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李嘉诚或被踢出局!美军已进入巴拿马,中国驻巴使馆严正声明

思真聊武器 2025-04-09 21:37:00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8日报道,香港长和集团旗下港口业务再次被推上了国际舆论风口。

当全球目光聚焦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时,一则来自巴拿马审计署的公告引发轩然大波——长和运营的巴拿马港口被查出拖欠12亿美元特许经营费,续约官员遭刑事起诉。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背后,却折射出大国角力的惊心动魄。

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三个月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履新首访选择巴拿马,这个拥有全球航运命脉的国家随即宣布退出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随后经过多方的激烈博弈,李嘉诚卖港事件也进入了审查阶段。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商业危机的戏剧性转折发生在4月8日。

正当外界猜测美国将如何施压时,特朗普突然喊出"夺回运河"的惊人之语,五角大楼随即与巴拿马展开了联合军演。

美国防长赫格塞思亲赴巴拿马,在中美军舰云集的科隆港宣称"要从中国影响下夺回运河"。

赫格塞思也即将出席中美洲国家安全会议,继续在军事层面对巴拿马施压,要求其排除所谓的“中国元素”。

赫格塞思提到,不允许中国通过商业关系威胁运河安全,“我们将确保运河中立开放”。

这场军事行动被外界解读为"项庄舞剑"——表面上威慑潜在对手中国,实则剑指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而长和集团旗下的两个港口恰好占据运河两端战略要冲。

值得玩味的是,早在美方施压时,长和就试图将全球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交易却在中国监管部门介入后搁浅。

虽然中方从未参与运河管理和经营,但美方强硬表态直指长和背后的香港资本。面对美方"武力收回"的威胁,巴拿马政府的态度开始摇摆——这个距离美国仅800公里的国家,曾在1989年因运河控制权遭美军入侵。

数据显示,自2017年中巴签署"一带一路"协议后,两国贸易额增长近5倍,中国已成为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

在美国的逼迫下,巴拿马是如何选择的呢?

据巴拿马审计署公告宣布,长和不仅拖欠12亿美元的巨额费用,更存在合同续签程序违规。并且当初与长河办理续约的巴拿马官员也遭到了法律诉讼。

当前局势仍在发酵。巴拿马最高法院已受理诉讼,若确实有“问题”,那么巴拿马就有权收回运河的运营权,甚至对李嘉诚追缴这些年的“非法收入”。

香港金管局表示正密切关注事态,而长和集团能否在政治飓风中守住商业版图,97岁李嘉诚是否将被“踢出局”,将成为检验国际经贸秩序的重要标尺。

分析人士指出,长和事件暴露了跨国资本在政治夹缝中的生存困境。

该集团作为运河最大私人运营商,特许经营权本应持续至2040年。但据巴拿马海事局数据,运河年通行费收入超50亿美元,控制权攸关全球5%以上的贸易流量。

美方近年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将香港资本与北京影响力强行挂钩,导致商业问题政治化。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已形成组合拳:先以军演展示武力,再借司法调查施压,最后推动美资接盘。

这种"军事+法律+资本"的三重攻势,在乌克兰危机、红海航运等事件中屡试不爽。但对于巴拿马而言,强行毁约可能面临国际仲裁——2016年尼加拉瓜就因类似纠纷向国际法院起诉,最终获赔近5亿美元。

这场争夺的影响远超地区范畴。运河每天处理40艘巨型货轮,承担着中美贸易60%的集装箱运输。

若经营权易主,可能改变全球航运格局。航运巨头马士基已预警,任何运营中断都将导致亚欧航线成本激增30%。

更值得关注的是,贝莱德集团若成功接盘,将与旗下控股的埃及苏伊士运河形成"双闸门"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构成潜在制约。

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事件本质是陆权与海权的百年博弈再现。

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关键水道遏制新兴经济体,而数字丝绸之路、中欧班列等替代方案正在重塑贸易版图。数据显示,2024年经中亚铁路的货运量同比暴涨150%,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美方急于在巴拿马破局。

香港特首李家超的回应颇具深意:"反对在国际经贸中使用胁迫手段"。这既是为本土企业撑腰,也暗合北京立场。

中国驻巴使馆当天严正声明指出,巴拿马应独立行使司法主权,如果长和违规,巴拿马政府依法处理,这样的裁决应被接受。但若长和被取消资格,运河两端的港口运营权应公开招标,让全球企业公平竞争,不应掺杂政治因素。

中国还批评美方借口“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巴合作,完全暴露霸权主义嘴脸。美巴关系不应排他,中巴发展关系是巴拿马的主权选择。

今年3月,中国代表团曾访问巴拿马,双方表示愿深化中巴友好合作,期待巴政府践行承诺,中方也将在必要时提供支持。

这一系列事件及其发展不仅凸显了长和集团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反映了中美在拉美地区的战略角力。

巴拿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而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和影响力则被美国视为巨大挑战。

但公道自在人心,美国打压全球运河的中立和繁荣,必将遭到更多国家的联合反制。

0 阅读:29

思真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