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车企一季度赚疯了,吉利116亿元,比亚迪85亿元,上汽30亿元

夜华君说汽车 2025-04-15 10:12:46

汽车圈最近真热闹,各种“神仙打架”!谁家利润翻了多少倍,谁家销量又破了纪录,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数据背后,总感觉缺了点啥?是真相,还是更精彩的故事?

就拿最近公布的几大车企一季度财报来说,数字是够亮眼,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信号;也有人说,数据水分太大,都是营销手段。到底谁说得对?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些财报,看看数字背后,藏着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先来说说比亚迪,这绝对是今年一季度最耀眼的明星。销量突破100万辆,净利润预计在85-100亿元之间。这意味着什么?简单粗暴地说,比亚迪每卖出一辆车,就能赚大概1万元!这赚钱能力,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更让人惊叹的是,比亚迪的全球表现。现在在全球,每卖出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的。这个比例,想想都觉得恐怖。比亚迪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只是因为“技术过剩”?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比亚迪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垂直整合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啥都干。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比亚迪都能自己生产。这样一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据统计,比亚迪自产核心部件的成本,比其他厂商要低20%-30%。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就拿电池来说,比亚迪一季度自供电池就节省了高达52.55GWh的采购费用。相当于什么概念?大概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半年的用量!这省钱能力,简直是开了外挂。

除了成本控制,比亚迪的海外战略也功不可没。比亚迪在泰国设立工厂,大幅降低了出口成本。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海外卖车,价格比国内要高得多。比如,国内卖15万的元PLUS,在欧洲能卖到21万!这溢价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比亚迪的成功也离不开它的技术创新。比亚迪率先将城市NOA功能下放到10万元级别的秦PLUS车型上,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同时,比亚迪还通过“便宜车跑数据,贵车赚利润”的策略,提升了高端车型的盈利能力。据说,仰望U8的单车利润高达8万元,比奔驰大G还要高。

比亚迪的成功,似乎给中国车企指明了一条道路:掌握核心技术,控制成本,拓展海外市场,持续创新。但这条路,真的那么好走吗?

,我们再来看看吉利,这家车企的财报,就有点“魔幻”了。吉利一季度调整前的利润高达116-123亿元,但调整后却大幅缩水至52-58亿元。这中间的差额,高达64.7亿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笔差额来自于吉利对极氪和领克整合收益的处理。简单来说,吉利把之前已经确认的收益,又给“一键清零”了。这种操作,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质疑。有人说,吉利是在玩财务游戏,故意操纵利润。

吉利到底有没有玩猫腻?其实,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会计处理方式不同,确实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数字,看到吉利的真实业绩。

实际上,吉利的业绩并不差。极氪品牌的毛利率高达16.4%,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银河系列插混车型月销量突破4万辆,抢占了比亚迪宋PLUS不少市场份额。更值得一提的是,吉利在研发上的投入非常惊人,一季度研发投入高达104.19亿元,是特斯拉的两倍!

吉利在东欧市场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吉利在白俄罗斯设立工厂,生产的几何C车型在波兰街头随处可见。凭借这些举措,吉利出口单价也从8万元提升至12万元。

吉利的财报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它的整体业绩仍然是可圈可点的。吉利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海外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比亚迪相比,吉利的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吉利需要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完比亚迪和吉利,我们再来看看上汽,这家老牌车企的财报,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上汽一季度净利润为32亿元,但其中51亿元来自于出售MG印度公司股权的收益。这意味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上汽的核心业务实际上是亏损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品牌的销量持续下滑。一季度,这两大合资品牌的销量仅为33.7万辆,甚至不如吉利一个子品牌。

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有很多,自主品牌的崛起,抢占了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步伐缓慢,未能跟上市场的发展趋势。

为了扭转颓势,上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上汽将荣威、名爵等自主品牌整合为“大乘用车板块”,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同时,上汽还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汽车,希望借助华为的技术优势,加速智能化转型。

上汽的转型之路,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上汽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不高,难以与合资品牌竞争;上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不足,难以与比亚迪等领先企业竞争。

更令人尴尬的是,上汽大众ID.3的亏损销售。据报道,上汽大众每卖出一辆ID.3,就要亏损1.2万元。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能够提升销量,但却难以持续。

上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家老牌车企能否成功转型,重振雄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再来看看长安,这家车企的财报,也颇具亮点。长安一季度净利润为13-14亿元,虽然数额不算突出,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利润却暴增643%。这主要得益于深蓝和阿维塔这两个高端品牌的出色表现。

深蓝SL03单车利润高达1.2万元,是老款燃油车的三倍。阿维塔 12 凭借华为智驾系统的加持,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东欧市场也为长安贡献了不菲的收入,同比增长76.7%。

长安的成功,证明了高端化战略的可行性。通过推出高端品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长安成功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

然而,长安也面临着价格战的压力。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安不得不降低深蓝SL03的价格,导致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数据显示,2025年Q1车企平均降价12%,只有零部件自给率超过60%的企业才能承受住这样的冲击。

长安的未来,也面临着挑战。长安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才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总的来说,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自主品牌的崛起,海外市场的拓展,都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激烈的竞争、价格战的压力、海外贸易壁垒的挑战,也让中国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也看到了挑战。中国车企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们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这些财报数据也引发了一些专家的质疑。有人质疑吉利的会计处理方式,认为其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有人质疑比亚迪的海外销量,认为其包含大量代工订单;有人批评上汽的合资品牌,认为其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有人担心长安的价格战,认为其难以长期维持高增长。

这些质疑的声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只看到光鲜亮丽的数字,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海外拓展,将是中国车企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汽车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但崛起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中国车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达到672万辆,同比增长10.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6.5万辆,同比增长31.8%。出口方面,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汽车产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等。这些挑战,需要中国车企共同应对。

0 阅读:51

夜华君说汽车

简介:夜华君啊