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7个小众中国传统村落,这些山水风光去过几个?

陈纪玩转旅游 2025-02-26 10:14:47

浙江,杭州,桐庐。

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美誉。北宋名臣范仲淹感慨于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写下了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这里秀美山水之间,有无数美好的古老村落,如同隐藏的风景。

一起来看桐庐名列第4批、第5批、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个小众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三鑫村

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三鑫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据悉,村落祖先七百年前宋元之际由寿昌迁至此建村。 走进村落,可见青石板路、白墙黑瓦,古井、古庙、古道,古风浓郁,风光静美。

村内古民居大多在清代建成,并且大多保存完好。这里的古建筑,不管是枕善堂、雷坞古庙、地藏殿,还是二进屋、毛草碓,彰显着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竹桐坞古建筑群由8幢明清代堂屋组成,是典型的江南民居落院。建筑群坐北朝南由西向东呈一字型排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建筑布局严谨,完整均衡。屋内雕梁画栋,粉墙黛瓦,修廓曲栏,迤逦环绕。

此外,这里的雷坞自然村依山傍水,东南靠天子岗山脉,西北临大源溪。风景怡人,它的地下水系更是远近闻名。村南有一处建于明清时期的挡水石坝,坝体内建有引水暗渠。引水入村,建造有“澳潭式”的敞口水井,水井以间隔式出现,供村民日常使用。

2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石阜村

石阜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坐落于天子岗山麓,始建于宋朝末年,距今大约八百年前由浦江迁至此地建村。

当年村落祖先看到石阜村的好风水,便在此居住,垒石筑田,积石成阜,终成沃野,故名石阜;整个古村落坐北朝南,门前溪绕村而过,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整个村庄布局合理,街巷四通八达,池塘空间安排得当,地面、地下水处置完善,负山带水,温和湿润。

石阜古村落,整体风貌是浙西山区的建筑风格,尽管已历时数百年,古建筑基本保持完整,主要建筑是集明、清徽派民居精华的建筑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村内目前尚有大批明清古建筑及文化古迹名胜,例如六言堂、勤业堂、麻园厅祠堂、方氏宗祠、仁义堂、三友堂、积善堂、方游故居等。

3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彰坞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有灵秀彰坞之美称。

美丽的天子溪缓缓穿村而过,汇入富春江,彰显了一方好山水。村落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如今村内仍有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近40幢。古树名木、古溪多处可见。整个彰坞村,自然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灵秀彰坞,山水福地。

附近的天子岗,相传为东汉孝子孙钟葬母处,历来是附近村民踏青登高的游览胜地。天子岗山麓古迹名胜众多,有小蓬莱、朱买臣庙、仙人洞等人文景点。

彰坞村有一门非常出名的手工艺——篾匠。村中有不少篾匠世家,编织的篾器远近闻名,可与梅蓉船匠齐名,被称为桐庐为数不多的传统匠艺之村。如今彰坞村的竹艺非遗展示馆值得一看。

彰坞狮毛龙舞,是第五批浙江省非遗项目。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龙灯全长65米,尾巴上缀珍珠凤凰,寓意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因龙身由青紫色彩纸剪制成狮子毛状,故称狮毛龙。此外,彰坞村的糙米圆子是当地特色美食,逢年过节必备,香气扑鼻,味道独特。

4 杭州市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

位于新合乡东南部,一个宁静美好的古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引坑村旧称杏坑村,也叫杏溪村。明万历年间,钟可谅从旧庄迁居杏溪村,迅速繁衍,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姓。因人口众多、水源不足,村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建堰引水,为让后人记住有意将村名“杏溪”改成了“引坑”。“杏”与“引”同音;“溪”与“坑”同义。于是杏溪村就变成了引坑村。

引坑村风水极佳,村前石柱屏像大象,大塔山像一头雄狮。狮象隔西溪相望,风水学称之为“狮象守水口”。站在石柱屏上看村庄,村庄犹如一只喜鹊。村中三星堂为肚子,新屋下与前店是翅膀,观音庙是头,小山脚、陈家是尾。喜鹊意寓村子兴旺发达,喜事连连。

引坑村为桐庐最大的钟姓族人居住地。村里最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就是钟氏大屋了。钟氏大屋坐西北朝东南,由三星堂、承德堂、承启堂三个大堂合成,现保存较好的建筑面积有8500平方米。

三星堂与花厅、门厅合为一体,为钟氏大屋建筑最为弘宏的部分。三星堂建筑用料讲究, 雕刻、装饰花哨而精美。牛腿、桁檩、拱托等处,无不精雕细刻。

独石堰位于引坑村东边,荡江岭山脚,一条长140余米,高约3米,宽约15米的堰坝。因为这堰坝的基础是溪中的一块独石,建成堰坝后,挡住水流,抬高了水位,从而使得附近170亩水田得以灌溉。村人便把这条堰坝称作“独石堰”。

5 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原名梅洲,又名九里洲。一个景观和人文俱佳的美好所在。

梅蓉村,滨富春江,由泥沙淤积而成,素有“十里洋滩九里洲”之称。九里洲上荆棘丛生,时有虎狼出没。晋以前,或因避战乱,洲上有人定居,后渐成村落。当地以种植梅树为最。

据传南朝有《艺文志》载“梅蓉有梅一万支”。唐方干赞曰“洲上春深九里花”。宋、元、明、清,洲上梅开不谢,香雪海中锦绣文章迭出。据传当年林则徐船过梅洲赞云:"梅洲山水秀丽,乃文墨荟萃之地。"当代名家周天放、叶浅予赞誉梅洲:"春日花开,疏影横江,清芬袭人,九里一色,实乃桐庐之胜景也。"

如今的村内现有古建筑80余处,包括明代2处、清代9处、解放前70余处,其中罗家大屋、郭侯王庙、龚家宗祠、舒坑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落风光秀丽,古韵悠悠。

进入梅蓉必经水杉大道。数百米入村道路旁500余株水杉笔直,直插云天。水杉大道一边是宽阔的江面,一边是原生态的乡野景色,四季穿行,景观尤其秀美。

梅蓉村东北面的郭侯王庙,始建年代不可考,自清嘉庆丁卯年重修,距今已逾200年。郭侯者,村民称乃唐郭子仪。郭侯王庙碑记给出的注释是“国之立,必有忠臣良将出,保社稷、安百姓,后世敬重,推为神祗”。郭庙内香火旺盛,每逢正月半、八月十八,村民杀猪、宰羊,抬供品到庙内供奉香火,并连演三日三夜庙戏。

建造于1914年的罗家大屋,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它不仅是古建筑的代表,更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北伐战争时期,这里曾驻扎过先遣队的官兵;抗日战争时期,罗家大屋曾为“作战指挥部”。

如今走进村落,不少道路都是石板路所铺建,石板老街巷弄,有着别样的江南人家古韵。悠长的石板路两侧,不时看见一些有年代感的老房子,感觉格外悠缓。

6 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莪山民族村

莪山民族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畲族第一乡”莪山畲族乡政府所在地,距桐庐县城11公里,是一个村域面积4.09平方公里,畲族人口占29%的民族村。

每年的 “三月三”,是当地畲族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整个莪山村彩旗招展,人潮涌动。畲民们身穿民族盛装,开门笑迎宾客。客人们观看畲民表演的打麻糍、织彩带、穿棕衣、做红曲酒等传统技艺,吃着香喷喷的乌米饭。

莪山村的团结门,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可称桐庐第一坊。位于莪山乡入口周田自然村跨徐七线,为莪山入乡标志。“团结门”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楼阁斗拱托梁,釉瓦覆顶。坊面彩绘麒麟、山水、花卉及纹样边饰。

莪山村还存有不少古老的建筑,进入随处可见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李氏花厅实名李氏宗祠,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为三开间两进四厢一明堂敞厅,前进戏台,后进祭厅,建筑面积290余平方米。宗祠外朴内俊,厅内繁复精美的雕件尤其值得观赏,整座建筑的大梁、牛腿、雀替、裙板无不精美绝伦。

7 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俞赵村

位于富春江西岸,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典故丰富,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

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后溪穿村而过,形成了良好的“山、水、村”格局。该村历史悠久、渊源深远,历史记载可追溯至明朝。俞赵村元代时叫犊山村,明朝中叶,俞、赵两姓发族,始改俞赵。

现村落保存较好的有俞氏、赵氏宗祠,康有为亲题的“嘉欣园”等。村中英才辈出,有书法大家俞和、明时朝廷倚为栋梁的都察院御史俞谏、多次捐款于同盟会的“儒商”俞英耀等。

嘉欣园建成于1924年,因康有为题“嘉欣园”而得名。整体占地1900余平方米,建筑包括台门、嘉乐堂、老屋、佣工房、花园、三慈桥等。现在溪边大路上的“嘉欣园”四柱砖砌台门仍保存完好。

嘉乐堂是嘉欣园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五间三进楼房。嘉乐堂整个建筑物的设计构思,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特独风格。

俞家宗祠位于俞赵村中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27平方米。五间二进楼房,双坡硬山顶,阴阳合瓦。从建筑风格判断应建于清代,已历经多次重新修建。

赵家宗祠与俞家宗祠相距百来米。祠堂坐北朝南,占地501平方米。三间三进,砖木结构,屏风墙,外八字大门。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