗有拥立之功的宦官程元振又离间诬陷郭子仪,于是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再次失去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仪对此并没有心怀怨愤,而是将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后,安慰郭子仪道:“使重臣忧虑,我很惭愧,从今后您不要担心。”
公元763年,吐蕃大军入寇,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推诿不愿救援,唐代宗不得已任用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重新启用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但郭子仪手中并没有兵马,于是上奏皇帝请求增兵抵抗敌军,却被宦官程元振阻止,不久,长安被吐蕃军攻破,唐代宗出逃陕州。
郭子仪听闻唐代宗逃出长安,于是一路收拢各地逃散的军队,准备收复长安,此时驻守长安的吐蕃守军并不多,郭子仪运用疑兵之计让吐蕃兵误以为官军众多,惊惧之下逃离长安城,郭子仪趁机收复长安。唐代宗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道:“我任用你太晚,才到这个地步。”于是赐郭子仪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同时任命郭子仪兼任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河中尹,坐镇河中府。
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反叛大唐,唐代宗任命郭子仪充任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大使平定叛乱,消息传出,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就被部将张惟岳杀死,传首京师,不久仆固瑒的军队都投降了郭子仪,唐代宗大喜进封郭子仪为太尉,郭子仪连忙推辞不任。不久,仆固怀恩又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入侵唐朝,郭子仪分析敌我形势,先守后战,大败吐蕃军,斩首近万,朝廷任命郭子仪兼任河中副元帅,并进封尚书令,郭子仪三次上表朝廷恳辞尚书令,认为尚书令一职太宗皇帝曾任过,历代皇帝再未设此职,臣不当任,唐代宗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特别命令史官将郭子仪辞谢的事迹记入史册档案当中。
765年,仆固怀恩又游说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等国,聚集三十万军队进犯大唐,掳掠泾州、邠州、凤翔等地,郭子仪先是单骑去见回纥首领责以大义让其退兵,而仆固怀恩恰在此时突然死去,敌军阵营陷入混乱,接着趁吐蕃惊疑不定时郭子仪大破吐蕃军队,斩首五万级,俘虏万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而吐蕃日益强大,不断侵扰西北边境,威胁京师长安,这期间十余年郭子仪奉命率军抵御吐蕃且连败吐蕃军,斩首众多,有利的保卫了唐朝的安全。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此时郭子仪已是七十八岁高龄,于是上表“乞骸骨”(退休),未得到唐代宗允许。公元779年,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四朝老臣郭子仪被召回朝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 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听说郭子仪去世,废朝五日,命群臣前往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郭子仪一生早年不得志,晚年遭逢国家大变,历经四朝,辅佐三代皇帝,无数次临危受命拯救唐朝于危亡,一人身系天下安危二十多年。他立功无数,官至太尉、中书令、汾阳郡王,赐号“尚父”,位极人臣;多次被皇帝剥夺兵权,屡遭权宦谗言陷害,郭子仪却心胸宽广毫无抱怨,一心忠于朝廷,虽功高盖主却主不疑,权倾朝野但臣不忌,八子七婿皆位高显贵,晚年富贵终老,死后福荫数代子孙。
王翦、卫青、李靖三人功业显赫,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但更幸运的是他们都各自遇到了一位强君明主,能够不惧他们的功高震主,而他们本人也懂得急流勇退,用智慧避免了君臣猜忌,晚年得以善终;相较他们三人,很明显郭子仪更棋高一筹,数次拯救国家于危难,拥有再造唐室之功,且功高盖主权倾朝野,虽屡遭谗言陷害,却能让几代皇帝对他生前死后不猜忌,视之国家柱石,没有大智慧是做不到的,郭子仪本人功高却不骄,为人谦虚大度,心胸宽广,对唐朝对皇帝始终忠心不渝,且让天下臣民百姓都可以看到,这或许是他得以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