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轨道运秧、数据种田——海安智慧春耕上演“科技大片”

扬眼 2025-04-24 20:46:34

春日的海安田野上,机器轰鸣,绿浪翻滚。作为江苏省稻麦单产连续19年领先的产粮大市,这里的春耕正以“科技范儿”颠覆传统——卫星导航平地机精准整田、全自动育秧流水线高效运转、轨道式运秧系统破解人工难题……一幅“智慧春耕图”在农机与数据的交响中徐徐展开。

在位于大公镇的周小兵家庭农场的秧田里,拖拉机拖着平整机隆隆前行,田埂边三脚架上的基站闪烁着信号灯。“36颗卫星在帮它打辅助呢!”农场主周小兵指着显示屏介绍,“这块地高低差34.9厘米,现在只要跟着卫星数据跑4个来回,就能将整块地统一调整到海拔15.047米。”过去带水整平、晒田开沟的繁琐流程被压缩至40分钟,土地平整高低差控制在2厘米内,较传统方式效率提高5倍以上,平整合格率跃升至98%以上,为后续插秧和水肥管理打下基础。作为当地规模种植大户,周小兵承包了1000亩农田专门种植水稻。平整好的育秧田已准备就绪,预计5月中旬启动育秧工作,看着田里忙碌的智能农机,他拍了拍沾满泥土的卫星导航仪笑道:“科技让农时一刻不耽误。”

不远处,位于开发区的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育秧基地更显“未来感”。2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安装工人正紧锣密鼓地架设自主改良的轨道式育秧系统,宽40多米的轨道上配置着4台5.2米长的吊机,下方1.2米高的喷灌系统已初具雏形。400米长的轨道沿着田边延伸,整套系统自2月份开始安装,预计四月下旬启用。“这套系统能让秧盘坐着‘小火车’进出田,起秧效率直接翻倍!”季和农业负责人刘林兴奋地介绍。轨道育秧系统不仅解决了雨天运秧的难题,其配备的喷灌系统还能实现更均匀、快速的灌溉效果。据了解,这套投入400多万元的智慧农业装备,能让92亩育秧田的秧苗供应近万亩大田,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而在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连片麦田里,镇麦12品种已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家庭农场主刘林轻点手机APP,土壤墒情、肥力数据一目了然。“系统提示要重施孕穗肥,防倒春寒和赤霉病,比往年凭经验判断精准多了。”刘林感慨道。这一幕正是海安智慧春耕的缩影——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人扛牛拉”到“卫星导航”,现代农业的澎湃动能在这片土地上加速释放。

近年来,海安农机部门围绕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开展各类农机具推广、培训活动。今年三夏期间预计投入农机具1万台套以上,其中超过1500台搭载智能终端,无人机巡田、物联网苗情监测、大数据作业调度构成全覆盖的“天眼地网”。市农机推广站站长赵月军介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7.6万台,通过卫星巡田系统,56万亩农田实现“云端监管”,精准施肥、科学施药、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管理成为现实。从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到苍穹之上的卫星,从家庭农场的手机APP到全市联动的数字驾驶舱,海安正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农业。

智慧春耕不止于单点突破,海安正推动智能化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全环节,目标直指稻麦单产提升。“我们将协同农机企业、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农机智能作业监测终端等智能配套产品与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融合应用能力,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全力打造自主可控、高质高效的智慧农机产业新生态。”赵月军说。通讯员 李仁霞 柳卿

校对 陶善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