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存款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反映居民和企业的财富积累与消费潜力。
通常而言,高存款余额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潜力,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存款数据也能反映区域经济活力和金融稳定性。
根据2024年12月末的最新数据,排除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后,存款余额前十省份依次为广东省(36.6万亿元)、江苏省(25.5万亿元)、浙江省(22.9万亿元)、山东省(17.4万亿元)、四川省(13.4万亿元)、河北省(12.2万亿元)、河南省(10.9万亿元)、湖北省(9.4万亿元)、安徽省(9.2万亿元)、辽宁省(8.5万亿元)。

观察数据可以发现,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存款总额占前十省份的60%,凸显区域经济高度集中化。
此外,安徽、四川、山东等中西部省份增速超8%,而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增速低于5%,反映后发地区金融潜力释放。
城市群、都市圈成为了存款数据的一大特征,长三角、成渝双城、黄河流域等国家战略对区域存款增长形成直接拉动。
存款排第一的肯定是广东,已经几十年未变。广东2024年底存款余额超过36.6万亿元,比前一年涨了4.5%。不过这个增速不算特别猛,毕竟像山东、四川这些地方的增速都冲到8%以上了。
广东经济底子厚,尤其是珠三角一带企业多、外贸发达,老百姓和企业存钱的自然也多。增速低可能和产业升级压力有关,毕竟传统制造业转型需要时间,钱可能暂时“趴”在账上没怎么动。

第二名是江苏,存款25.5万亿元,增速3.6%,和广东差不多,都是总量大但增长慢。江苏的苏南地区制造业强,但这两年外贸波动大,可能也影响了资金流动。
第三名浙江就有点意思了,存款22.9万亿元,增速4.0%,虽然不算高,但浙江的民营经济特别活跃,全省超过800万家民营企业,占GDP的65%以上,小老板们赚钱多,存钱也多。
再加上杭州、宁波这些地方的数字经济搞得风生水起,什么支付宝、跨境电商,光是2023年浙江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就破了4000亿,全国五分之一都在这儿,难怪外币存款也蹭蹭涨。
不过浙江增速比不过山东、安徽这些“黑马”,可能还是因为传统产业转型慢了点,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现在竞争激烈,利润薄了,存钱速度自然就下来了。
山东排第四,存款17.4万亿元,增速8.7%相当猛。这里头有个关键点,山东这几年在搞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15%,像青岛的海尔、烟台的万华化学这些大企业赚了钱,存款当然跟着涨。
另外山东还有个“海洋强省”的战略,青岛、烟台搞了5000多亿的海洋产业基金,沿海城市的存款增速直接冲上10%,效果明显。
四川排第五,存款13.4万亿元,增速9.1%,主要靠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带动。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2023年新增了23家上市公司,IPO融资600亿,企业账户里的钱一下子就多了。再加上农村金融改革,县里的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老百姓更愿意存钱,县域存款增速比全省还高2个百分点。
河北排第六,存款12.2万亿元,增速8.3%,这和地方债化解、基建投资有关,比如雄安新区建设拉动了资金流动。

河南第七,存款接近11万亿元,增速8.8%,郑州的航空港经济区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再加上富士康这类大厂带动就业,居民存款也跟着涨。
湖北第八,存款9.4万亿元,增速7.9%,武汉的光谷搞科创企业,像长江存储这类芯片公司融资金额大,企业存款增加明显。
安徽第九,存款9.2万亿元,但增速冲到10.1%,全国第一!这主要靠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合肥成了科技高地,中科大、京东方这些机构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涨了20%,研发存款也跟着涨了12%。
辽宁排在第十,这也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毕竟是传统经济强省,其实辽宁的人均存款更强。
当然,普通老百姓可能更关心存款多了是不是意味着工资涨、就业稳。
像浙江、福建这些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确实有优势,但像辽宁、河北这些传统工业省份还得加把劲,光靠存钱数字可没法让年轻人留下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