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乾隆是大清最长寿的皇帝,在位六十年,历经四世同堂的盛世。可鲜为人知的是,在他年少之时,曾有一位来自辛者库的宫女,教会了他人生的第一课。
这位宫女名叫富察氏,与日后的皇后同姓,却身世天差地别。她本是皇宫中最底层的宫女,却阴差阳错被选为皇子的"试婚宫女",从此改变了命运轨迹。
富察氏不仅是乾隆的第一位女子,更是他的第一位子嗣的母亲。然而命运弄人,就在乾隆即将登基的前两个月,这位备受宠爱的女子却撒手人寰。死后被追封为皇贵妃,谥号"哲悯",可她的儿子永璜,却在多年后被父亲一席话,骂得郁郁而终。
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一个最低贱的宫女能够得到皇帝的终身眷顾?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慈父,会对自己的长子说出如此伤人的话语?

雍正九年,内务府突然收到一道密旨,要求在宫中选拔数名合适的宫女,准备送往皇四子弘历所居的雍邸。这道密旨在宫中掀起了一阵波澜,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要为未来的储君选择"试婚宫女"。
当时的宫规规定,凡是要选入皇子府的宫女,必须年龄不超过二十岁,身体康健,仪容端庄。更重要的是,要出身清白,家世清楚。这些宫女将来很可能会成为皇子的侧室,甚至会生下皇嗣,所以选拔的标准格外严格。

但是在众多报名的宫女中,有一位却显得格外特别。她就是当时在辛者库当差的富察氏。辛者库是皇宫中最底层的地方,负责管理宫中的杂务,在那里当差的宫女地位最低。按照惯例,辛者库的宫女是没有资格参选的。
但是富察氏却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机会。据宫中的老人回忆,当时负责选拔的总管太监发现,富察氏虽然在辛者库当差,但她的出身却是正黄旗人家。在查证了她的家世后,总管太监破例让她参加了选拔。

选拔分为三轮。第一轮是查验容貌和仪态,富察氏虽然常年在辛者库做粗活,但天生丽质难自弃,加上她为人谦逊,举止大方,一举通过了第一轮。第二轮是考核才艺,富察氏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艺,但是她能写会算,知书达理,这在辛者库的宫女中实属罕见。
最后一轮是由皇后亲自过目。当时的皇后见到富察氏时,特意询问了她的家世。原来富察氏的祖父曾在康熙年间为国捐躯,她能进入辛者库,是因为家道中落后无人照应。皇后闻言,对她颇为怜悯。
就这样,富察氏成功入选,被派往雍邸。当时共有五名宫女被选中,但只有富察氏一人出身辛者库。这在宫中引起不小的议论,有人说她是因为与皇后同姓才得以入选,也有人说是她的清白家世打动了选官。

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五名宫女中,最终被皇四子弘历看中的,正是这位出身最低微的富察氏。据说当弘历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在院中整理花草,举手投足间虽然朴素,却显得格外温婉动人。
二、两情相悦:乾隆与富察氏的情深缘浅
雍正九年冬,富察氏正式入住雍邸。按照宫中规矩,新入府的宫女要先在偏院住上七日,学习府中规矩。但仅仅第三天,弘历就破例让富察氏搬入了内院,这在雍邸引起不小的议论。
府中的老嬷嬷们都说,弘历对这位来自辛者库的宫女格外青睐。每日清晨,富察氏都会早早起来,在园中采摘新鲜的花朵插在弘历书房的案几上。她还会根据四季变化,搭配不同的花材。春日里是玉兰配迎春,夏日里是荷花配茉莉,秋日里是菊花配桂花,冬日里则是腊梅配山茶。
雍正十年春,弘历开始跟随师傅研习诗词。一日作诗,正巧写到"春日游园"的题目。富察氏见弘历伏案许久,便取来一枝刚绽放的梨花,恰到好处地放在弘历案前。这一举动让弘历眼前一亮,随即写下"白雪梨花春满园,玉人轻步月朦胧"的诗句。这首诗后来被雍正看到,还特意夸赞了一番。

据府中老人回忆,富察氏最令人称道的是她的处事之道。当时雍邸中还有其他四位同来的宫女,但富察氏从不与她们争宠,反而时常帮助她们。有一次,一位宫女因为打翻了茶水,惊慌失措。富察氏立即上前,主动承担了责任,还安慰那位宫女不必害怕。
雍正十一年,富察氏有了身孕。这个消息传到雍正耳中,皇帝特意赏赐了两名经验丰富的产婆到雍邸伺候。当年九月,富察氏产下一名男婴,取名永璜。这是弘历的第一个孩子,惊喜之余,弘历还特意作诗一首:"金秋喜得麟儿降,玉露新承帝眷隆"。

雍正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御医前往雍邸为母子诊脉,还赐下了补品。宫中的老人说,雍正虽然为人严厉,但对这个第一个孙子却格外疼爱。每逢年节,都会让人给永璜送去特制的玩具和补品。
富察氏在养育永璜一事上也颇见智慧。她不仅亲自喂养,还请来教养嬷嬷教导幼儿规矩。永璜三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这让弘历十分欣慰。雍正十三年,富察氏又生下一位公主,更是让雍邸锦上添花。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对这位来自辛者库的宫女也颇为赞许。一次雍正微服来到雍邸,正巧看到富察氏在教永璜认字。雍正当场赐下一套《千字文》,夸赞富察氏教子有方。后来雍正还专门为她赐下了一枚玉佩,上面刻着"慈善有则"四个字。

这段时期,弘历经常在诗作中流露对富察氏的深情。一首《秋夜怀》写道:"月色朦胧思玉人,庭前桂子落纷纷。谁知底层添彩凤,却是天公赐福音。"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富察氏的情意,更暗含了对她出身卑微却子嗣连绵的感慨。
三、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富察氏的谜一样的离世
雍正十三年冬,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降临在富察氏身上。起初只是轻微的咳嗽,府中的御医开了几副药,却不见好转。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常常咳到面红耳赤,整夜难眠。
弘历闻讯后立即调来太医院的几位名医会诊。据当时的医案记载,富察氏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肺疾,太医们开出了多副方子,但病情依然时好时坏。雍正得知此事后,还特意派御药房进献了几味珍贵的药材。
一位年迈的老太医说,富察氏的病情与她早年在辛者库的生活有关。当年辛者库环境潮湿阴冷,又经常要打扫积水,许多宫女都落下了病根。富察氏虽然已经离开辛者库多年,但那些潜伏的病症却在此时爆发。

为了照顾富察氏,弘历将自己的书房都搬到了她的寝室隔壁。府中的老人回忆,那段时间经常能看到弘历在更深夜静时,手持灯笼,往返于两间房舍之间。白天处理完政务,晚上就守在富察氏床前,亲自照看她服药。
雍正十三年腊月,富察氏的病情突然加重。一天深夜,她突然喘息不止,面色发青。弘历连夜召来太医,却已经回天乏术。第二天凌晨,富察氏留下最后一句话:"殿下要善待永璜..."便撒手人寰。

富察氏离世的消息传到雍正耳中,皇帝立即下旨,赐她后事从厚。按照规制,试婚宫女去世后只能简单处理,但雍正破例允许按照正式侧妃的规格操办丧事。宫中传言,这是因为雍正念及富察氏为弘历生下皇长孙的功劳。
令人唏嘘的是,富察氏的离世恰好发生在雍正准备立弘历为储君的关键时刻。当时朝中已经有风声传出,雍正有意选择弘历继承大统。富察氏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撒手人寰,未能等到弘历登基的那一天。
后来府中的老人回忆,富察氏离世那天,雍邸上空飘着细雪。弘历站在廊下,看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久久未语。当晚,他写下一首《雪夜悲怀》:"庭前积雪三尺深,独倚栏杆夜沉沉。玉人今已随风去,唯有梅花伴月吟。"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富察氏去世前几天,她曾让人收拾出一箱旧物,里面有她在辛者库时用过的针线、铜镜,还有一支已经干枯的梨花。她将这些东西托付给贴身宫女,说是要让永璜长大后看看。这些物件后来被弘历珍藏在一个紫檀木盒中,直到他登基后还时常取出来看。
弘历登基后的第三年,在整理旧府档案时,发现了一份记载富察氏病情的详细医案。太医们怀疑她患的可能是一种传染性的肺疾,这种病在当时是很难治愈的。也正是因为担心传染给年幼的永璜,富察氏在病重期间一直不让孩子们靠近。

乾隆即位后的第一个月,便下旨追封富察氏为哲妃。这道谕旨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因为在清朝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给已故试婚宫女追封妃位的先例。
追封诏书中写道:"孝恭皇后在时,富察氏恭顺有加,抚育朕长子永璜,尽心竭力。虽已故去,朕念其勤劳之功,特追封为哲妃。"这道诏书不仅肯定了富察氏的功劳,更是打破了清朝后宫等级森严的传统。
随后,乾隆又命内务府在皇陵区专门为富察氏修建陵寝。按照规制,试婚宫女去世后只能葬在普通的墓地。但乾隆特意下令,要按照正妃的规格建造陵墓。陵墓的选址在东陵外围的一处高地上,据说是因为那里梨花盛开的季节特别美丽。
乾隆三年,在富察氏忌日这天,乾隆亲自前往其陵寝祭拜。当日朝臣记载,皇帝在陵前驻足良久,还题写了一首挽联:"春风难解梨花恨,夜月空怜玉露寒。"这副挽联被工匠刻在石碑上,至今仍清晰可见。
乾隆五年,一件意外的发现让富察氏的追封再添新章。宫中整理旧档时,发现了一份雍正年间的密折。原来当年富察氏入选试婚宫女时,雍正就已经暗中关注过她的家世。她的祖父曾在康熙年间随军出征,战死沙场。这个发现让乾隆更加确信要给富察氏一个正式的身份。
于是在乾隆六年,皇帝再次下旨,将富察氏从哲妃追封为皇贵妃,谥号"哲悯"。诏书中特别提到:"追思往昔,感念深恩。其人虽去,典则长存。"这次追封的规格之高,在清朝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追封后,乾隆命人在御花园里专门辟出一块地,种植富察氏生前最爱的梨花。每到春天,乾隆都会在这里举办赏花宴,并写下许多思念故人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昔年玉貌今安在,唯有春风寄相思。"
乾隆十年,皇帝在批阅奏折时偶然发现,当年在辛者库时,富察氏曾经救助过几位生病的宫女。有位老太监回忆说,那时候富察氏总是会把自己的口粮分给病重的人。乾隆听后,特意在她的谥号"哲悯"的诠释中加上了"仁心济世"四个字。
在乾隆后期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他对富察氏的追忆。一首《忆往昔》写道:"宫中旧事随云散,唯有梨花伴月明。不问古今兴废事,但怜玉殿望仙逝。"这首诗后来被收录进《御制诗集》,成为了解乾隆情感世界的重要史料。
然而,最令人唏嘘的是,在富察氏的陵寝旁边,乾隆还预留了一块地方。按照他的设想,这里将来是要安葬永璜的。但是命运弄人,永璜最终并没有长眠在母亲身边,而是被葬在了另一处皇陵。
五、父子情深反目成仇:永璜之死的真相乾隆十五年,一场意外的风波彻底改变了永璜的命运。这一年,皇后富察氏薨逝,按照礼制,长子永璜理应在灵前尽孝。然而,当日朝臣记载,永璜在守灵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这引起了乾隆的极大不满。
据当时在场的太监回忆,乾隆当场就拂袖而去。第二天早朝时,皇帝在众臣面前严厉斥责了永璜:"身为人子,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如何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番话不仅让永璜颜面扫地,更暗示他失去了储君之位的可能。
实际上,永璜与皇后富察氏的关系一直很复杂。宫中老人透露,皇后虽然待永璜不薄,但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对这个由试婚宫女所生的长子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永璜从小就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疏离,这或许也是他在皇后灵前表现异常的原因之一。
乾隆十六年春,一份奏折引起了更大的风波。有大臣弹劾永璜在宫中结交权贵,企图拉帮结派。这份奏折虽然后来被证实是无中生有,但乾隆却借此机会,再次当众训斥永璜:"生在帝王家,不思报效朝廷,反而玩弄权术,实在令人失望!"
这次责骂对永璜的打击极大。从此之后,他开始推掉一切社交活动,整日把自己关在房中读书。据他的贴身太监回忆,永璜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有时还会对着母亲富察氏的遗像默默流泪。
乾隆十七年冬,永璜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太医诊断说是忧思过度,导致气血两亏。乾隆派来的御医开了许多补药,但永璜往往是接过药碗,却一动不动地放在桌上,直到药汤凉透。
这一年腊月,永璜终于抱病而终,年仅二十二岁。临终前,他让人取来母亲富察氏留下的那个紫檀木盒,从中取出那支干枯的梨花,放在枕边。据说他最后的遗言是:"儿臣终于可以去见母妃了..."
永璜去世的消息传到乾隆耳中,皇帝立即下令停止一切年节庆祝活动。在为永璜举行的祭祀仪式上,乾隆亲自撰写了祭文:"往事如烟,追思难尽。为父过严,子心郁结。"这或许是他对永璜最后的忏悔。
后来,乾隆在给大臣的信中提到:"朕常忆起永璜幼时,是何等聪慧可人。若非朕一时气愤,过于苛责,也许今日朕的长子仍在身边。"这封信被收入《乾隆朱批奏折》,成为了解这段父子悲剧的重要史料。
永璜死后,乾隆命人将他葬在母亲富察氏陵寝旁边的那块预留地上。每年清明,乾隆都会亲自前往祭拜。据说在他晚年时,曾对身边的太监说:"这对母子,终究是朕亏欠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