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分区司令员郑其贵正在办公,门岗通知有人找,他问:这人是谁?

是勇敢的永 2025-03-11 14:40:23

1913年,安徽省金寨县诞生了郑其贵。

郑其贵15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家乡的革命队伍,后来成了红军战士,就此开启了戎马一生的岁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郑其贵可是先后挑起了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的重担。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郑其贵又被任命为180师的师长,带着志愿军就奔赴朝鲜打仗去了。

1950年的时候,朝鲜半岛上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得特别激烈。第三兵团第60军下面的180师,在这场战争里可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那时候,郑其贵是180师的师长,在汉江战役里,他也遭遇了一场从来没碰到过的考验。

汉江战役,那可是抗美援朝战争里特别关键的一场对战!在这场战役当中,180师和联合国军狠狠地较上劲了,双方的对抗那叫一个激烈!

在朝鲜战场上,有这么一支队伍,那可老厉害了,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啥都不怕,嗷嗷勇猛,好多次都把敌方阵地给占领了,那战斗力简直惊掉人的下巴。

可是,时间一长,再加上志愿军在补给等方面存在问题,这支英勇的部队也没办法完全掌控战局了。

这事儿得从1950年6月25日说起。

朝鲜战争全面爆发那时候,朝鲜和韩国就在三八线附近互相试探。朝鲜军队可厉害,一路胜利,大田、汉城、晋州还有木浦这些城市都被他们先后占领了。

美国的炮弹从平壤一路炸到中国东北的安东地区,朝鲜战场上的战火这时已经严重危及中国领土安全了,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参与朝鲜战争。

要是一直就这么干看着啥也不管,朝鲜要是顶不住了,那接下来很可能就轮到中国遭殃了。

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入朝后的首战正式打响。

1951年的时候,彭德怀带着好几万志愿军就去朝鲜参战。在这当中,郑其贵,他是第60军第180师的师长,也在抗美援朝的队伍里。这支部队,在朝鲜战争的好几个阶段都参加过战斗。

郑其贵带着部队进入朝鲜之后,在当年4月底就参与到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当中了。

在第一阶段的时候,郑其贵所在的第60军和第12军是中央兵团的第一梯队,负责战斗任务。而180师,是预备队伍,主要执行向联合国军纵深穿插的作战原则。

4月27日的时候,第一阶段的战役就打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线总共消灭了2.3万敌人。

第二阶段战役一打响,第180师的战士们就都跃跃欲试了。

这一回打仗,我军主要进攻的方向是东线战场。第十九兵团就在西线假装进攻,第三兵团和第九兵团的主力部队也先后朝着东线战场开拔过去。

5月6日的时候,郑其贵所在的第三兵团接到了作战任务。这个任务主要就是在中线把美军第十军部队给牵制住,可不能让美第十军跑到东线战场去支援。另外,还得确保我军第九兵团侧翼是安全的。

战役到了第二天,第三兵团司令员就把第60军里的两个师,分别调配给了第12军和第15军。

这么着,在北汉江南岸的阵地上,就只剩下郑其贵的180师这一支部队了。

这个决定来得太突然了,郑其贵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

原本的作战计划里,牵制美军第十军这个任务,应该由我军第60军的三个师部队共同去完成的。可现在,能牵制美第十军的兵力就只剩下第180师这一支部队。

第60军要是把下辖的三个师兵力全都用来跟美第十军整体对抗,那基本不会有啥问题。但要是只用一个师的兵力去牵制美军,那敌我力量就差得太多了。

第180师是预备部队,本来火力装备就不咋地,而且这支部队才一万来人。再看看对面的联合国军,有坦克、火炮这些重型武器不说,兵力还多达五万多。敌我力量差这么多,这场战争得有多残酷、差距有多大,就不难想象了。

显然,180师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精锐,战斗任务执行起来特别艰难。

郑其贵当时对第三兵团的这个任务是有疑问的,不过,他身为部队里的一名指挥员,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这硬仗打到后面的时候,180师的粮食和弹药也慢慢开始供不应求了。

美军,按照之前双方几次战斗积累的经验,在第七天顺势就发起了特别猛烈的反击,这么一来,郑其贵带领的180师就变得特别被动了。

眼瞅着粮食和弹药都快没了,志愿军司令部也下达命令,让前线的部队向北撤。

1951年5月21日,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第五次战役刚结束。

为了让第三兵团的主力部队顺利撤下来,180师的作战任务就从“牵制美军”改成“阻击美军”了。

这时候,第180师的侧翼也早早地就被美军给盯上了。

第15军提前撤了,这就使得第180师变得更加孤军奋战了。

主力部队陆续撤走后,180师就完全被孤立起来了,根本没人来支援。这时候,他们不光缺弹药,两边没掩护,就连吃的都没保障了。而且,正对面的敌人还越来越多了。

兵力悬殊成这样,180师要完成阻击美军的任务,那根本就没可能。

180师的战士们就这么在不利的条件下,跟联合国军高强度作战,一直到被联合国军整个包围起来。

那时候的情况惨不忍睹,郑其贵师长,十多天都没能合上眼。

郑其贵一直在前线指挥部队,身体早就累垮了,可他实在太忙,所以一直都没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

联合国军疯狂猛扑了无数次,180师的战士们就被冲散。这些战士,有的死了,有的受伤了,好多还被联合国军给俘虏了。

郑其贵自始至终都坚决执行命令,哪怕没粮食、没弹药,还没有后勤补给,他带领的180师也从未退缩过。

郑其贵和老战友又见面。

180师跟联合国军作战的时候,好多战士都牺牲了。

客观来讲,180师遭受了严重损失,这可不能只让郑其贵一个人担责。不过,郑其贵毕竟是180师的一线指挥官,组织最后还是对他作出了从轻处罚的决定。

第五次战役打完后,1953年的时候郑其贵就跟着第三兵团回国。回国后,他就在吉林省军区当一个分区司令员。这时候,郑其贵的待遇从原来的正师级变成副师级了。

郑其贵正式上任之后,有一天正在办公室批文件,门岗那边的警卫员过来跟他说,有个人称是他老战友的人来找他,还非得见他不可。郑其贵当时就觉得挺纳闷儿的,就问警卫员:“这人是谁?”

警卫员支支吾吾的,根本答不上来,就只说:“门口有人,非说要见您一面不可。”

听到这情况,郑其贵没办法,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先放一放,跟着警卫员一块儿来到军区大门口。

郑其贵老早就瞧见一个快五十岁的老头儿了,那老头儿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上面全是补丁,正在军区门口心急火燎地走来走去。

郑其贵看清眼前来人时,脚步立马加快,同时惊叫道:“哟,老战友,怎么会是你?你咋找到这儿来的?”

郑其贵一边讲着话,一边很激动地和面前的老头子紧紧抱在一起。

来找郑其贵的这位老战士,就在眼前,他就是之前和郑其贵一起奔赴朝鲜战场的第180师的政委吴成德同志。

吴成德生于1912年。第五战役开始的时候,郑其贵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随后吴成德就赶忙去检查团里的备战状况了。

当时那情况特别危急的时候,吴成德就跟郑其贵说,让郑其贵先带着一部分士兵撤,他留下来处理部队的善后事儿。

就因为这次检查,吴成德打这以后就跟部队联系不上了。

朝鲜战场上炮声轰隆隆响个不停,吴成德跟部队走散了,之后在路上又遇见了一群志愿军伤病员。

吴成德哪能狠下心来抛下那些受伤的战士,就一直跟他们一块行动。到封锁线那儿的时候,吴成德又被联合国军的机枪给拦回来了。

最后,吴成德就在鹰峰山上一直打游击战。过了一年多,吴成德带着的游击战队没子弹也没吃的了,结果被搜山的联合国军发现了,就成了美军的战俘。

一旦成为俘虏,那可不光是没了人身自由这么简单,连人格尊严都没有了。

吴成德在坐牢的时候可被敌人羞辱、折磨惨了,那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这时候的吴成德,哪里还有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他瘦得皮包骨头,体重从一开始的130多斤,就只剩下90斤了。因为常年营养跟不上,还受了不少折磨,身体状况变得特别虚弱。

这些还不是最让吴成德揪心的,最让吴成德痛心的,就是回国以后,所有的战俘人员都被安排到归管所接受思想教育,得到的待遇全是冷冰冰的。

1955年,吴成德被开除了党籍和军籍。然后组织就安排他到辽宁省的一家农场去当副厂长,打这时候起,他就开始了那种满是坎坷和苦难的生活。

后来偶然间,吴成德知道了,郑其贵回国后也被组织处分了。四处打听,找到郑其贵的位置后,吴成德就赶忙过来了。

郑其贵一见到吴成德,就兴奋了老半天。接着,他急匆匆地把吴成德迎进自己的办公室,还亲手给吴成德泡了一杯香茶。

郑其贵对吴成德讲:“我的老大哥哟,都找到这儿来了,你就踏踏实实在我这儿住些日子,咱们俩好好唠唠嗑呗。”

郑其贵把茶递给吴成德时,接着又说道:“这么多年来,你可太委屈。我得知你被俘的消息后,心里就一直很不好受。”

哎,这全是我的错!我对不住咱们180师的战士们,也对不住你。都怨我没把队伍带好,结果让你遭了那么多罪,还害你回来就被开除军籍。都怪我这个师长没当好。

郑其贵说着话,眼眶里就满是泪水了。

吴成德赶忙说:“老师长,咱被打败可不是您一个人的错,这里头各个方面都有原因,您可别太自责。”

郑其贵跟着就询问起吴成德现在的状况了。

吴成德说:“从战俘营回国后,组织就安排我转业了。现在我在辽宁省盘锦市的一个农场当副厂长。我全家老小都安置在厂里了,我这个职位比较清闲,除了多干点活,也做不出啥对国家有用的贡献了。”

这十多年了,老战友,我一直都在向上级请求重新审查我的问题。可这些申诉,到后来就一直没个回应,我这心里真不甘心,离开军队对我来说是最痛苦的事儿了。

郑其贵安慰他说:“你可得坚强起来,要相信中共中央会重新对咱们的问题下结论的,你可千万不能灰心。”

两人畅快地聊了好长时间,聊完的时候,两个人的心情都特别美。

郑其贵提出要求后,吴成德就在军分区住了几天。他俩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最后只能带着不舍分开,各自回到岗位上去了。

1980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对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事儿重新做了审查。吴成德,经过组织重新鉴定,几十年前留下的政治问题终于给解决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