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先扛不住了,央视新闻报道称,美国近日宣布豁免部分产品“对等关税”,我商务部送上一句话:这只是美方修正单边“对等关税”错误做法的一小步。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妥协的信号。
其实,美国不妥协也不行了,现在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显现,甚至开始反噬美国本土的经济链条。
在美国西海岸,近期有90多艘来自中国的货船陆续抵达。但是,这些货物却无法送到订货人手中,只因那高达145%的关税让从事进口业务的企业家望而却步,只能眼睁睁看着货物被海关扣押。
很多企业家站出来指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他们表示,10%甚至20%的关税尚可接受,但如此高昂的税率已远超行业承受能力。尽管中国制造商愿意分担部分成本,但面对三位数的税率,整个供应链已濒临崩溃。他们不得不暂停后续订单,这意味着,公司也要面临倒闭。

类似的情况在美国并非个例,洛杉矶一家聚会用品和玩具店的老板加西亚向媒体展示了他的货架,几乎每一件商品都标有“中国制造”的标签。气球、丝带、玩具……这些日常消费品一旦因关税上涨而价格翻倍,消费者是否还会买单?
关税的影响不仅限于进口商,更已蔓延至美国普通消费者。面对商品价格即将大幅上涨的预期,许多民众开始抢购日用百货、囤积食品,试图在涨价潮来临前尽可能减少开支,这种恐慌性消费在市场普遍蔓延。
在外贸行业内部,从业者普遍认为,当关税升至54%时,企业利润已基本归零,继续加征关税只会让贸易彻底失去意义。还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中美贸易出现“脱钩”风险。
但中美贸易“脱钩”,深受其害的一定是美国,而非中国,早在特朗普首次发动贸易战时,中国就已开始逐步降低对美出口的依赖。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高峰时期的约20%降至目前的14.7%,影响相对有限。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分散风险。

反观美国,高昂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从进口商到零售商,再到普通家庭,整个经济链条都在承受价格上涨的压力。
如果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供应链可能面临重组,而美国企业将不得不寻找替代供应商,导致成本进一步上升。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最终损害的仍是美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更令美国意想不到的是,特朗普最近一系列骚操作,不仅没达到效果,还让全世界都拿捏了美国的软肋,那就是美债。
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核心支柱之一,便是其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一旦股市和债市出现剧烈波动,资本可能大规模撤离,进而引发银行系统危机。
过去一周,美国国债市场出现罕见动荡。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4.494%,30年期美债收益率逼近5%,创下2001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收益率上升的直接原因是资本抛售美债,而金融机构为留住投资者,不得不提高收益率以吸引买家。但这种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财政的压力,,更高的利率意味着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债务利息,而美国国债规模已高达36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2万亿美元。
特朗普政府原本希望通过贸易战施压中国,迫使其他国家继续购买低息美债,从而缓解债务危机。然而现实恰恰相反,贸易战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不仅没有流入美国,反而加速逃离。如果美债市场持续恶化,美国政府可能面临偿债能力危机,甚至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
美债已处于崩盘前夜,所以特朗普才妥协了,并于近日发布了一份长达22页的关税豁免清单,涵盖近千种商品,包括智能手机、电脑、硬盘等电子产品,以及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这份清单涉及去年全球644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的高端工业制成品占据重要比例。

特朗普曾多次宣称要将制造业“带回美国”,尤其是电子产业链。但现实是,美国早已失去大规模生产高端工业品的能力。2024年,美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价值近4000亿美元,其中超过1000亿美元来自中国。此次豁免的商品中,许多是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如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技术产品。
现在来看,特朗普发起的对华关税战,到最后大概率会以美国失败告终。中国所说的“奉陪到底”可不是空喊口号,事实一再证明,现在的中国完全有这个实力和美国硬刚到底。只是美国已没有这个实力能够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